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现规律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文章从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启发学生复习旧知识、诱导学生类比、激发学生猜想等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规律 观察 复习 类比 猜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45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数学规律就是指在数学定义下,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数学中的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数学规律.这是无数数学家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呢?我认为,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向学生传授观察、复习、类比、猜想和推理等思维方法,使其经过分析、思考、概括,独立地发现数学规律.下面谈一下我常用的做法,敬请同行指教.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物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并进行拼接.此时,教师出示提示性填空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掌握了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图形的对称性、垂径定理等知识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启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下列题目: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6x 4=0;
2.2x2-7x-4=0;
3.x2 px q=0(p2-4q≥0);
4.ax2 bx c=0(a≠0,b2-4ac≥0).
要求四个学生上讲台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待大多数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评讲.讲到第4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前面我们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时说过,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表示成ax2 bx c=0(a≠0)的形式.现在我们又用配方法求出了ax2 bx c=0(a≠0,b2-4ac≥0)的两根是
x=-b±b2-4ac2a.
也就是说,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把它化成一般形式,在Δ=b2-4ac≥0时,它的根就是
x=-b±b2-4ac2a.
这种方法叫做公式法,
x=-b±b2-4ac2a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
0)的求根公式.”这样,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启发,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对新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此外,教师在讲授乘法公式、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等知识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诱导学生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时,教师可诱导学生:“分式和分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学们回忆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然后尝试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学生经过回忆和改述,能较顺利地认识、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又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向学生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似.应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猜想
猜想是指对研究对象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出推测性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讲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同位角不等,则两直线会怎样呢?”学生经过画图、观察,猜测:“同位角不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图形,猜想:“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可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
在我从教的十八年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规律的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眼、耳、手、口、脑并用,读、写、听、看、思相结合,能增强认知和记忆效果;其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近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学生不论在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能力提高方面,效果都比其他班好.
(特约编辑 嘉 卉)
[关键词]规律 观察 复习 类比 猜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45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数学规律就是指在数学定义下,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数学中的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数学规律.这是无数数学家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呢?我认为,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向学生传授观察、复习、类比、猜想和推理等思维方法,使其经过分析、思考、概括,独立地发现数学规律.下面谈一下我常用的做法,敬请同行指教.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物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并进行拼接.此时,教师出示提示性填空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掌握了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图形的对称性、垂径定理等知识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启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下列题目: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6x 4=0;
2.2x2-7x-4=0;
3.x2 px q=0(p2-4q≥0);
4.ax2 bx c=0(a≠0,b2-4ac≥0).
要求四个学生上讲台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待大多数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评讲.讲到第4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前面我们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时说过,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表示成ax2 bx c=0(a≠0)的形式.现在我们又用配方法求出了ax2 bx c=0(a≠0,b2-4ac≥0)的两根是
x=-b±b2-4ac2a.
也就是说,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把它化成一般形式,在Δ=b2-4ac≥0时,它的根就是
x=-b±b2-4ac2a.
这种方法叫做公式法,
x=-b±b2-4ac2a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
0)的求根公式.”这样,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启发,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对新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此外,教师在讲授乘法公式、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等知识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诱导学生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时,教师可诱导学生:“分式和分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学们回忆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然后尝试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学生经过回忆和改述,能较顺利地认识、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又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向学生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似.应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猜想
猜想是指对研究对象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出推测性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讲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同位角不等,则两直线会怎样呢?”学生经过画图、观察,猜测:“同位角不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图形,猜想:“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可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
在我从教的十八年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规律的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眼、耳、手、口、脑并用,读、写、听、看、思相结合,能增强认知和记忆效果;其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近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学生不论在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能力提高方面,效果都比其他班好.
(特约编辑 嘉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