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经验模型的理论初探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方法没有给出推导过程或算理说明,只是根据举例观察、实践操作得来的经验建立解题模型,如能被 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某些具体问题,如简单的排列组合计数(用列举法)、探索规律、统筹问题等,需要我们寻求经验模型的理论解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感悟其理论背景的机会。
  如案例:“烙饼问题”中的“数学味”是什么?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问题是这样的:妈妈给一家三口每人烙一张饼,家里的一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如果要烙的是 4张、5张……10张饼呢?你有什么发现?
  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教学研究案例来看,本课教学的基本线索都是通过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或头脑中的思想操作)探索交流 3张(4张、5张……)饼的最佳(费时最少)烙法,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归纳并数学地表述烙法的操作模式。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双数,两张两张地烙就可以了,即每两张按“1正2正→1反2反”烙。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两张两张地烙,最后 3张按“1正2正→1反3正→2反3反”的方法来烙就可以了,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烙饼所需的总时间与烙饼张数之间的关系:总时间=张数×3。
  从数学建模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教学,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既没有对这一操作模式何以为最佳作出数学的分析,也没有对烙饼张数与所需总时间之间何以存在这一关系作出数学的解释,更没有进一步的推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理性涵养的缺失——既缺乏实践基础上的数学理论分析,更没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体现“烙饼问题”的“数学味”,四年级的知识基础是不够的,放到六年级效果会更好,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实践到理论。呈现问题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交流比较,给出每次最多烙两张,烙 3张饼费时最少的烙法。通过提问“能不能列个算式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最少要烙 3次”引导学生思考,给出一个理论性说明:一张饼有两面,3张饼共有3×2=6面,每次最多烙两张饼,也就是每次最多可以烙两面,6面最少要烙6÷2=3次,一共需要3×3=9分钟。
  第二阶段:理论指导实践。呈现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果要烙 4张、5张、6张……10张饼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先计算所需的最少次数,然后再想怎么烙:4×2=8(面),8÷2=4(次),4×3=12(分钟)。体会从理论的“可能性”到实践的“可行性”的思想方法:通过计算可以知道所需的最少次数,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存在一个可能的结果,我们就有了一个目标,然后看设计的烙饼方案有没有达到目标。如果达到,就不用再想了,反正结果都一样;如果没有,就要再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改进。这就是在实践上检验是否可行。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交流,得出烙饼的张数与所需总时间之间的关系:总时间=饼的张数×3。解释:假设要烙a张饼,需要烙 a×2面,烙的最少次数是a×2 ÷2=a次,需要a ×3分钟。a张饼最少a次的烙法是可以实现的:如果a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烙完正面烙反面(中途不离锅);如果a是单数,a=双数+3,双数次按上述双数次的烙法进行,还有3张按“1正2正→1反3正→2反3反”的方法来烙(有饼中途离锅)。
  第三阶段:进一步地探索。呈现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如果平底锅每次最多可以烙 3张饼,其余条件不变,烙4、5、6、7、8、9、1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怎么烙?仍然可以按照“先计算,后设计”的思路研究、解决问题。得到:
  学生发现:其实只要研究张数为 4、5、6的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其他的情况都可以表示成a×3+4、a×3+5、a×3+6,a×3就是3张3张正反烙,再加上4、5、6张的烙法循环着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烙饼问题”的数学建模涉及剩余系和剩余类的概念,学生所说的“只有研究张数为4、5、6的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其实就是选取一个完全剩余系作为研究对象,而a×3+4就是用a×3的烙法加上4张的烙法循环使用”,其实就是通过剩余系中各元素的研究,把所有的结果推广到相应的剩余类。这样的教学凸显了建模的数学本质,既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有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更为后续学习完全剩余系和剩余类等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用新的观点反思改进“每次最多烙两张”的建模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让我们试着揣摩一下案例的教学思路是如何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烙饼问题”的数学本质:剩余系和剩余类的概念。通过对剩余系中各元素的研究,把所得的结果推广到相应的剩余类,以此为指导,遵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以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寻求经验模型的理论解释,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充分提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要达成这个效果,必须还学生应有的自由。  中学数学课堂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划定的圈中,即所谓的教学目标中,进行着强硬的灌输式学习,重复着题海式的强化训练,错题再练,二次练习,三次练习等变式的题海战,教师在无法有效地达成分层教学的情况下,采取这种灌输
高中是人生中极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不论是从教学者还是学生自身都应对这个阶段加以重视。高中生面临的升学的压力是最大的,面对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痛
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教育受到西方的冲击是不可避免.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课题的产生来自于教学,教学的预设目标和实际落实的情况永远不可能完全一致,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那么经历过不完美的课堂之后,我们要不断去追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问题提出来,作为一个研究的内容,然后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从而服务于后阶段的教学。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数学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初中数学课题产生的背景  初中生的数学水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不同看法与独特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主体意识。另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针对课本的应试教学,学生则是在一味的模仿和学习。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力度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经典也应该是常读常新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不是第一遍教了,孔子在文
一、了解学情  1.文科女生所占比例大,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  文科生,尤其是女生,从另一角度看,更能重视基础,态度端正,落实基础题,但综合能力相对较差,怕解难题;上课常专注于记笔记,复习以课本和笔记为依赖,容易忽视上课听讲和训练;但他们思维条理、规范,能模仿,注重细节和逻辑过程。总体而言,文科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学习数学缺乏信心和毅力,学习效率往往较低。  2.文科男生学习习惯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