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销蚀着学生的个性。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教育进步,这又使问题回到了教育本身。推崇创造教育,克服應试教育,应是教育发展主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是使知识从无变为有的阶段,所以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渠道来自课堂,只有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新理念,多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多渠道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小猪搬圆木的情景:小猪搬着搬着就忘记了搬了多少根了,只知道每一层少一根。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帮小猪知道有多少根圆木?学生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只要数出第一层的根数,每往上一层就少一根,看看有几层,就能算出有多少根;有的说把第一层的根数加上最后一层的根数的和乘以层数再除以二,等等方法。这样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新的动机驱使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理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基本方法策略,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鉴于以上知识,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学生已有的数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并通过剪、移、转、拼,找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方法可多了,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上下对折,然后沿折痕将梯形分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的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学校正好要铺操场。我就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两个月后要在操场上铺上人造草,但在操场的西侧还有一块长60米,宽5米的长方形空地。校长决定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要求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花坛的占地面积,并让学生把设计图拿给校长看。这种方式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助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熟悉的生活场景,涉及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渠道来自课堂,只有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新理念,多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多渠道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小猪搬圆木的情景:小猪搬着搬着就忘记了搬了多少根了,只知道每一层少一根。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帮小猪知道有多少根圆木?学生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只要数出第一层的根数,每往上一层就少一根,看看有几层,就能算出有多少根;有的说把第一层的根数加上最后一层的根数的和乘以层数再除以二,等等方法。这样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新的动机驱使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理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基本方法策略,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鉴于以上知识,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学生已有的数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并通过剪、移、转、拼,找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方法可多了,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上下对折,然后沿折痕将梯形分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的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学校正好要铺操场。我就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两个月后要在操场上铺上人造草,但在操场的西侧还有一块长60米,宽5米的长方形空地。校长决定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要求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花坛的占地面积,并让学生把设计图拿给校长看。这种方式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助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熟悉的生活场景,涉及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