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说理。但最让一线老师头疼的是,学生的说理往往肤浅、片面,分析问题时看不到事物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能从主观到客观、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地去论证,论证过程也往往缺乏逻辑性。而一篇考场议论文,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优秀”根本无从谈起。而议论文的“深刻”,思辨必须在场。
那么何为思辨?思考、辨析也。即分析、推理、质疑、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析事物的情况、类别等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思辨活动的诸多特点中,分析、推理、批判是思辨中最重要的三种能力。现在笔者就结合一次作文训练,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思辨性说理文章的基本写法。
作文题:“有人希望自己能扩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眼界高了,什么都看不上,但什么也做不了,带来了个人的痛苦。”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篇作文是考场作文,考生整体表现一般。审题没有多大难度,可以结合第一句话来写;也可以结合第二句话来写。但为何优作很少呢?因为它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它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任何一篇有“核心关键词”的作文题,分析的第一步就必须把概念准确而清晰地界定。何为眼界?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何为境界?境界常指人们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有很多考生,一开始概念界定就有问题,那么想要围绕这个概念,把道理讲深、论透,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避而不谈“眼界”,贴标签式的“正因为他提高了眼界,所以他提升了境界……”文章中看不出一点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所谓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以结合第二句话入文为例。这里要求阐明“眼界高了”与“带来痛苦”之间的关系。文章可以直接就“眼界高了”为什么会“带来痛苦”,思考分析原因:
《孟子》中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眼界的开阔让我们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与能力的相形见绌。从而让“为水”“为言”之人不齿于普通的作为,更拉长了个人与现实的距离。
当眼界的开阔所带来的理想殿堂的光焰被现实的云所遮蔽之时,人便陷入一种无端的挣扎与痛苦之中……更开阔的眼界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一个人拥有更大人生格局的可能,但其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会引起一段痛苦的挣扎。(《观于海者难为水》)
……
包法利夫人的痛苦根源在于她无法厘清现实与梦境,无法界定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她的眼界高了,但她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积累不足以支撑这一切。她只是把窥视世界的一隅挪到了一个看似更高的地方,但依旧是管窥蠡测。(《一览众山小》)
类似原因的追溯,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两篇例文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看出考生思考的深刻性,呈现出考生的思维品质。许多学生也貌似在说理,往往或是浅显没有价值,或是胡诌没有逻辑性,让阅卷老师看了,感觉味同嚼蜡。
其次是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的合理性体现了一个考生的逻辑思维,是文章向纵深处推进的常用手段。虽然它不需要像侦探小说那么严密,但考生思维的严谨与深度,在此能很好地体现。不同的人在眼界扩大而产生痛苦以后,会有不同的走向:
我以为,这种眼界的扩大虽然短期内带来沮丧与失落的阵痛,长远来看却着实可喜。它使得人们不再轻易落入《逍遥游》中“斥■”的境地,在低洼与乱草之间自得自满,却不知世上有天的远与海的宏阔,可叹可笑。因为更大的眼界丰富的不仅仅是见闻,更可以是精神;提供的不仅仅是谈资,更可以是向上的动力。(《芥子,须弥》)
……
由此,在眼界的开阔与精神的丰腴之后,一种“回归”便显得尤为重要,回归现实,用所拥有的眼界去丰富现实,充盈现实,方能收获人生最大的价值。……
……如是,便在眼界与现实之间觅得了一种平衡,免于一种痛苦与挣扎,从而开创了生命的一种不平凡的格局。
……若做不到如此,眼界反倒成为生命的风湿病,不如从未拥有为好,井底之蛙的幸福便在于它的梦想便是它的现实。(《观于海者难为水》)
以上两种推理,都是合情合理,让人叫好。推理大忌就是“臆断”,毫无依据或者自说自话来一个“公理”,往往会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
最后是批判。批判性思维是思辨中极为珍贵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精神是质疑,是对判断的再判断,是反驳。它是评判对方观点或论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终目的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为自己的观点佐证。它在高中生作文中有“可遇不可求”之特性。例如在本篇作文中,要考生去反驳第一句话形成的观点,难度就很大。而结合第二句话,有的同学就进行了这样的反驳:
……类似的,眼界的提高不会使我们什么都看不上,痛苦更是无从说起。提升眼界不是把我们的眼光养得刁钻而又难以满足,而是提升眼力与境界。眼力的提升讓我们能在尖酸刻薄的社会中发现温暖与纯良;让我们能在残酷的生活中寻得大爱与慈祥;……(《远见卓识》)
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什么都做不了”的高眼界者,我认为他们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高眼界,他们只是看得多,看得广,但因为缺乏深刻的思考,切实的行动,所以他们往往陷于泥潭而难寻出路,无一事可做。……因为他们不谙“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深意。(《已识乾坤大》)
因为高中生年龄、见识、阅历等限制,以及作文题本身的特点,整篇文章以“批判”的角度去写的考生较少,它一般会出现在作文的最后,以体现文章浓浓的思辨色彩,往往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中学。
那么何为思辨?思考、辨析也。即分析、推理、质疑、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析事物的情况、类别等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思辨活动的诸多特点中,分析、推理、批判是思辨中最重要的三种能力。现在笔者就结合一次作文训练,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思辨性说理文章的基本写法。
作文题:“有人希望自己能扩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眼界高了,什么都看不上,但什么也做不了,带来了个人的痛苦。”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篇作文是考场作文,考生整体表现一般。审题没有多大难度,可以结合第一句话来写;也可以结合第二句话来写。但为何优作很少呢?因为它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它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任何一篇有“核心关键词”的作文题,分析的第一步就必须把概念准确而清晰地界定。何为眼界?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何为境界?境界常指人们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有很多考生,一开始概念界定就有问题,那么想要围绕这个概念,把道理讲深、论透,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避而不谈“眼界”,贴标签式的“正因为他提高了眼界,所以他提升了境界……”文章中看不出一点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所谓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以结合第二句话入文为例。这里要求阐明“眼界高了”与“带来痛苦”之间的关系。文章可以直接就“眼界高了”为什么会“带来痛苦”,思考分析原因:
《孟子》中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眼界的开阔让我们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与能力的相形见绌。从而让“为水”“为言”之人不齿于普通的作为,更拉长了个人与现实的距离。
当眼界的开阔所带来的理想殿堂的光焰被现实的云所遮蔽之时,人便陷入一种无端的挣扎与痛苦之中……更开阔的眼界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一个人拥有更大人生格局的可能,但其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会引起一段痛苦的挣扎。(《观于海者难为水》)
……
包法利夫人的痛苦根源在于她无法厘清现实与梦境,无法界定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她的眼界高了,但她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积累不足以支撑这一切。她只是把窥视世界的一隅挪到了一个看似更高的地方,但依旧是管窥蠡测。(《一览众山小》)
类似原因的追溯,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两篇例文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看出考生思考的深刻性,呈现出考生的思维品质。许多学生也貌似在说理,往往或是浅显没有价值,或是胡诌没有逻辑性,让阅卷老师看了,感觉味同嚼蜡。
其次是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的合理性体现了一个考生的逻辑思维,是文章向纵深处推进的常用手段。虽然它不需要像侦探小说那么严密,但考生思维的严谨与深度,在此能很好地体现。不同的人在眼界扩大而产生痛苦以后,会有不同的走向:
我以为,这种眼界的扩大虽然短期内带来沮丧与失落的阵痛,长远来看却着实可喜。它使得人们不再轻易落入《逍遥游》中“斥■”的境地,在低洼与乱草之间自得自满,却不知世上有天的远与海的宏阔,可叹可笑。因为更大的眼界丰富的不仅仅是见闻,更可以是精神;提供的不仅仅是谈资,更可以是向上的动力。(《芥子,须弥》)
……
由此,在眼界的开阔与精神的丰腴之后,一种“回归”便显得尤为重要,回归现实,用所拥有的眼界去丰富现实,充盈现实,方能收获人生最大的价值。……
……如是,便在眼界与现实之间觅得了一种平衡,免于一种痛苦与挣扎,从而开创了生命的一种不平凡的格局。
……若做不到如此,眼界反倒成为生命的风湿病,不如从未拥有为好,井底之蛙的幸福便在于它的梦想便是它的现实。(《观于海者难为水》)
以上两种推理,都是合情合理,让人叫好。推理大忌就是“臆断”,毫无依据或者自说自话来一个“公理”,往往会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
最后是批判。批判性思维是思辨中极为珍贵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精神是质疑,是对判断的再判断,是反驳。它是评判对方观点或论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终目的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为自己的观点佐证。它在高中生作文中有“可遇不可求”之特性。例如在本篇作文中,要考生去反驳第一句话形成的观点,难度就很大。而结合第二句话,有的同学就进行了这样的反驳:
……类似的,眼界的提高不会使我们什么都看不上,痛苦更是无从说起。提升眼界不是把我们的眼光养得刁钻而又难以满足,而是提升眼力与境界。眼力的提升讓我们能在尖酸刻薄的社会中发现温暖与纯良;让我们能在残酷的生活中寻得大爱与慈祥;……(《远见卓识》)
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什么都做不了”的高眼界者,我认为他们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高眼界,他们只是看得多,看得广,但因为缺乏深刻的思考,切实的行动,所以他们往往陷于泥潭而难寻出路,无一事可做。……因为他们不谙“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深意。(《已识乾坤大》)
因为高中生年龄、见识、阅历等限制,以及作文题本身的特点,整篇文章以“批判”的角度去写的考生较少,它一般会出现在作文的最后,以体现文章浓浓的思辨色彩,往往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