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成为许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关心的话题。本人认为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关键必须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和前人的经验谈谈如何通过有效备课达到提高课堂的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备课 效率 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与学领域中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过去应试教育的那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这几年的亲身教学实践和前辈们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自己关于如何通过有效备课,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的一些看法:
一、依标备课,把握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它由人教社编写,综合性程度比较高。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朱明光先生说:“所谓‘标准’,就是为所有学生制定的、基本的、共同的、可以操作的、必须实施的行为目标。”它既是方向,也是目标,是从教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的,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可动摇。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就直接表现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的理想达成度应该是:知识目标──你学会了吗?能力目标──你会学了吗?过程与方法──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情感目标──你学得有情趣吗?
依据课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要使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备课的前提。
例如:在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新航路的开辟》的课程标准如下: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根据以上两条课标,我设计了这节课的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分析问题。
2.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3.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依照标准,把握住教学目标,备课工作就有了指导方向,就能够为备课工作的下一个环节做好指导性的工作,也为高效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二、个人集体,合力备课
为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可以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结合起来,合力进行备课。
我认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要集思广益,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做到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比如我们学校的现阶段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老师有两位,我们平时是在一个办公室的,这种集体备课实质就是我们两位老师的平等民主交流与合作。一般我们的教学进度是一致的,每节课我们几乎都可以做到相互交流学习,在正式形成教案前,先讨论对课本相关内容的个人想法和意见,然后在讨论中形成相对成熟的统一方案。再各自去实施教学,然后回来又一起进行课后探讨,对一些不太合理的部分进行二次备课,再到另一个班级去上课又是别有一番韵味和效果。我觉得这样的集体备课的比较有效的。如果是多于两位的话,这时的集体备课务必要分工明确。我们就采取由一个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功底更扎实的老师带头主讲设计思路,然后其他老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总体思路和方案。
但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就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进行个人备课。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我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备课原则和方法:
1.备为教。备课是艰苦的再创造,要个人钻研,掌握驾驭教材,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的使用,为上课做好准备。
2.要熟悉内容体系,整组(整单元)备课,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每课时的知识重点。
3.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的教学密度,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顾及可接受性。
4.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心,不可照搬照抄。
5.对自已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做为参考,要结合不同的班级实际及教改要求,做到“教老课、有新意”。
6.要超前三课时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单教案,青年教师写详案,并可写“填页教案”。
7.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教师要准备好教学用具(如作业本、教具、课件等)。
在以上备课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关键还贵在坚持。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功效。
三、备好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与学生群体氛围的总和。课堂教学情境维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联系,把发问点选在教材具有创造性思维价值之处,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意识地调控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篇章页和课前语,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此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创设情景。
例如,在学习《信用是金》一课时,我以一个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成毕业后,就到德国的一些公司去应聘。他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都不错,但这些公司看了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聘用他,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纷纷依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寻求答案,得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学生们期待得目光,我揭开谜底:“因为这个留学生曾在乘车时逃过三次票!”正在七嘴八舌的学生一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震惊了,都在默默地思索。经过预料中的短暂的沉默,我告诉学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信用是金》。本来很枯燥的一课,“说教”般的内容,可以因巧妙创设的情境变得精彩纷呈。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都可能被一个简单的情境调动起来。
当然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用谜语情境“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换,每天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创设一个疑问情境,让学生在猜谜语的氛围中,激起他们探索地球知识的兴趣,顺利的导入到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几句文学情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优美雄壮的情境感受,把学生吸引到《山川秀美》一课中黄河、长江的知识点的教学中;几首熟悉的《东北人》《江南》等创设音乐情境,让大家明白南北方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兴趣,等等。
总之,教学情境的准备,能使课堂一下子奏响欢快的乐章,激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整堂课的学习学校率是大有裨益的。
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课堂的效率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多变,把握教学的实际需要,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结合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气,课堂才能显现激情与活力。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做好备课的工作,是有着现实和实质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2]《历史教学问题》2009第1期
[3]《课程 教材 教法》2008.12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澄江中学)
[关键词]备课 效率 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与学领域中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过去应试教育的那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这几年的亲身教学实践和前辈们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自己关于如何通过有效备课,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的一些看法:
一、依标备课,把握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它由人教社编写,综合性程度比较高。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朱明光先生说:“所谓‘标准’,就是为所有学生制定的、基本的、共同的、可以操作的、必须实施的行为目标。”它既是方向,也是目标,是从教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的,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可动摇。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就直接表现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的理想达成度应该是:知识目标──你学会了吗?能力目标──你会学了吗?过程与方法──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情感目标──你学得有情趣吗?
依据课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要使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备课的前提。
例如:在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新航路的开辟》的课程标准如下: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根据以上两条课标,我设计了这节课的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分析问题。
2.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3.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依照标准,把握住教学目标,备课工作就有了指导方向,就能够为备课工作的下一个环节做好指导性的工作,也为高效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二、个人集体,合力备课
为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可以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结合起来,合力进行备课。
我认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要集思广益,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做到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比如我们学校的现阶段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老师有两位,我们平时是在一个办公室的,这种集体备课实质就是我们两位老师的平等民主交流与合作。一般我们的教学进度是一致的,每节课我们几乎都可以做到相互交流学习,在正式形成教案前,先讨论对课本相关内容的个人想法和意见,然后在讨论中形成相对成熟的统一方案。再各自去实施教学,然后回来又一起进行课后探讨,对一些不太合理的部分进行二次备课,再到另一个班级去上课又是别有一番韵味和效果。我觉得这样的集体备课的比较有效的。如果是多于两位的话,这时的集体备课务必要分工明确。我们就采取由一个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功底更扎实的老师带头主讲设计思路,然后其他老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总体思路和方案。
但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就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进行个人备课。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我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备课原则和方法:
1.备为教。备课是艰苦的再创造,要个人钻研,掌握驾驭教材,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的使用,为上课做好准备。
2.要熟悉内容体系,整组(整单元)备课,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每课时的知识重点。
3.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的教学密度,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顾及可接受性。
4.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心,不可照搬照抄。
5.对自已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做为参考,要结合不同的班级实际及教改要求,做到“教老课、有新意”。
6.要超前三课时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单教案,青年教师写详案,并可写“填页教案”。
7.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教师要准备好教学用具(如作业本、教具、课件等)。
在以上备课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关键还贵在坚持。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功效。
三、备好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与学生群体氛围的总和。课堂教学情境维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联系,把发问点选在教材具有创造性思维价值之处,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意识地调控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篇章页和课前语,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此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创设情景。
例如,在学习《信用是金》一课时,我以一个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成毕业后,就到德国的一些公司去应聘。他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都不错,但这些公司看了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聘用他,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纷纷依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寻求答案,得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学生们期待得目光,我揭开谜底:“因为这个留学生曾在乘车时逃过三次票!”正在七嘴八舌的学生一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震惊了,都在默默地思索。经过预料中的短暂的沉默,我告诉学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信用是金》。本来很枯燥的一课,“说教”般的内容,可以因巧妙创设的情境变得精彩纷呈。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都可能被一个简单的情境调动起来。
当然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用谜语情境“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换,每天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创设一个疑问情境,让学生在猜谜语的氛围中,激起他们探索地球知识的兴趣,顺利的导入到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几句文学情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优美雄壮的情境感受,把学生吸引到《山川秀美》一课中黄河、长江的知识点的教学中;几首熟悉的《东北人》《江南》等创设音乐情境,让大家明白南北方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兴趣,等等。
总之,教学情境的准备,能使课堂一下子奏响欢快的乐章,激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整堂课的学习学校率是大有裨益的。
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课堂的效率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多变,把握教学的实际需要,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结合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气,课堂才能显现激情与活力。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做好备课的工作,是有着现实和实质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2]《历史教学问题》2009第1期
[3]《课程 教材 教法》2008.12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澄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