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学学派有诸多领域,而现象美学又是20世纪中最重要的美学学派之一,其中现象美学中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波兰美学家罗曼罗曼·茵加尔顿,他成功的将现象学理论,与美学进行融合,形成了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方式。而他发表的《音乐作品及同一性》文章中,又着重描写了音乐作品在如今的时代中,存在怎样的表演方式。本文将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对声乐表演本体进行研究。
关键词:现象学视域;声乐表演;研究
在现象学美学中,对艺术的理解有不一样的观点,它认为艺术作品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客体,也不是由观念衍生出的对象,而是“意向性对象”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茵加尔顿对现象学的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学的研究,主要源于他的启蒙老师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的一些观点,直接影响了茵加尔顿对音乐美学的见解以及观念,甚至将胡塞尔理论中的“意向性”作为音乐美学的基石。
一、同一作品不同表演者
茵加尔顿一直在研究音乐作品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茵加尔顿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无论在那个层面上来看,都有不可替代性。作品是固定的,但是如何表现确是多元化的,从原则上来看,一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也会导致表演方式的不一样。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不是单一的对着乐谱进行歌唱,而是在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同时,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并投入感情。
声乐艺术具有可创作型,虽然作品是固定的,但是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不同,许多“二度创作”的艺术家认为,在尊重原创作者的前提下,可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融入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和情感。音乐具有特殊的表演特质,音乐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社会的情感需求,而音乐又是一种表演媒介,可以从某些角度反映音乐物质材料的非客体。大部分情况下,音乐就是以乐谱的形式存活于世,而表演者的职责就是把乐谱上的曲子表演出来,表演者就是音乐展示的一种“载体”,如果没有表演者的演绎,即使是创世佳作,也只能在五线谱上落尘,不能公之于众,更无法在浩浩荡荡的时光长河中充分展现音乐艺术。所以很多人发现,不少音乐大师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感受都不相同,例如舒曼的作品《自从和他相见》,就由不同的音乐大师表演过:
1.罗曼·李曼
罗曼·李曼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加入了淳朴的抒情音色进行诠释,原本罗曼·李曼就带有戏剧性音色,在搭配上她宽广的嗓音和抒情的音调,将歌曲中少女的羞涩如溪水般缓缓流露。罗曼·李曼的歌声中,能明显感觉到主人公内心深處对感情的起伏和变换,增加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2.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她的音色纯净,在演唱《自从和他相见》这首歌的时候,宛如春天盛开的鲜花,沁人心脾。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带着一种自然的魅力,不做作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情不自禁的陷入到歌曲之中。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本人对作曲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在音乐表现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她在表演中对神情和语气的扑捉,完美的诠释了音乐的细节。
3.菲莉尔
菲莉尔可是20世纪最杰出的的女性低音演唱者,在国际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她当初演唱《自从和他相见》这首歌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少女初恋时期的羞涩婉约,被菲莉尔以极具特色委婉唱腔展露出来。尤其是菲莉尔在胸声上的运用,堪称一绝,从她的表现上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艺术作品,更是少女怀春的忐忑和幸福。菲莉尔的作品一直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珍品”,就是因为她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融入感情和理解。
二、同一作品不同时期演绎
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点由同一个表演者演绎,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表演者的认知在根据时代的变换而变换,心情和见解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不可能一直保持一个心态。随着心态的不同,表演者演绎出来的作品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同一个音乐作品即使是被同一个表演者演出,每一次的演出的作品都不可能保证和上一个作品完全一致,即使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每次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时候,因为手指力度的不同或者钢琴的不同,演奏出的曲子也会出现音色或其他方面的差异。
例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春天的故事》,就能通过不同时期的演绎,来诠释音乐多变的特点。1997年董文华依照邓小平同志引领的改革开放核心,演唱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表演的时候铿锵有力,唱出了当时民众盼望的心情,也唱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旋律。2008年的时候,董文华复出又一次演唱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这次他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才出来献唱。此时的董文华在对中国时代进程和艺术感悟中,有了鲜明的改变,从两次演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董文华在歌曲的侧重点和风格上有了不一样的突破。1997年的董文华唱的是一种期待和愿望,但是2008年的董文华,唱的是一种信心和勇气。
结语:
作品虽然是固定而统一的,但是表演者必须深入了解作曲者的主体思想,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加入自己的思想与时代感悟,唱出最适合自己的作品。表演者和作曲者其实是一种微妙的配合关系,当二者实现平衡和统一的时候,就能达到演奏艺术的巅峰状态。而现在的音乐表演中,融入了现代美学的理论,能够更深刻的分析对于音乐哲学问题的探讨,树立正确的音乐观,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春轩子.他山之石——音乐社会学视阈下的声乐教学[J].音乐创作,2015(10):148-150.
[2]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3(02):117-120.
[3]黄薇.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J].学术论坛,2011,34(04):26-30.
作者简介:刘鑫洋(1998.08-),男,汉,湖南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学生
关键词:现象学视域;声乐表演;研究
在现象学美学中,对艺术的理解有不一样的观点,它认为艺术作品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客体,也不是由观念衍生出的对象,而是“意向性对象”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茵加尔顿对现象学的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学的研究,主要源于他的启蒙老师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的一些观点,直接影响了茵加尔顿对音乐美学的见解以及观念,甚至将胡塞尔理论中的“意向性”作为音乐美学的基石。
一、同一作品不同表演者
茵加尔顿一直在研究音乐作品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茵加尔顿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无论在那个层面上来看,都有不可替代性。作品是固定的,但是如何表现确是多元化的,从原则上来看,一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也会导致表演方式的不一样。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不是单一的对着乐谱进行歌唱,而是在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同时,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并投入感情。
声乐艺术具有可创作型,虽然作品是固定的,但是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不同,许多“二度创作”的艺术家认为,在尊重原创作者的前提下,可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融入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和情感。音乐具有特殊的表演特质,音乐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社会的情感需求,而音乐又是一种表演媒介,可以从某些角度反映音乐物质材料的非客体。大部分情况下,音乐就是以乐谱的形式存活于世,而表演者的职责就是把乐谱上的曲子表演出来,表演者就是音乐展示的一种“载体”,如果没有表演者的演绎,即使是创世佳作,也只能在五线谱上落尘,不能公之于众,更无法在浩浩荡荡的时光长河中充分展现音乐艺术。所以很多人发现,不少音乐大师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感受都不相同,例如舒曼的作品《自从和他相见》,就由不同的音乐大师表演过:
1.罗曼·李曼
罗曼·李曼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加入了淳朴的抒情音色进行诠释,原本罗曼·李曼就带有戏剧性音色,在搭配上她宽广的嗓音和抒情的音调,将歌曲中少女的羞涩如溪水般缓缓流露。罗曼·李曼的歌声中,能明显感觉到主人公内心深處对感情的起伏和变换,增加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2.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她的音色纯净,在演唱《自从和他相见》这首歌的时候,宛如春天盛开的鲜花,沁人心脾。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带着一种自然的魅力,不做作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情不自禁的陷入到歌曲之中。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本人对作曲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在音乐表现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她在表演中对神情和语气的扑捉,完美的诠释了音乐的细节。
3.菲莉尔
菲莉尔可是20世纪最杰出的的女性低音演唱者,在国际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她当初演唱《自从和他相见》这首歌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少女初恋时期的羞涩婉约,被菲莉尔以极具特色委婉唱腔展露出来。尤其是菲莉尔在胸声上的运用,堪称一绝,从她的表现上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艺术作品,更是少女怀春的忐忑和幸福。菲莉尔的作品一直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珍品”,就是因为她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融入感情和理解。
二、同一作品不同时期演绎
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点由同一个表演者演绎,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表演者的认知在根据时代的变换而变换,心情和见解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不可能一直保持一个心态。随着心态的不同,表演者演绎出来的作品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同一个音乐作品即使是被同一个表演者演出,每一次的演出的作品都不可能保证和上一个作品完全一致,即使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每次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时候,因为手指力度的不同或者钢琴的不同,演奏出的曲子也会出现音色或其他方面的差异。
例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春天的故事》,就能通过不同时期的演绎,来诠释音乐多变的特点。1997年董文华依照邓小平同志引领的改革开放核心,演唱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表演的时候铿锵有力,唱出了当时民众盼望的心情,也唱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旋律。2008年的时候,董文华复出又一次演唱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这次他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才出来献唱。此时的董文华在对中国时代进程和艺术感悟中,有了鲜明的改变,从两次演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董文华在歌曲的侧重点和风格上有了不一样的突破。1997年的董文华唱的是一种期待和愿望,但是2008年的董文华,唱的是一种信心和勇气。
结语:
作品虽然是固定而统一的,但是表演者必须深入了解作曲者的主体思想,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加入自己的思想与时代感悟,唱出最适合自己的作品。表演者和作曲者其实是一种微妙的配合关系,当二者实现平衡和统一的时候,就能达到演奏艺术的巅峰状态。而现在的音乐表演中,融入了现代美学的理论,能够更深刻的分析对于音乐哲学问题的探讨,树立正确的音乐观,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春轩子.他山之石——音乐社会学视阈下的声乐教学[J].音乐创作,2015(10):148-150.
[2]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3(02):117-120.
[3]黄薇.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J].学术论坛,2011,34(04):26-30.
作者简介:刘鑫洋(1998.08-),男,汉,湖南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