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空引雷电利用?也许不是个好主意……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p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次雷电的能量有多大?
  关于雷电的能量,有说一个雷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克石油的,也有说一个雷的能量够一座城市用两年的,众说纷纭,到底哪种说法靠谱呢?想要知道答案的话,最好用专业的参考资料进行计算,这里我推荐选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科书《高电压技术》,这本书中对雷电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还提供了较详细的数值模型。OK,下面就开启我们的计算之旅吧。
  只考虑常规雷电的话,雷电对地放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先导放电;(2)主放电;(3)余辉放电。
  首先是先导放电。先导放电的作用是建立雷电通道,相当于“铺路”。我们要探究的雷电能量,就是空中的雷云对地放电的能量。通常雷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下部带负电荷,这些聚集在下部的负电荷在附近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当雷云与大地局部电场强度达到大气游离所需的电场强度(约25—30 kV/cm)时,就会使空气游离,形成先导放电通道。
  先导放电建立导电通道的过程有点像“扭秧歌”,每一步都挺快,但走一步歇一会,整体速度就非常慢了,为100—800 km/s,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左右,这个过程持续0.05—0.1 s。
  先导放电的瞄准对象通常是地面上高耸突出的物体,这些物体周围电场强度比较大,所以会出现向上的“迎面先导”现象。因此,在雷雨天,我们要避开大树、避雷针等尖锐、高大的物体,同学们要记住哦。
  关于能量,先导放电过程中电流比较小,相对于雷电的整体能量,其能量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是主放電,这也是主要的雷击放电过程。在先导放电过程建立了平坦通畅的放电通道之后,电荷就可以畅通无阻地“飞驰”了。在放电通道中,带负电的电子向下运动流向大地,正电荷向上运动,两者相互中和。这样的大量电荷流动,形成主放电过程。
  主放电过程通常会出现非常大的脉冲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使空气急速膨胀、震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主放电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约2×104-1.5×105km/s,比起前面的“扭秧歌”可是快了几百甚至上千倍。
  主放电过程持续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100 μs(微秒),但是电流非常大,峰值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千安培(kA),之后衰减形成雷电流冲击波形。我们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波形进行计算。主放电过程的电流计算公式为i=,其中,i是对零电阻通路的雷电流值,为几十到上百千安培,我们将峰值取大些,算100 kA吧(顺便一提,这么大的雷电流并不常见);参数Z0是沿着雷击通道运动的电压波与电流波的比值,有关规程建议取300—400 Ω,这里我们按350 Ω估算; Z是被雷击物体的波阻抗,设被雷击物体末端电压为零,承接全部能量(按纯热量估算),使用能量计算公式,并对Z求导可以计算出,被击物体取Z=Z0可以得到最大的电击能量,所以也是取350 Ω。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此过程能量合计0.8+24.3=25.1(kWh)(实际上还得打折哦)。
  最后是余辉放电过程,剩余电荷“发挥余热”。这个过程是云的剩余电荷沿着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的过程,电流比之前小很多,只有10—1000 A,持续时间大概为0.03—0.05 s。
  实际上,电流是按指数衰减的,为简便起见,我们按线性计算(结果会偏大),从1000 A衰减到0 A,时间取0.05 s,得到的结果大约为5845 kJ,相当于1.6 kWh。
  综上所述,一个典型的雷击所携带的能量大概有25.1+1.6=26.7(kWh)这么多。假设我们技术无比先进,以100%的利用率捕捉到了这些能量,而且能转换为居民用电的话,也就是26.7度电而已,按每度电0.5元计算的话,约相当于电费13.4元。注意,这个还是偏高的数值,实际上还要打折。嗯,打一个雷只有13.4元,雷神你放电的这一锤子还不如装修师傅的贵呢……
  雷神:“为啥咧?”
  为啥?很简单,因为能量=功率×时间(实际上是功率对时间的积分),雷电的功率确实非常高,但持续时间短得离谱,所以总体的能量并不高。
  雷电的数量有多少?
  有人又会说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万一雷神是个打架子鼓的呢?如果人家一口气“咚咚咚咚”地打好多雷,不也很有经济价值吗?
  那我们再算算雷电的数量。衡量雷电数量,有个参数叫作“地面落雷密度”,用于计算在一个雷暴日(只要这天打雷就算雷暴日)中,每平方千米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这个值与地区有关,以长江流域附近每年有雷暴日40天左右为例,地面落雷密度大约是0.07。
  想要充分吸收这些雷的话,我们需要使用引雷的设备——避雷针。需要多少避雷针呢?关于避雷针的有效范围(保护半径)问题,《高电压技术》一书中给出了计算公式。简单来说,避雷针的有效范围是避雷针高度的1—1.5倍,保护对象高度越低,保护范围越大。为了方便,我们将保护对象按地面(高度为0)计算吧,避雷针高度选用超高的120 m,其保护半径也是120 m,以正六边形密铺的方式计算(合每个避雷针保护3.74万平方米的面积),那么平均每平方千米需要大约26.7个避雷针。
  有这么多避雷针,才能在每个雷暴日每平方千米获得0.07个雷的能量,假如将其100%转换为居民用电的话,相当于每平方千米全年约可节省电费37.5元……说真的,就算刷一小时盘子,赚的可能都比这个多。
  结论
  到这里我们明确了:(1)单次雷击的能量并没有多大;(2)雷击的密度也并不大。因此,即使不考虑技术水平和安全性,利用雷电仍然是一件非常不经济的事情,“从天空引雷电利用”并不是个好主意。
其他文献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论是正在求职的应届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都面对许多机会和选择。在这些机会面前,有的人从一而终,死心塌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有的人则另辟道路,选择改变现状和追求自我。选择太多,不免迷茫,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人物的“职场经历”中得到启迪。  政治家冯道:  朝代更迭的“不倒翁”  五代十国更迭,而冯道是“不倒翁”,他的五次“跳槽”,可谓空前绝后。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
期刊
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冷暖变化大,大家就容易感冒发烧。同理,一国经济也会感冒,甚至会历经“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不过不用担心,及时对经济进行调控,还是能够使经济恢复生机、平稳运行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如何给经济把脉吧!  一、经济高烧——通货膨胀  经济高烧的明显症状就是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注意这个“货”字,不是指“货物”,而是指“货币”,也就是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多了,多到都膨胀了。  那么,通货膨胀最明
期刊
职场小名片  从业者:古岳  从业年限:2018年至今  从业地点:广西南宁市  一句话感受:职场不易,且行且珍惜  对口专业:土木工程类  从业门槛:具备本科学历,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为优  能力要求:熟悉工程材料工作的相关流程  晋升路径:升为主管或转职当安全总监  薪资水平:5000元/月(城市、企业、学历不同,薪酬不同)  入职提醒:晋升艰难,工作艰辛,三思而后行  “干一项工程,建一座丰碑,
期刊
在一次日常的教室值日工作中,甲、乙两个同学因“谁去倒垃圾”这件事发生了分歧,眼看两个同学就快要吵起来了,一旁的丙同学提议:“你们俩都不要争了,干脆‘石头、剪刀、布’吧。”两个同学欣然同意,友好地解决了这次的争议。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根据明代谢肇淛所撰的《五杂俎》一书记载,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与豁拳。《全唐诗》录诗
期刊
职业小贴士  从业者:王佳一  从业年限:8年  从业地点:北京  一句话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归宿,就让这生长石油的土地成为我们一生不离不弃的温馨家园吧!  对口专业:石油类专业  从业门槛:本科及以上  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或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经验的综合能力  晋升路径:初级研究员→业务条线主管→研究室主任  薪资水平: 20万/年  入职提醒:“想做
期刊
现实的耳光  新闻学是一个在国内众多高校都能觅得踪影的万金油专业。作为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网站编辑,专门搜集博人眼球的新闻,终日与“复制”“粘贴”为伍,在各种狗血、八卦的信息中消磨宝贵的时光。连续几天几夜加班后,我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从昏迷中醒来,我眼前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对于未来的希望如同一点光亮,若隐若现。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尽管头疼欲裂,我依然不停地追问自己。  出院后,没等老板下
期刊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始创于隋朝,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后逐渐完善,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唐朝,要在科举中金榜题名,获得官职,一般须经过这几个阶段——县试、州府试、省试、吏部复试。  在县试之前,你要先走过漫漫求学之路。如果你是官宦人家的子弟,那么可以去中央官学或地方官学上学,也可以在家塾上学。如果你是寒门学子,当然也有机会去地方官学,但首先你得交得起钱,所以你大概率会去村学、坊巷学
期刊
有时候地理考试会出现关于地膜的试题,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可能很少接触到地膜,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对这类题感到陌生。接下来,笔者就带同学们了解田野乡间,探究一下为何要给土地穿上一层塑料“衣服”。  一、地膜为何物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一般厚度为0.01—0.015毫米,比普通成年人头发的直径还要薄。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有的以大棚的形式出现,同学
期刊
在黎明时分,如果将草丛下的世界放大后呈现在你的面前,你会发现各类昆虫在爬行、摄食,叶片在缓慢地进行光合、呼吸作用,还会发现透明的水滴里藏着无数闪烁的微生物。看似平淡无奇的生物世界里,竟藏着浩瀚星辰般壮丽的奇观。而研究这隐藏的世界,便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子所要做的。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了解一下这个专业吧!  好玩的生物,有趣的知识  生物技术主要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期刊
“为什么化学名词中有这么多奇怪的汉字?”当我面对“喹唑啉”“莨菪碱”“吡咯烷酮”这些念不出来的化学名词时,有过这样的疑问。当时我去查了很多资料,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化学名词中藏着很多学问,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化学元素的命名  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际上的化学元素名称很混乱。1860年9月,世界各国著名化学家共140多人在德国卡尔斯罗开了一次会议,化学元素才有了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名称。提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