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har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品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就没有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了吗?前段时间,两节青年教师的教研课使我深受启发:语文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紧握课堂主线,实时引导,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中与学生共享阅读中的感悟。下面,就这两节课中的具体设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沈老师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对于“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一段文字的研读教学,她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你是从哪里判断出这是排比句的?
  生:从“每一”这个词语连续出现可以看出是排比句。
  师:“每一”是什么意思?
  生:“每一”表示所有的。
  师:那如果把“每一”去掉,“沙滩,耕地,山脉,河流,闪闪发光的松针,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似乎也有点所有的意思,作者为什么采取排比的句式来说呢?
  生:这样会越读越有气势,情感是层层推进的。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种层层推进的情感读出来,把排比的气势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强调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处都是神圣的。看来,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多用排比句式来表达。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排比句在表达上还有什么不同?重点关注前四小句与5、6、7句。
  出示:
  每一处沙滩,
  每一片耕地,
  每一座山脉,
  每一条河流,
  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
  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
  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师:谁有所发现?
  生:5、6、7句加上了修饰词。
  师:这就是句子变化的美。读起来让人感觉不单调,乏味,增强了语言的韵味。
  师:西雅图用他鲜明的观点,清晰的结构,精妙的语言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师:我们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离开我们生活了6年的母校,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同学们仿照这一段的写法,也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学校的留恋吧。
  沈老师在学生肤浅的理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一段文字运用排比的表达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去掉“每一”后句子表情达意的效果进行对比,明确了排比句式的特点及作用,在老师巧妙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一下子抓住了理解的关键,对“每一处都是神圣的”感悟加深了,再读时就有了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的感觉了。这样的设计简洁明快,顺畅自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同时,又完成了鉴赏句子,品读句子、仿写句子的指导。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张景老师在教学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鸟鸣涧》时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请同学们边读诗,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学生对诗意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又问:花落、鸟鸣、月出这都是动态的,那你怎么感受到这个场景是非常安静的呢?在老师的追问中明晰了这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动来衬托静。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补充句子:
  桂花飘落
  明月——(升起)
  山鸟啼鸣
  泉水——(流淌)
  然后进一步把句子叙述得更具体一些:
  桂花柔柔地飘落
  明月——(缓缓地升起)
  山鸟低低地鸣叫
  泉水——(慢慢地流淌)
  还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桂花从树间柔柔地飘落
  明月——(从山顶缓缓地升起)
  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鸣叫
  泉水——(在门前慢慢地流淌)
  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把着力点放在对幽静恬人的画面的想象上,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的景物,进而抓住景物的动态呈现,让学生捕捉心中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去感悟。并且,张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起来,在一次次的添加修饰词的过程中,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显静,学生脑海当中幽静恬人的画面越来越清晰明了。教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感受诗的意境,引导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最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自然而生。这样的引领,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导位置,我们可创设一些语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转化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其他文献
文 题  搜集新闻素材或身边事件,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一则消息。  写作指导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用来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新闻事件,那么,如何把这些素材写成消息呢?  首先,素材要有“料”。即选取的素材应该有价值。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新闻价值,都值得报道。比如张家今天中午包了饺子,李家两口子吵架了,王家走失的小猫回来了……这些素材可
期刊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十分独特,在激发兴趣、作文选材、语言锤炼和读中学写等方面值得借鉴。为什么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经过于老师的演绎能熠熠生辉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醒生活,激活情感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感受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写同一件事,有的同学的作文生动感人,有的同学的作文寡淡如水,原因就是有没有感受。感受来自对生活所
期刊
美文引路  大地深处的温暖  任林举  长春的雪,从来都不是寻常地飘落,而是弥漫——无边无际地弥漫。  洁白的雪花飞满苍穹,天地之间就没有了界限。苍茫里,是谁在飞针走线?一针紧似一针,反复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一时竟分不清雪花是从天上落下,还是从地上飞起。街道、河流、田野、房屋等等,地上一应事物之间的边界和轮廓,都在雪中变得模糊。  40多年前,1978年10月,我还未满16岁,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期刊
近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高效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和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章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他们的发展。趣味性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因素,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四方面阐述了中职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导,以期能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及时的为学生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形成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中职生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与中职生朝夕相处、最熟悉学生的班主任来说,在学生心理健康
期刊
【摘 要】  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需要教师能够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有效的“教”,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借助微课教学、英文歌曲、心理效应出发,探讨了中职英语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职英语 微课 英语歌曲 心理效应  在当前职业教育中,中职英语作为文化基础
期刊
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一个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地带,许多语文教师通常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计,更多地是将之与平时的识字写字课、阅读课整合完成。而事实上,在课标中明确规定的“口语交际”目标下,每一个表达主题,每一节表达课,都值得研究。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下面,结合《说说我的家人》一课,简单谈一谈低年级口语表达的基本模式:  一、创设情境,乐于表达  《语文课
期刊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打造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模式,是科技创意艺术教育的全新课题。科技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也应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校开展2015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意艺术实践探究》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在短短的半年中,我们从中尝试摸索科技创意艺术教育方式与途径,并从中受益匪浅。  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先生说:“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未来发明家的摇
期刊
涵泳,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文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  很多人并非读懂古诗才说古诗好的,而是因所提及的古诗耳熟能详,于是便人云亦云了。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思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教师教了。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咱们当教师的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苏格拉底也说过: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做教师多年,有一些自己觉得行之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