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再创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heng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销蚀着学生的个性。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教育进步,这又使问题回到了教育本身。推崇创造教育,克服應试教育,应是教育发展主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是使知识从无变为有的阶段,所以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渠道来自课堂,只有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新理念,多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多渠道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小猪搬圆木的情景:小猪搬着搬着就忘记了搬了多少根了,只知道每一层少一根。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帮小猪知道有多少根圆木?学生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只要数出第一层的根数,每往上一层就少一根,看看有几层,就能算出有多少根;有的说把第一层的根数加上最后一层的根数的和乘以层数再除以二,等等方法。这样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新的动机驱使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理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基本方法策略,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鉴于以上知识,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学生已有的数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并通过剪、移、转、拼,找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方法可多了,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上下对折,然后沿折痕将梯形分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的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学校正好要铺操场。我就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两个月后要在操场上铺上人造草,但在操场的西侧还有一块长60米,宽5米的长方形空地。校长决定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要求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花坛的占地面积,并让学生把设计图拿给校长看。这种方式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助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熟悉的生活场景,涉及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如何处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背景引入新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问题    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及关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人数学知识的背景。我在进行
制作步骤:  1.先在卡纸上画出大象身体上所需要的各个部分(鼻子、腿、眼睛、尾巴、牙齿)。  2.用剪刀将各部分剪下来备用。  3.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分粘贴好。  4.可爱的大象完成了!
幼儿得以与美术大师对话,往往需要成人的引荐。当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场域与大师的作品相遇,对话就成为可能。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欣赏活动是相对薄弱,甚至是曾被冷落的一个领域[1]。纵观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从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等诸多文件中,都曾提及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相关内容。至《3-
数感培养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反观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以内数倒背如流,却不知比7大比9小的是几;要求32×28的结果是多少一致想到的是竖式;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却只说学校两百人的礼堂里坐得下一千人;知道100个100是10000,却说不清1万元里有多少张一百元的钞票……如果反思我们曾经的一些培养手段,会发现原来的很多做法并没有注重走进“感觉”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少一点固定的预设,多一点课堂的生成。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需求中,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在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在适度的拓展中,在创造中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从“预设”走向“生成”,关键是把学生看成一种教育资源。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需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就抓住这一时机,把小学美术“激趣教学法与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研课题来研究,把它设计成小学三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美术活动课,以“激趣”和“创新”为切入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在提倡教师加强反思的同时,也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正学“懂”,学“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力呢?    一、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指对自己一单元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这既是“有心人”,“明白人”的标志,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的读书课。朗读应该成为教师引导中的一种创造,“读”字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要读出理解,读出个性。以下就低年级如何用好朗读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见文生义、见义生情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的是不会从生活中提取、重组经验,有时还会受浅显的生活经验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有时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总
科学家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那么,能撬动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工具为何物?课堂口头评价这一语言工具便是其一。  纵观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展示课课堂,作课教师在口头评价上精心设计、细心推敲,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校平时的家常课、随堂课上,也注意到教师在口头评价上,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一些僵化、简单、粗糙的评价形式,口头评价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开始散发
海绵宝宝是一块穿着短裤衬衫打领带、龅牙大眼睛的黄色海绵动画形象,它住在一个菠萝形状的房子里。开朗、纯真的海绵宝宝有许多好朋友,这群性格各异的家伙们聚在一起,闹出了不少笑话。孩子们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经常扮演片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尤其喜欢海绵宝宝的各种动作、表情以及发生的有趣故事。于是他们提议要用陶艺来制作海绵宝宝,陶艺版“海绵宝宝”STEAM项目就此诞生了。  一、活动目标  科学(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