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设计需要传统启示与外来做法的综合运用,努力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
2016年4月,我与前香港教育学院教育基础学院副院长许明辉博获广州市海联路小学校长肖璇如的诚挚邀请,亲临现场观课。事后,在校方的悉心安排下,我更有机会参与了美术学科点评,并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了艺术教育的种种问题。
海联路小学创办于2002年秋,坐落在广州市海印桥南岸,毗邻大型图书批发市场,是一所优雅朴实的学校。它以“书香校园”“以人为本”“德美教育”为特色,注重校园文化与人文意识的营造,提升社群认受。甫入校园,我即刻被操场上的巨幅国际象棋盘漆画所吸引,迎面而来的学生大方得体,更使人不禁欣慰。教学楼旁边赫然竖立了一面镜子,上方有“正观、正己”和“雅美镜”的字样,但见门庭之上与教室天花都点缀了木刻,或鲜明或朴素,内有古人名句,可谓“一步一莲花,一移一默化”。
寓教育于建设硬件,海联路小学的校园美化不流于形式主义,有着自己的主题思考。“主题”的意思是配合所传递的讯息,而非偏重表面的设计或局部的装饰。除了美化,校园也要艺术化。“艺术化”的意思是有所表现,“表现”是整体性的,也是建构性的,海联路小学在这些方上基本做到了。可见,学校品牌效应不在于大,乃在于质。
若以国画来形容校园的艺术化,建设是笔,教育是墨。笔与墨的双重性:笔是骨,包括工具与架构;墨是肉,包括材料和形式。笔中有墨,墨中带笔;以笔代墨、以墨代笔,笔墨难分,相互依存。笔与墨都是动态语言,就等同于建设或设计并非死相的,而是包涵师生游于此、居于此、教于此、学于此的生态活动,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氛围。
美学家宗白华以“生命的节奏”来理解气韵生动。当中的“生动”,乃在于以国画的空间突破时间。此气韵中的“气,可以说是空间的扩充。而气韵中的“韵”,是时间的绵延。若用这个概念来诠释校园艺术化,或许有点启示。尤其是空间营造需要与时间及人为活动一起构思,又要与视觉、心理、物理及意义及可分割,才能令校园空间生气盎然。
除了传统启示外,也可以参照外来做法。其一是空间的利用,其二是创意的景点,其三是地道的材料,其四是活动的配合。首先,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正如前述,空间的利用要连结行为及心理特性。而传统国画的“美”,乃双重性格的矛盾互济、对立调和。放诸校园,应该注意开拓动静皆宜的综合空间、营造虚实兼得的活动天地,令紧张与松弛、密集与留白、隐蔽与开放并存,转化出新鲜的面貌。以闲置空间而言,如天台常是弃用之地,但在香港与澳门地区的中小学,盛行将其开辟为学生种植蔬果、养育鱼苗的区域;以隐蔽空间而言,如厕所是极其私密的,厕所文化从来备受忽视,很难堂而皇之,但台湾地区就曾在中小学之中推行校园厕所美学,而香港浸会大学也于2006年推出“一切由厕所开始……”的计划,目的是造微入妙,让隐匿空间开放为学生参与美化校园行动的海阔天空。
再来说说创意的景点,它们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传扬学校品牌的关键。由当眼处的点,延线到面,面面观至立体的周遭环境。能结合景点以至创意与学习文化的例子,第一要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吸水池”(右上图)。它不喷水,反而让水从周边涌进中央的大圆孔洞里,令简单造型的装置艺术暗示了科学无限的黑洞现象。第二要介绍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钟表装置。钟表的指针不动,反而12个数字在转,大大违反了一般以指针环绕数字转动的习惯。它的创意在于逆向思维,它的学习文化在于暗示主观眼的相对性:当人站在地球上看天,满以为众星宿与太阳皆绕我而行,但若从太空看来,却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运。除了凸显科学属性,这种观点转换也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反思的艺术哲理,能够扩阔胸襟,启迪心灵。
至于地道的材料,如当地盛产竹,便以竹子作建材,让竹子的原始风味透露自然简朴的心理感觉。或当地以陶瓷工艺著称,即设计以废弃陶瓷片为马赛克镶嵌的地画或壁画。又如当地的强项是重工业或计算机生产,便以机械或计算机零件为装置取材等等,重视体现在地文化。同时,材料的调度需配合现存的建筑元素与自然条件,既以建筑的固定元素(墙壁、柱子、地面等)、半固定元素(门、窗等)、非固定元素(可调动的家具、间格、展板、植物、装置、雕塑等)为主要设计对象,也着意诱发出整体的想象空间与活动轨迹。不必物尽其用,最好留有余地,无中生有,以“默传”取代说教。
最后是活动的配合。首要开拓艺术室或艺术展区,作为美育活动的核心,培育学生对环境的感知、鉴赏、判断、创造等方面能力。其次结合校园与社区的活动,如近年香港推行艺术家驻校、校园艺术大使、校园导赏等计划,以学生为主体,让年轻人主动参与、反思、探究,使相对静态的校园变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互动空间。
除了逆向思维的创意外,要为校园设计增添对照、敏觉、精进、启思的妙趣,我对海联路小学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由单一活动扩展至综合活动。例如,同样是棋盘地景,位于以色列Ramat Gan的一所"Hello First Grade" Arts & Science小学,就能结合艺术和科学的教学环境(下图),兼顾体能与脑部活动,利用磁力墙面,学生一边跳进地景棋盘下棋,一边玩字母、数字元以及几何形状的拼贴游戏,让他们在下棋之余,听听音乐或看看电视,实现综合视、听、触、动等多样感官的同步学习。
第二,以逆向思维对照正向思维。例如,在立身镜旁边竖立一面哈哈镜,美国哈佛大学就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正观、正己”之外,接受自己的任何形像。自省是紧、自娱是松,一紧一松,一正一反。这样的学习较为立体,较为健全,又较为趣致。即使是被扭曲了的外观,也能自嘲、自况,从而自我肯定。
第三,藉对话促进文化的比较。例如,除了单向的警句外,木刻铭言也可以配合不同文化简练而深刻的语录,考虑采用较为活泼的对话框包装,拉近古今中外的距离,增添亲和力。中英对照,若能再结合一些共同话题,便于提升认知层次,加强学习动机,增益成效。来自法国巴黎的街头艺术家Seth Globepainter认为墙壁是和别人对话的一个好地方,可结合环境及砖瓦等物料一同玩耍。若把这个概念融进校园,相信会别具一番学习风味。
行文至此,为了精益求精,为了教育工作者的诚敬,故不惜力、不惜心,也不惜抛砖引玉。
(作者系前香港教育学院创意艺术系讲师、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视觉艺术科首席研究学者)
2016年4月,我与前香港教育学院教育基础学院副院长许明辉博获广州市海联路小学校长肖璇如的诚挚邀请,亲临现场观课。事后,在校方的悉心安排下,我更有机会参与了美术学科点评,并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了艺术教育的种种问题。
海联路小学创办于2002年秋,坐落在广州市海印桥南岸,毗邻大型图书批发市场,是一所优雅朴实的学校。它以“书香校园”“以人为本”“德美教育”为特色,注重校园文化与人文意识的营造,提升社群认受。甫入校园,我即刻被操场上的巨幅国际象棋盘漆画所吸引,迎面而来的学生大方得体,更使人不禁欣慰。教学楼旁边赫然竖立了一面镜子,上方有“正观、正己”和“雅美镜”的字样,但见门庭之上与教室天花都点缀了木刻,或鲜明或朴素,内有古人名句,可谓“一步一莲花,一移一默化”。
寓教育于建设硬件,海联路小学的校园美化不流于形式主义,有着自己的主题思考。“主题”的意思是配合所传递的讯息,而非偏重表面的设计或局部的装饰。除了美化,校园也要艺术化。“艺术化”的意思是有所表现,“表现”是整体性的,也是建构性的,海联路小学在这些方上基本做到了。可见,学校品牌效应不在于大,乃在于质。
若以国画来形容校园的艺术化,建设是笔,教育是墨。笔与墨的双重性:笔是骨,包括工具与架构;墨是肉,包括材料和形式。笔中有墨,墨中带笔;以笔代墨、以墨代笔,笔墨难分,相互依存。笔与墨都是动态语言,就等同于建设或设计并非死相的,而是包涵师生游于此、居于此、教于此、学于此的生态活动,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氛围。
美学家宗白华以“生命的节奏”来理解气韵生动。当中的“生动”,乃在于以国画的空间突破时间。此气韵中的“气,可以说是空间的扩充。而气韵中的“韵”,是时间的绵延。若用这个概念来诠释校园艺术化,或许有点启示。尤其是空间营造需要与时间及人为活动一起构思,又要与视觉、心理、物理及意义及可分割,才能令校园空间生气盎然。
除了传统启示外,也可以参照外来做法。其一是空间的利用,其二是创意的景点,其三是地道的材料,其四是活动的配合。首先,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正如前述,空间的利用要连结行为及心理特性。而传统国画的“美”,乃双重性格的矛盾互济、对立调和。放诸校园,应该注意开拓动静皆宜的综合空间、营造虚实兼得的活动天地,令紧张与松弛、密集与留白、隐蔽与开放并存,转化出新鲜的面貌。以闲置空间而言,如天台常是弃用之地,但在香港与澳门地区的中小学,盛行将其开辟为学生种植蔬果、养育鱼苗的区域;以隐蔽空间而言,如厕所是极其私密的,厕所文化从来备受忽视,很难堂而皇之,但台湾地区就曾在中小学之中推行校园厕所美学,而香港浸会大学也于2006年推出“一切由厕所开始……”的计划,目的是造微入妙,让隐匿空间开放为学生参与美化校园行动的海阔天空。
再来说说创意的景点,它们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传扬学校品牌的关键。由当眼处的点,延线到面,面面观至立体的周遭环境。能结合景点以至创意与学习文化的例子,第一要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吸水池”(右上图)。它不喷水,反而让水从周边涌进中央的大圆孔洞里,令简单造型的装置艺术暗示了科学无限的黑洞现象。第二要介绍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钟表装置。钟表的指针不动,反而12个数字在转,大大违反了一般以指针环绕数字转动的习惯。它的创意在于逆向思维,它的学习文化在于暗示主观眼的相对性:当人站在地球上看天,满以为众星宿与太阳皆绕我而行,但若从太空看来,却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运。除了凸显科学属性,这种观点转换也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反思的艺术哲理,能够扩阔胸襟,启迪心灵。
至于地道的材料,如当地盛产竹,便以竹子作建材,让竹子的原始风味透露自然简朴的心理感觉。或当地以陶瓷工艺著称,即设计以废弃陶瓷片为马赛克镶嵌的地画或壁画。又如当地的强项是重工业或计算机生产,便以机械或计算机零件为装置取材等等,重视体现在地文化。同时,材料的调度需配合现存的建筑元素与自然条件,既以建筑的固定元素(墙壁、柱子、地面等)、半固定元素(门、窗等)、非固定元素(可调动的家具、间格、展板、植物、装置、雕塑等)为主要设计对象,也着意诱发出整体的想象空间与活动轨迹。不必物尽其用,最好留有余地,无中生有,以“默传”取代说教。
最后是活动的配合。首要开拓艺术室或艺术展区,作为美育活动的核心,培育学生对环境的感知、鉴赏、判断、创造等方面能力。其次结合校园与社区的活动,如近年香港推行艺术家驻校、校园艺术大使、校园导赏等计划,以学生为主体,让年轻人主动参与、反思、探究,使相对静态的校园变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互动空间。
除了逆向思维的创意外,要为校园设计增添对照、敏觉、精进、启思的妙趣,我对海联路小学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由单一活动扩展至综合活动。例如,同样是棋盘地景,位于以色列Ramat Gan的一所"Hello First Grade" Arts & Science小学,就能结合艺术和科学的教学环境(下图),兼顾体能与脑部活动,利用磁力墙面,学生一边跳进地景棋盘下棋,一边玩字母、数字元以及几何形状的拼贴游戏,让他们在下棋之余,听听音乐或看看电视,实现综合视、听、触、动等多样感官的同步学习。
第二,以逆向思维对照正向思维。例如,在立身镜旁边竖立一面哈哈镜,美国哈佛大学就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正观、正己”之外,接受自己的任何形像。自省是紧、自娱是松,一紧一松,一正一反。这样的学习较为立体,较为健全,又较为趣致。即使是被扭曲了的外观,也能自嘲、自况,从而自我肯定。
第三,藉对话促进文化的比较。例如,除了单向的警句外,木刻铭言也可以配合不同文化简练而深刻的语录,考虑采用较为活泼的对话框包装,拉近古今中外的距离,增添亲和力。中英对照,若能再结合一些共同话题,便于提升认知层次,加强学习动机,增益成效。来自法国巴黎的街头艺术家Seth Globepainter认为墙壁是和别人对话的一个好地方,可结合环境及砖瓦等物料一同玩耍。若把这个概念融进校园,相信会别具一番学习风味。
行文至此,为了精益求精,为了教育工作者的诚敬,故不惜力、不惜心,也不惜抛砖引玉。
(作者系前香港教育学院创意艺术系讲师、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视觉艺术科首席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