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是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感受。而小学生这个群体对于音乐的感受必须更加直观、直接,因此在音乐的呈现手段上教师要显示出更加高超的手段,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呈现音乐,表现音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目标。
关键词:音乐;感受;呈现;途径
一、引言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柯达伊也认为普通学校的目的是为形成完满的品格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因而我们明确了音乐教育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并进而感受音乐,而音乐的呈现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将影响到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在音乐课中应该如何向学生呈现音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将对这一综合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促进小学音乐课高效课堂的快速构建。
二、综合多种音乐呈现手段,丰富学生音乐表现形式
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准确地把音乐教育的呈现方式的内容,如乐器演奏、跳舞、唱歌、音乐欣赏等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组织音乐活动“可爱的小鸟”时,教师可以由欣赏入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歌唱、跳舞。教师应注意观察,当有的孩子有表达困难时,要引导他们学会用声音、动作来表现音乐,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互相学习。如果有时间的话,让部分学生为其他小朋友伴奏,孩子可以和着打击乐的拍子自由舞动。当然,每一次活动,这几个方面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教师应当有这种综合教育的意识。
三、从音乐整体入手,增进学生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是从情绪感受开始的。所以,在活动开始时,应该将作品首先进行整体呈现,让学生首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小学低年级,这种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利用了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相对更容易地体验到音乐的全部要素,从而进入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能够直接地、完整地感受、体验、欣赏到由歌词、旋律、节奏等要素所构成的歌曲本身以及教师的演唱、伴奏、表情、态度和身体表演动作等组合成的整体音乐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如我们要进行一次感受爱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从倾听《摇篮曲》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曲子的感受,让学生知道这支曲子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爱,激发孩子对这种美好情感的向往。在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地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必要时也可以用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突破了传统模仿式教学的弊端,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四、从感性切入,让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
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文中提出“通向直观的”教学指导思想。他指出,不能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也不要把音乐当成一种代数符号体系或一种同孩子无关的语言来传授,应当铺设通向直观的道路……可见,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当摒弃以音乐理论的逻辑序列来安排音乐活动的传统模式。我们知道,学生的身体运动、音乐都与学生的游戏活动密不可分。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本次活动的音乐、学生的原有经验,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下去。学生在熟悉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再接着进行下面的活动,减轻了记忆、理解的负担。这样,既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进而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本能。这样,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感受了音乐、体验了音乐,并且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达了音乐。
这里便涉及到乐理知识要不要给孩子、何时给的问题。学生开始学习音乐时,是以整体感受、模仿、体验为主要手段的,所以,可以先不学习读谱、记谱。当学生的自发表达由于音乐知识、技巧的不足而受到局限时,或当学生有了创作欲望并想把它写下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识谱、作谱技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不要以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些。
五、利用多感官参与,达到通感
多感官参与即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协同参与,以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这里以听觉为例,以往音乐活动中,学生倾听时大多被要求要坐好、认真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倾听;多感官参与则倡导积极地倾听: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以至乐器伴奏来表现听到的音乐,在这一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融入音乐,体验其内涵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渠道越多,他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所要认识的对象。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如的表达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学生的本能表达,要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而是要在学生自发表达存在技巧上或理解上的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真正的“支持者”,而不是干预者。
六、结语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通过音乐呈现方式的变化,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课堂,既可以实现让学生喜欢音乐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很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提高音乐课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音乐;感受;呈现;途径
一、引言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柯达伊也认为普通学校的目的是为形成完满的品格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因而我们明确了音乐教育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并进而感受音乐,而音乐的呈现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将影响到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在音乐课中应该如何向学生呈现音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将对这一综合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促进小学音乐课高效课堂的快速构建。
二、综合多种音乐呈现手段,丰富学生音乐表现形式
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准确地把音乐教育的呈现方式的内容,如乐器演奏、跳舞、唱歌、音乐欣赏等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组织音乐活动“可爱的小鸟”时,教师可以由欣赏入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歌唱、跳舞。教师应注意观察,当有的孩子有表达困难时,要引导他们学会用声音、动作来表现音乐,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互相学习。如果有时间的话,让部分学生为其他小朋友伴奏,孩子可以和着打击乐的拍子自由舞动。当然,每一次活动,这几个方面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教师应当有这种综合教育的意识。
三、从音乐整体入手,增进学生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是从情绪感受开始的。所以,在活动开始时,应该将作品首先进行整体呈现,让学生首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小学低年级,这种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利用了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相对更容易地体验到音乐的全部要素,从而进入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能够直接地、完整地感受、体验、欣赏到由歌词、旋律、节奏等要素所构成的歌曲本身以及教师的演唱、伴奏、表情、态度和身体表演动作等组合成的整体音乐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如我们要进行一次感受爱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从倾听《摇篮曲》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曲子的感受,让学生知道这支曲子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爱,激发孩子对这种美好情感的向往。在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地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必要时也可以用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突破了传统模仿式教学的弊端,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四、从感性切入,让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
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文中提出“通向直观的”教学指导思想。他指出,不能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也不要把音乐当成一种代数符号体系或一种同孩子无关的语言来传授,应当铺设通向直观的道路……可见,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当摒弃以音乐理论的逻辑序列来安排音乐活动的传统模式。我们知道,学生的身体运动、音乐都与学生的游戏活动密不可分。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本次活动的音乐、学生的原有经验,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下去。学生在熟悉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再接着进行下面的活动,减轻了记忆、理解的负担。这样,既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进而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本能。这样,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感受了音乐、体验了音乐,并且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达了音乐。
这里便涉及到乐理知识要不要给孩子、何时给的问题。学生开始学习音乐时,是以整体感受、模仿、体验为主要手段的,所以,可以先不学习读谱、记谱。当学生的自发表达由于音乐知识、技巧的不足而受到局限时,或当学生有了创作欲望并想把它写下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识谱、作谱技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不要以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些。
五、利用多感官参与,达到通感
多感官参与即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协同参与,以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这里以听觉为例,以往音乐活动中,学生倾听时大多被要求要坐好、认真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倾听;多感官参与则倡导积极地倾听: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以至乐器伴奏来表现听到的音乐,在这一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融入音乐,体验其内涵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渠道越多,他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所要认识的对象。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如的表达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学生的本能表达,要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而是要在学生自发表达存在技巧上或理解上的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真正的“支持者”,而不是干预者。
六、结语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通过音乐呈现方式的变化,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课堂,既可以实现让学生喜欢音乐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很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提高音乐课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