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课理当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意识的最佳途径。本文重点通过教学实例说明探究性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生物教学自然科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当前生物教材改革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课改后的生物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增添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小实验,使学生在探究性小实验中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以下用实例加以佐证。
例一,在生物教学中,当我讲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有同学当堂提出:人们吃的桃子,哪部分是果皮?哪部分是种子?这个问题,我本来可以直接明确地给出答案。然而,我却故意默视了同学一会儿后说,这个问题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是否能找出正确的答案。这下课堂上可热闹了,有的说吃桃时,削去的是果皮,吃的是果肉,桃核是种子;有的说削去的和吃的部分都是果皮,桃核是种子;也有的说……。同学们一时争论不休、观点不一。最后我叫同学们不要再争了,不如让我们都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小实验,让事实来回答。同学们听说是自己要做实验,顿时兴趣大增。于是,我提出要求和步骤,这段时间市场上还有外地运来的桃子卖,同学们可以一人买一个,也可以几个人买一个。然后从外至内一次切开果皮、果肉,敲开中间的核,剥开核中的仁,仔细观察各部分。下一堂我们来共同探讨正确答案。
第二堂课,当我问及同学们的小实验时,有的回答是,切开果皮、果肉后发现,果肉较软,果肉以内是坚硬的桃核,敲开桃核,里面是红褐色的仁,有的补充回答说,桃核表面凸凹不平,还有纤维状的细丝伸入果肉中,有的还补充回答说,桃仁和桃核是几乎完全分离的,剥开核仁的皮,里面是两瓣白色的“瓣瓣”,两瓣之间是一个小型的芽状结构。这时我说:“同学们,是不是都看到了上述结构。”大家会说看到了,只是有些结构忘记了。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大家弄清没有桃子哪部分是种子,哪部分是果皮。同学们的回答是桃子的桃仁是种子,而对果皮包括哪些结构却露出怀疑的表情。这时我意识到,人们通常用整个核桃直接播种繁殖桃树,误导了学生把核桃认为是种子了。接着我叫同学们看书上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结构等有关内容,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构结合起来思考。不一会,就有同学举起了手,其中有位同学不待我同意,立即站起来,很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桃子是果实,桃仁是种子,桃仁以外的其余部分是果皮。”紧接着大部分同学都附和着说,对的,对的。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并微微点了点头,算是给同学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顿时,课堂上沸腾起来了。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叹。“桃子的结构原来是这样的。”我接着指出,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桃仁是种子,我们吃的果肉是中果皮,削去的是外果皮,桃仁和食用的果肉之间的硬壳是桃的木质化的内果皮。当同学们经过探究性实验,知道这些知识后,都很兴奋。他们觉得自己懂得了连父母在内的许多人都常见而却不知道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这样的探究性学习的例子很多,每个例子都使学生受益匪浅,慢慢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二,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能预计到同学们容易在哪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提出问题。为了营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条件,我有意将部分教学内容的顺序做适当地调整。如把“茎对营养的储藏”调整到第三部分第二章的前面。此时,时值十月下旬,正是我们当地红薯、芋头和藕的收获季节。每当我讲到这部分内容时,都有同学提出,红薯、“芋娘”和马铃薯都长在地里,为什么红薯是植物的根,其余三种却是植物的茎。在同学们看来,长在地下的都是根,这个问题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会使其感到枯燥无味的。我同样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自由结合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同学回家去做四个小实验,要求各组把一棵芋头,“一联”藕连同地下部分刨出,仔细观察,下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同时要求各组,分别把5个马铃薯、5个红薯种在同一块沙地中,或种在装有沙的箩筐中,并用塑料薄膜盖住,等发出芽后再观察。
第二堂课当问及“芋娘”和藕都属茎的原因时,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其正确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分节、节间有根、有叶、有芽,顶端还有顶芽。近一个月后,当同学们的红薯、马铃薯都长出芽时,我叫各组把红薯、马铃薯小心刨出来带到学校,互相交互,仔细观察,特别注意芽长的位置。经过观察,都能说出马铃薯的芽长在凹陷处,红薯的芽则不长在凹陷处。许多同学还观察到有的马铃薯芽基部还长出了樱桃大小的球状小体和小形蝌蚪状的结构。接着,我有意叫学生看这些结构和芽基部的相连结构,指出其上有明显的节。证明这种结构是茎。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球状小体和蝌蚪形状结构是什么,大家会肯定地回答是小马铃薯。我说对,那么证明小马铃薯是膨大的茎。同时指出马铃薯的凹陷叫芽眼,其上长出的芽叫定芽。红薯无芽眼,长出的芽不是定芽。由此可见,马铃薯是茎,红薯则是根。这时,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上述两例揭示出了教师该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共同道理,老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部简单地告诉给学生,而是应该把许多问题转化成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更直接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实验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李力,浅谈对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生物教学自然科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当前生物教材改革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课改后的生物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增添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小实验,使学生在探究性小实验中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以下用实例加以佐证。
例一,在生物教学中,当我讲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有同学当堂提出:人们吃的桃子,哪部分是果皮?哪部分是种子?这个问题,我本来可以直接明确地给出答案。然而,我却故意默视了同学一会儿后说,这个问题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是否能找出正确的答案。这下课堂上可热闹了,有的说吃桃时,削去的是果皮,吃的是果肉,桃核是种子;有的说削去的和吃的部分都是果皮,桃核是种子;也有的说……。同学们一时争论不休、观点不一。最后我叫同学们不要再争了,不如让我们都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小实验,让事实来回答。同学们听说是自己要做实验,顿时兴趣大增。于是,我提出要求和步骤,这段时间市场上还有外地运来的桃子卖,同学们可以一人买一个,也可以几个人买一个。然后从外至内一次切开果皮、果肉,敲开中间的核,剥开核中的仁,仔细观察各部分。下一堂我们来共同探讨正确答案。
第二堂课,当我问及同学们的小实验时,有的回答是,切开果皮、果肉后发现,果肉较软,果肉以内是坚硬的桃核,敲开桃核,里面是红褐色的仁,有的补充回答说,桃核表面凸凹不平,还有纤维状的细丝伸入果肉中,有的还补充回答说,桃仁和桃核是几乎完全分离的,剥开核仁的皮,里面是两瓣白色的“瓣瓣”,两瓣之间是一个小型的芽状结构。这时我说:“同学们,是不是都看到了上述结构。”大家会说看到了,只是有些结构忘记了。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大家弄清没有桃子哪部分是种子,哪部分是果皮。同学们的回答是桃子的桃仁是种子,而对果皮包括哪些结构却露出怀疑的表情。这时我意识到,人们通常用整个核桃直接播种繁殖桃树,误导了学生把核桃认为是种子了。接着我叫同学们看书上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结构等有关内容,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构结合起来思考。不一会,就有同学举起了手,其中有位同学不待我同意,立即站起来,很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桃子是果实,桃仁是种子,桃仁以外的其余部分是果皮。”紧接着大部分同学都附和着说,对的,对的。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并微微点了点头,算是给同学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顿时,课堂上沸腾起来了。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叹。“桃子的结构原来是这样的。”我接着指出,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桃仁是种子,我们吃的果肉是中果皮,削去的是外果皮,桃仁和食用的果肉之间的硬壳是桃的木质化的内果皮。当同学们经过探究性实验,知道这些知识后,都很兴奋。他们觉得自己懂得了连父母在内的许多人都常见而却不知道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这样的探究性学习的例子很多,每个例子都使学生受益匪浅,慢慢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二,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能预计到同学们容易在哪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提出问题。为了营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条件,我有意将部分教学内容的顺序做适当地调整。如把“茎对营养的储藏”调整到第三部分第二章的前面。此时,时值十月下旬,正是我们当地红薯、芋头和藕的收获季节。每当我讲到这部分内容时,都有同学提出,红薯、“芋娘”和马铃薯都长在地里,为什么红薯是植物的根,其余三种却是植物的茎。在同学们看来,长在地下的都是根,这个问题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会使其感到枯燥无味的。我同样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自由结合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同学回家去做四个小实验,要求各组把一棵芋头,“一联”藕连同地下部分刨出,仔细观察,下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同时要求各组,分别把5个马铃薯、5个红薯种在同一块沙地中,或种在装有沙的箩筐中,并用塑料薄膜盖住,等发出芽后再观察。
第二堂课当问及“芋娘”和藕都属茎的原因时,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其正确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分节、节间有根、有叶、有芽,顶端还有顶芽。近一个月后,当同学们的红薯、马铃薯都长出芽时,我叫各组把红薯、马铃薯小心刨出来带到学校,互相交互,仔细观察,特别注意芽长的位置。经过观察,都能说出马铃薯的芽长在凹陷处,红薯的芽则不长在凹陷处。许多同学还观察到有的马铃薯芽基部还长出了樱桃大小的球状小体和小形蝌蚪状的结构。接着,我有意叫学生看这些结构和芽基部的相连结构,指出其上有明显的节。证明这种结构是茎。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球状小体和蝌蚪形状结构是什么,大家会肯定地回答是小马铃薯。我说对,那么证明小马铃薯是膨大的茎。同时指出马铃薯的凹陷叫芽眼,其上长出的芽叫定芽。红薯无芽眼,长出的芽不是定芽。由此可见,马铃薯是茎,红薯则是根。这时,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上述两例揭示出了教师该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共同道理,老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部简单地告诉给学生,而是应该把许多问题转化成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更直接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实验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李力,浅谈对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