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宏观经济的失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问题,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复苏比较明显,而我国在2008年后,却经历了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是利益驱动导致的投资潮涌现象,三是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当干预,导致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供给;总需求;投资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问题,具体地来讲,就是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七大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79%以下,分别为:石化炼焦、黑色金属、化学原料、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制品和化学纤维七大行业。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同时,产成品库存上升,工业类企业开工率严重偏低,产能利用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效益的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大量增加。
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引起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中,经济萧条时期,全社会产品生产能力较全社会产品需求过剩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使得经济出现下滑,但同时它也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动力,产能过剩的现象无需宏观经济政策以外的其他措施来调节。但是,我国的产能过剩有别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有着较为鲜明的制度背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具体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
2、利润驱动所引起的“投资潮涌”现象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良好的产业前景一旦被市场认可,容易吸引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这种良好的产业中去,也即形成了“投资潮涌”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市场对于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行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一致共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涌入到了这些行业中去,全国各地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投入到了基建相关的行业中去,使得基建产能迅速扩张,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近年来工业化的进程放缓,急剧扩张的产能未能在预期的时间段内“消化”,产能过剩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主体的不当干预,造成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政考核的重点更多放在经济总量上。对地方政府的这样一种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迫于辖区竞争、行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从而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投资,并且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进入地方,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还能缓解居民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凸显政绩。这种不当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造成了个别行业出现资源过度配置的现象。最为直观的便是土地资源,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以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免费为外资提供土地这种生产要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偏低,利润升高,从而又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行业中去。二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总量,以牺牲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默许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产商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生产活动,更甚者进一步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成本,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最终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针对这种现状,为了让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的稳定,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十分比较。首先应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同时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政府应进行有效引导,不能因为效益好,使得市场资金蜂拥而至,导致新的产能过剩,应在市场规模可承载的范围内,应按照相关产业资源优势大小的顺序引导资金进入。最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研究新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将经济总量的大小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应该增加资源、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评。(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连济.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R].国家社科基金会重点课题,2006.
[3] 苏剑.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学动态,2010,(10).
[4] 周劲,付保宗.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供给;总需求;投资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问题,具体地来讲,就是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七大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79%以下,分别为:石化炼焦、黑色金属、化学原料、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制品和化学纤维七大行业。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同时,产成品库存上升,工业类企业开工率严重偏低,产能利用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效益的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大量增加。
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引起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中,经济萧条时期,全社会产品生产能力较全社会产品需求过剩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使得经济出现下滑,但同时它也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动力,产能过剩的现象无需宏观经济政策以外的其他措施来调节。但是,我国的产能过剩有别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有着较为鲜明的制度背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具体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
2、利润驱动所引起的“投资潮涌”现象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良好的产业前景一旦被市场认可,容易吸引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这种良好的产业中去,也即形成了“投资潮涌”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市场对于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行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一致共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涌入到了这些行业中去,全国各地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投入到了基建相关的行业中去,使得基建产能迅速扩张,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近年来工业化的进程放缓,急剧扩张的产能未能在预期的时间段内“消化”,产能过剩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主体的不当干预,造成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政考核的重点更多放在经济总量上。对地方政府的这样一种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迫于辖区竞争、行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从而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投资,并且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进入地方,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还能缓解居民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凸显政绩。这种不当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造成了个别行业出现资源过度配置的现象。最为直观的便是土地资源,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以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免费为外资提供土地这种生产要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偏低,利润升高,从而又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行业中去。二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总量,以牺牲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默许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产商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生产活动,更甚者进一步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成本,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最终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针对这种现状,为了让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的稳定,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十分比较。首先应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同时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政府应进行有效引导,不能因为效益好,使得市场资金蜂拥而至,导致新的产能过剩,应在市场规模可承载的范围内,应按照相关产业资源优势大小的顺序引导资金进入。最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研究新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将经济总量的大小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应该增加资源、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评。(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连济.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R].国家社科基金会重点课题,2006.
[3] 苏剑.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学动态,2010,(10).
[4] 周劲,付保宗.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