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接受性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落实、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交叉性、合作性等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导,需要合作,需要支持,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到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心,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学会合作,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分析研究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因此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
1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作基础,教师的作用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诸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测量能力、表述能力、分类能力、预测能力等,才能使学生的“研究”具备可能性。
2 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盲人摸象”,更不能“信马由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应于以赞赏、支持和提倡,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生活的环境条件等实际出发,向学生提出调查研究的选题范围,供学生参考、选择。
3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接触有限,生活经验有限,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一是要向学生提供和推荐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介绍有关网址、书籍、杂志、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等;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礼仪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待人接物热情、谦恭、有礼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争取多方的理解与支持。
4 中小学生不是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落实到“学习”二字上来;其研究的目的不是出科技成果,而是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记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概括;指导学生写调研报告、总结、心得体会等,使其“作品”尽可能严密、科学;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掌握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5 教师要指导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评价应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也可请有关部门或专家给予鉴定,使学生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
二、学生与家长及社会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更多的是集体行为,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要研究问题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单科的而是交叉的,涉及的范围不是单独的而是多方的;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的学习,而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共同经历研究过程,共同体验学习的艰辛,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人际关系必然突破学校的围墙,辐射到社会的广阔天地,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社会性的课题,须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1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抚养者,是学生的监护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家长们已经习惯了学生从课堂、从书本学习知识,如果家长的观念停滞不前,不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会认为学生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是耽误学习,是浪费时间。你要去调查研究,给有关部门提改进方案,他们会说是政府的事,是技術部门的事,你们小孩子不好好读书瞎搀乎什么!更谈不上支持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寸步难行。因此要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必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 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不容忽视。试想如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被社会上的人们理解,你要调查吗?无可奉告!你要收集资料吗?恕不接待!你要采访专家吗?没有时间!学生还将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如果重视和协调好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让他们都关心、支持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是为了协调好这些人际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开展学习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因此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
1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作基础,教师的作用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诸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测量能力、表述能力、分类能力、预测能力等,才能使学生的“研究”具备可能性。
2 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盲人摸象”,更不能“信马由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应于以赞赏、支持和提倡,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生活的环境条件等实际出发,向学生提出调查研究的选题范围,供学生参考、选择。
3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接触有限,生活经验有限,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一是要向学生提供和推荐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介绍有关网址、书籍、杂志、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等;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礼仪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待人接物热情、谦恭、有礼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争取多方的理解与支持。
4 中小学生不是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落实到“学习”二字上来;其研究的目的不是出科技成果,而是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记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概括;指导学生写调研报告、总结、心得体会等,使其“作品”尽可能严密、科学;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掌握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5 教师要指导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评价应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也可请有关部门或专家给予鉴定,使学生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
二、学生与家长及社会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更多的是集体行为,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要研究问题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单科的而是交叉的,涉及的范围不是单独的而是多方的;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的学习,而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共同经历研究过程,共同体验学习的艰辛,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人际关系必然突破学校的围墙,辐射到社会的广阔天地,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社会性的课题,须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1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抚养者,是学生的监护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家长们已经习惯了学生从课堂、从书本学习知识,如果家长的观念停滞不前,不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会认为学生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是耽误学习,是浪费时间。你要去调查研究,给有关部门提改进方案,他们会说是政府的事,是技術部门的事,你们小孩子不好好读书瞎搀乎什么!更谈不上支持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寸步难行。因此要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必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 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不容忽视。试想如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被社会上的人们理解,你要调查吗?无可奉告!你要收集资料吗?恕不接待!你要采访专家吗?没有时间!学生还将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如果重视和协调好学生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让他们都关心、支持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是为了协调好这些人际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开展学习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