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要写?
刚刚上完一节课,课上请了两位平常不大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看着他们尴尬的表情,笔者感到一时迷惑,难道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就不会有智慧的闪现、精彩的表达吗?
课间的一段谈话:
今天课上老师特别留意了你们的发言,想知道你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吗?两位学生默默地点了点头。你们在今天的发言中分别用了七个“嗯”和六个“就是”。两人惊奇地对视后,面露羞色。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他们俩无言以对……
是呀,在我们的课堂中,孩子们真的在发言之前想好了吗?眼前浮现起课堂上那为数不多的三四只抢答的小手,他们也真的想好了吗?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生呢?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如何让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中?让写加入课堂,唤醒更多学生的智慧,让他们用笔尖来思考、表达。
思考:
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消除课堂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抢答现象,避免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写的过程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表达更加有序、严密;写给学生进行修改留下了空间;也给教师的点评留下了空间,让学生的发言不易“溜”走,使倾听的学生既动耳又动眼。
怎样指导学生写?
1.精心设计写的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适时而写,激发学生写的欲望。“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学生阅读“天鹅破冰”的动人情景后,都有所感悟,此时让学生写,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可设计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都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的确,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些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练习本上。”
让写加入课堂,全体学生进入课堂思维,正如笔尖的书写声一样“沙沙”展开,此间的指导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静心思考、潜心书写,这是一个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倾吐的过程。
2.恰当创设外部环境。
在学生用笔表达之前用一定的语言引导,表达之时给予适当的音乐。良好的引导和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拨动心弦的音乐能启发学生的思绪,让思维驰骋,提高表达效率。一般安排3-5分钟书写,这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督促。
生:今天课上老师在我们写话时,播放了一段牵动我心肺的音乐,使我突然间觉得我们生存的地球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又是那么的容易破坏,那音乐让我想起了妈妈的样子,我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3.有效运用策略。
写是个思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写的训练,不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机械重复,也不能让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简单重现,因此,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由于是以课文为凭借,以课堂为场所,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移植”。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有意识地通过评价,让学生发觉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中来。这样的写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每次安排写的练习,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时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时为感悟课文而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有时为表达而写,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在平常的教学中,删繁就简,将写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在充分的时间里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不管何时写,只要是写,就必须保证学生用心(用心读书、用心感受、用心思考、用心表达)。只有这样,课堂中的写,才能起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发展个性等多种作用。
写后的收获
1.写有利于理解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科学怪人》一文浅显易懂,对于学生理解而言,障碍不大,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书声琅琅的话,也是可以进行的。但就这么简单的一篇文章,让大多数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展开与人物的精神对话,还是件不易的事。朗读缺少了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读背背,学生也许会因为教师的要求而“慷慨激昂”,那读的真情何在?悟的意识何在?没有静心的思考,就不会边读边想,就不会质疑释疑、自得自悟。写是基础,离开了它,一切皆是过场。给时间读书,去思考,去揣摩,可以自由地重复看、重复想。思考、理解方能深入,写在前,方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2.写彰显个性化阅读。
从美学的角度讲,任何作品都是有未定性,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行为,如果我们过多的用一个标准来框定文本的价值,那只能使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日趋狭窄。让学生“写”,调动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努力让学生走入文本,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
3.写有利于营造“思考人群”。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把思考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营造一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读书快乐,体味思考的乐趣,随着书同呼吸、共欢笑,甚至感动流泪、震撼惊讶,进而体会思考的兴奋而开心不已。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多写,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多想想,重视写,发挥写的作用,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
刚刚上完一节课,课上请了两位平常不大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看着他们尴尬的表情,笔者感到一时迷惑,难道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就不会有智慧的闪现、精彩的表达吗?
课间的一段谈话:
今天课上老师特别留意了你们的发言,想知道你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吗?两位学生默默地点了点头。你们在今天的发言中分别用了七个“嗯”和六个“就是”。两人惊奇地对视后,面露羞色。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他们俩无言以对……
是呀,在我们的课堂中,孩子们真的在发言之前想好了吗?眼前浮现起课堂上那为数不多的三四只抢答的小手,他们也真的想好了吗?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生呢?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如何让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中?让写加入课堂,唤醒更多学生的智慧,让他们用笔尖来思考、表达。
思考:
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消除课堂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抢答现象,避免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写的过程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表达更加有序、严密;写给学生进行修改留下了空间;也给教师的点评留下了空间,让学生的发言不易“溜”走,使倾听的学生既动耳又动眼。
怎样指导学生写?
1.精心设计写的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适时而写,激发学生写的欲望。“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学生阅读“天鹅破冰”的动人情景后,都有所感悟,此时让学生写,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可设计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都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的确,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些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练习本上。”
让写加入课堂,全体学生进入课堂思维,正如笔尖的书写声一样“沙沙”展开,此间的指导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静心思考、潜心书写,这是一个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倾吐的过程。
2.恰当创设外部环境。
在学生用笔表达之前用一定的语言引导,表达之时给予适当的音乐。良好的引导和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拨动心弦的音乐能启发学生的思绪,让思维驰骋,提高表达效率。一般安排3-5分钟书写,这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督促。
生:今天课上老师在我们写话时,播放了一段牵动我心肺的音乐,使我突然间觉得我们生存的地球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又是那么的容易破坏,那音乐让我想起了妈妈的样子,我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3.有效运用策略。
写是个思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写的训练,不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机械重复,也不能让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简单重现,因此,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由于是以课文为凭借,以课堂为场所,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移植”。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有意识地通过评价,让学生发觉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中来。这样的写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每次安排写的练习,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时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时为感悟课文而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有时为表达而写,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在平常的教学中,删繁就简,将写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在充分的时间里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不管何时写,只要是写,就必须保证学生用心(用心读书、用心感受、用心思考、用心表达)。只有这样,课堂中的写,才能起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发展个性等多种作用。
写后的收获
1.写有利于理解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科学怪人》一文浅显易懂,对于学生理解而言,障碍不大,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书声琅琅的话,也是可以进行的。但就这么简单的一篇文章,让大多数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展开与人物的精神对话,还是件不易的事。朗读缺少了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读背背,学生也许会因为教师的要求而“慷慨激昂”,那读的真情何在?悟的意识何在?没有静心的思考,就不会边读边想,就不会质疑释疑、自得自悟。写是基础,离开了它,一切皆是过场。给时间读书,去思考,去揣摩,可以自由地重复看、重复想。思考、理解方能深入,写在前,方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2.写彰显个性化阅读。
从美学的角度讲,任何作品都是有未定性,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行为,如果我们过多的用一个标准来框定文本的价值,那只能使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日趋狭窄。让学生“写”,调动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努力让学生走入文本,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
3.写有利于营造“思考人群”。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把思考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营造一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读书快乐,体味思考的乐趣,随着书同呼吸、共欢笑,甚至感动流泪、震撼惊讶,进而体会思考的兴奋而开心不已。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多写,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多想想,重视写,发挥写的作用,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