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呈现——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日久天长,多数学生也有了根深蒂固的从众、从师心理,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创造的勇气。针对这一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只会对不理解的词提出疑问,教师热情鼓励,并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如在教学《白头翁的故事》时,让学生围绕白头翁“学造房”、“学唱歌”、“学飞行”细读课文,学生提出了“‘厌倦’、‘衔’、‘坚持’什么意思?”等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又提出了“猫头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本领?”等表面知识问题,还提出了“为什么直到头发白了,猫头鹰还没学到什么本领?”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发现,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有不寻常的发现。
二、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因为胆怯、紧张而不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创新才华。要使他们忘记胆怯,顺利进入心理“开放”状态,就必须有个心理预热的过程,及心理准开放状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突现出来。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时,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如让学生向你倾诉心声,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克服紧张、厌倦等情绪,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想、提问等。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爱为经,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又以趣为纬,利用生活轶事,古今幽默以及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去“逗”学生开心,从而消除他们的胆怯、不安与紧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能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让学生发现问题不等于让学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发现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形成的。如果学生善于发现,就能感悟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就能自主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达到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发现问题。教师要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着手,抓住一点寻找突破点,以求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课题、重点、词句、空白处、首尾、矛盾处等点上提问。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抓住题眼——“借”提问,使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抓住课文的遣词造句发现问题。有些词句在文章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言材料有鲜明的双向示范功能,可以使情感熏陶和语言习得互动共振。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读思结合,读中感悟,发现问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四、倡导民主,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积累思维的过程,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提问的思维品质,因为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呢?
(1)利用看書自学,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新课阶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可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称象》时,要求学生在课内预习时对课题、课文情节、字词句提出疑问。这种疑问是初步的,往往可以从课题中直接找出答案。例如,许多学生预习课文后提出问题:“这是头怎样的象?”、“这头象是谁送的?”。我让学生把质疑的内容写下来,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好?进而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有学生便提出:“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吗?”、“有没有比这更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呢?”。针对这类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我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交流自己的好主意。这样,抓住这一重点问题,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2)抓住质疑环节,倡导民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要让学生有质疑的时间和机会。抓住这一环节,倡导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概括和选择,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吗?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促进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问:为什么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哪种思路好?能否把课题的“草船借箭”改为“草船造箭”?……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箭”代“造”的方法智取。课题上的一个“借”字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这样,教师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比较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呈现——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日久天长,多数学生也有了根深蒂固的从众、从师心理,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创造的勇气。针对这一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只会对不理解的词提出疑问,教师热情鼓励,并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如在教学《白头翁的故事》时,让学生围绕白头翁“学造房”、“学唱歌”、“学飞行”细读课文,学生提出了“‘厌倦’、‘衔’、‘坚持’什么意思?”等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又提出了“猫头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本领?”等表面知识问题,还提出了“为什么直到头发白了,猫头鹰还没学到什么本领?”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发现,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有不寻常的发现。
二、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因为胆怯、紧张而不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创新才华。要使他们忘记胆怯,顺利进入心理“开放”状态,就必须有个心理预热的过程,及心理准开放状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突现出来。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时,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如让学生向你倾诉心声,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克服紧张、厌倦等情绪,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想、提问等。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爱为经,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又以趣为纬,利用生活轶事,古今幽默以及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去“逗”学生开心,从而消除他们的胆怯、不安与紧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能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让学生发现问题不等于让学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发现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形成的。如果学生善于发现,就能感悟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就能自主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达到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发现问题。教师要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着手,抓住一点寻找突破点,以求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课题、重点、词句、空白处、首尾、矛盾处等点上提问。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抓住题眼——“借”提问,使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抓住课文的遣词造句发现问题。有些词句在文章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言材料有鲜明的双向示范功能,可以使情感熏陶和语言习得互动共振。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读思结合,读中感悟,发现问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四、倡导民主,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积累思维的过程,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提问的思维品质,因为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呢?
(1)利用看書自学,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新课阶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可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称象》时,要求学生在课内预习时对课题、课文情节、字词句提出疑问。这种疑问是初步的,往往可以从课题中直接找出答案。例如,许多学生预习课文后提出问题:“这是头怎样的象?”、“这头象是谁送的?”。我让学生把质疑的内容写下来,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好?进而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有学生便提出:“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吗?”、“有没有比这更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呢?”。针对这类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我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交流自己的好主意。这样,抓住这一重点问题,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2)抓住质疑环节,倡导民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要让学生有质疑的时间和机会。抓住这一环节,倡导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概括和选择,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吗?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促进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问:为什么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哪种思路好?能否把课题的“草船借箭”改为“草船造箭”?……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箭”代“造”的方法智取。课题上的一个“借”字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这样,教师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