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教师授课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基与此,立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展开了教学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非常好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和动手,并借助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进一步拓展和发散学生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动手实践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教师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参与实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感,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课堂之上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会自主探究知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对《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进行授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组成,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首尾是相连的。”,然后,传授学生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边和整个三角形。接着再向学生展示房檐、衣挂、自行车等图片,巩固学生对角形的认知。接下来,再让学生清楚和理解三角形分为等边和等腰三角形,以及三边均不等的三角形。当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小木棒、线绳或是胶水发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个三角形。并且,要让学生在动手过程积极去思考三角形每条边应怎样去用字母表示。比如引导学生先制作一个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当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用字应如何表示。当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后,并且可以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再继续进行后续的三角形知识,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師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并在大脑中留下极为清晰的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向更高的阶梯发展。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
通常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在传授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时,设计的练习题往往是一种答案、一种条件,从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革新课堂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需要设计开放性的习题,灵活变化数学题,让一道题通过变化条件变化出多道题;或者是同一道数学题,让学生用多种角度进行解题。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全方位动脑思考,并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可有效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学习完《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部分知识后,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画出一个普通三角形,并用A、B、C在三角形上作好标注。然后对学生提出要求:“用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且将三条边的关系用三个不等式表示出来。”。当学生正确解题后,教师可以选出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出答案:“AB+AC>BC;AC+BC>AB;AB+BC>AC”。之后,教师就可以变化一下这道题的条件:“假如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应该要怎样来表示。”,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思考后,教师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给出三组不同的数字代表三角形的三条边。第一组是3,4,8;第二组是5,6、11;第三组是5,6,10。让学生思考:“下边的每三条线段是不是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什么?”,学生便会运用三角形各边的关系去解题。并最终得出答案:“第一组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3+4<8;第二组也不能组成三角形,原因是5+6>11;而第三组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5+6>10,而且6-5<10。”,这样就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
三、创建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思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富有逻辑性,但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数学课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会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简单,有助于学生去探索和求证相关的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可以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同步,进而从生活认知角度去思考,来活跃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对《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教师若只单纯向学生讲解如何组建方程组,以及基本定义,一些学生便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模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学习效果。基与此,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来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真切的认识。并且,可以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广泛思考,并懂得如何运用。当教师将相关的定义讲解之后,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场景:“超市在一周内销售了a和b两种型号的电暖风,一共销售了50台,合计收入5800元,a型380元,b型电暖风是是240元。请问,该怎样来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电暖风图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的解度出发去探索数学知识,并且较快回答教师:“a型电暖风用x来表示,b型电暖风用y来表示,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就是x+y=50;a型电暖风是380元,b型电暖风扇是240元,总收入是5800元,便可以用380x+240y=5800元。来表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的思考,并有效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建利于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课堂实践活动,并导入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使学生通过解题和动手实践,更加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进而使他们的思维更紧密和富有逻辑性,才能达到快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羽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1):27-28.
[2]刘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06):3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非常好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和动手,并借助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进一步拓展和发散学生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动手实践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教师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参与实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感,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课堂之上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会自主探究知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对《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进行授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组成,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首尾是相连的。”,然后,传授学生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边和整个三角形。接着再向学生展示房檐、衣挂、自行车等图片,巩固学生对角形的认知。接下来,再让学生清楚和理解三角形分为等边和等腰三角形,以及三边均不等的三角形。当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小木棒、线绳或是胶水发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个三角形。并且,要让学生在动手过程积极去思考三角形每条边应怎样去用字母表示。比如引导学生先制作一个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当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用字应如何表示。当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后,并且可以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再继续进行后续的三角形知识,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師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并在大脑中留下极为清晰的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向更高的阶梯发展。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
通常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在传授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时,设计的练习题往往是一种答案、一种条件,从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革新课堂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需要设计开放性的习题,灵活变化数学题,让一道题通过变化条件变化出多道题;或者是同一道数学题,让学生用多种角度进行解题。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全方位动脑思考,并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可有效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学习完《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部分知识后,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画出一个普通三角形,并用A、B、C在三角形上作好标注。然后对学生提出要求:“用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且将三条边的关系用三个不等式表示出来。”。当学生正确解题后,教师可以选出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出答案:“AB+AC>BC;AC+BC>AB;AB+BC>AC”。之后,教师就可以变化一下这道题的条件:“假如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应该要怎样来表示。”,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思考后,教师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给出三组不同的数字代表三角形的三条边。第一组是3,4,8;第二组是5,6、11;第三组是5,6,10。让学生思考:“下边的每三条线段是不是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什么?”,学生便会运用三角形各边的关系去解题。并最终得出答案:“第一组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3+4<8;第二组也不能组成三角形,原因是5+6>11;而第三组可以组成三角形,原因是5+6>10,而且6-5<10。”,这样就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
三、创建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思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富有逻辑性,但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数学课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会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简单,有助于学生去探索和求证相关的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可以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同步,进而从生活认知角度去思考,来活跃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对《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教师若只单纯向学生讲解如何组建方程组,以及基本定义,一些学生便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模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学习效果。基与此,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来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真切的认识。并且,可以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广泛思考,并懂得如何运用。当教师将相关的定义讲解之后,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场景:“超市在一周内销售了a和b两种型号的电暖风,一共销售了50台,合计收入5800元,a型380元,b型电暖风是是240元。请问,该怎样来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电暖风图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的解度出发去探索数学知识,并且较快回答教师:“a型电暖风用x来表示,b型电暖风用y来表示,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就是x+y=50;a型电暖风是380元,b型电暖风扇是240元,总收入是5800元,便可以用380x+240y=5800元。来表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的思考,并有效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建利于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课堂实践活动,并导入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使学生通过解题和动手实践,更加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进而使他们的思维更紧密和富有逻辑性,才能达到快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羽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1):27-28.
[2]刘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