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坚持专业与职业兴趣与热爱的长期性教育、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构建、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完善创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有效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大学生 创新 实践能力
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创新实践能力强调大学生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主题强调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正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软肋。缺乏实践经验与创新思维是如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尽管目前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质量改革都提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量和耗资大,高等学校教育仍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创新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缺点。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执行。目前进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等。尽管培养方式较多,但实际效果较差。就实验教学来说,大一和大二阶段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实验教学的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等,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单位一般在公共基础学科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制度的制定都没有专业教师参与,任课教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总体学习目标与要求、就业方向等缺乏了解,上课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不了解上该课程对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学习与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降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大三和大四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部分(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工艺学等),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由于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导致很多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熟悉很多常见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完全按照讲义进行操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不会分析实验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现象。再次,毕业论文本应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一般高校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阶段。但由于目前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学生开始考虑未来发展,功利心强,认为学习无用,不愿意静下心努力学习和积累基本知识,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兼职、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毕业实习等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课程实习很多是到企业参观,过目即忘,不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活动面比较窄,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参加,而且这部分学生绝大部分是要考研究生的,也不能普遍提高直接就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条件和资源配置较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量和耗资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和基地实习等。不管是校内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维护,还是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目前很多教学型和科研型高校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普遍具有教学设备陈旧,实验仪器严重不足,教学实习基地缺乏,实践教学经费少,教学空间狭窄,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等问题[1]。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演示实验较多,组内人数多,公用一台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手段落后,导致很多“看实验,抄实验报告”的现象,影响创新实践教学效果。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调查发现,目前实验教学和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考勤和动手能力等)和实验报告,实习考核主要是实习报告。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兴趣,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不完善和不严格,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蒙混过关的心理,往往存在实验和实习时“走过场”,实验或实习后抄袭实习报告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大学生主体长期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和认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高校积极构建现代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外界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以及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等。
坚持专业与职业兴趣与热爱的长期性教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信念和理想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催化剂。大学生直接从应试教育的高中阶段走进高校,对专业的了解不足,更谈不上兴趣与热爱。很多高校已经在新生入学教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中注意专业介绍和兴趣引导。但是,这点教育完全不足以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使绝大部分大学生真正了解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对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社会优势、职业素质、自我价值、就业要求与能力等具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热爱该专业,建立正确的近长期学习目标与规划、以及学习方法。部分大学生认为大一大二的基础理论课程不是学习的重点、对未来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位,造成惰性学习心理。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尽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很难克服这种惰性学习习惯,加之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决定了他们在很多方面心智还远未成熟和稳定。他们很容易对某种新鲜事物出现“闪电式”热爱,缺乏长期性。因此,从大一到大四,必须长期坚持专业与职业兴趣与热爱的长期性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食品专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专业职业素质、专业职业技能和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等,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动机,杜绝惰性学习,主动构建长期学习规划,注重创新思维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的构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合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结合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付诸有效的实践才得以体现和深化提高。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创新技能与就业实现有机结合,从对创新实践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技能的训练,以及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的综合创新技能的提高,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职业素质强调工程化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力体现。我院结合现代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修订原有培养方案和修改课程设置,强调工程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工程训练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现代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示意图如下:
大学生依托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利用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工程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实践技能培训、创新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参与教师科研等机会,进行创新实认识和意识培养,基本/专业技能、综合创新技能培养,并借助校外创新实践培养平台,参与各类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强化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往往因为管理问题使得学生不适应或不愿意进入平台进行实践教学锻炼,导致实践教学平台的资源浪费。良好的系统化开放平台管理章程或手册可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兴趣,针对性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训练与创新培养往往是连续的过程,尤其是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根据理论学习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与平台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各学院,实施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随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与平台的结构和布局、模块功能和流程,创新实践培养内容(实训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等)、实验室规章制度、常用仪器设备使用原理与方法、各实验室或实验中心或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管理模式,避免学生在低年级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知半解及为考试学习的心态,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创新实践培养计划,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同阶段,进入不同平台进行实践学习。
完善创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验教学和各类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手段,难以公平、准确、合理地评价和监督学生学习和实践行为。尽管考核不是目的,但正确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能起到较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间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考核方式应立足于考核项目与考核目标、分解要素,与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形式和社会性考核相结合,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考,如口试、笔试(书面答卷)、现场操作、提交报告、提交作品(实物)、绩效检验、第三方证明 (证明文件)等以及各个组合形式[3]。
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力度和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国家政策的积极导向,高校对创新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不断增加,结合专业与职业兴趣和热爱的长期教育、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的构建、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以及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体现与配套政策的有效实施,将着实提高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立项项目 (11xnts11)
[参考文献]
[1]后发展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 2010,23(3):75-78
[2]周素香.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J].交通高教研究.1998,3:57-58
[3]卢宏业.王茹春.尚尔辉等.高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23(5): 69-72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绵阳)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大学生 创新 实践能力
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创新实践能力强调大学生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主题强调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正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软肋。缺乏实践经验与创新思维是如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尽管目前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质量改革都提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量和耗资大,高等学校教育仍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创新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缺点。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执行。目前进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等。尽管培养方式较多,但实际效果较差。就实验教学来说,大一和大二阶段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实验教学的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等,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单位一般在公共基础学科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制度的制定都没有专业教师参与,任课教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总体学习目标与要求、就业方向等缺乏了解,上课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不了解上该课程对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学习与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降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大三和大四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部分(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工艺学等),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由于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导致很多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熟悉很多常见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完全按照讲义进行操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不会分析实验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现象。再次,毕业论文本应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一般高校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阶段。但由于目前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学生开始考虑未来发展,功利心强,认为学习无用,不愿意静下心努力学习和积累基本知识,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兼职、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毕业实习等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课程实习很多是到企业参观,过目即忘,不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活动面比较窄,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参加,而且这部分学生绝大部分是要考研究生的,也不能普遍提高直接就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条件和资源配置较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量和耗资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和基地实习等。不管是校内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维护,还是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目前很多教学型和科研型高校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普遍具有教学设备陈旧,实验仪器严重不足,教学实习基地缺乏,实践教学经费少,教学空间狭窄,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等问题[1]。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演示实验较多,组内人数多,公用一台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手段落后,导致很多“看实验,抄实验报告”的现象,影响创新实践教学效果。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调查发现,目前实验教学和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考勤和动手能力等)和实验报告,实习考核主要是实习报告。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兴趣,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不完善和不严格,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蒙混过关的心理,往往存在实验和实习时“走过场”,实验或实习后抄袭实习报告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大学生主体长期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和认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高校积极构建现代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外界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以及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等。
坚持专业与职业兴趣与热爱的长期性教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信念和理想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催化剂。大学生直接从应试教育的高中阶段走进高校,对专业的了解不足,更谈不上兴趣与热爱。很多高校已经在新生入学教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中注意专业介绍和兴趣引导。但是,这点教育完全不足以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使绝大部分大学生真正了解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对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社会优势、职业素质、自我价值、就业要求与能力等具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热爱该专业,建立正确的近长期学习目标与规划、以及学习方法。部分大学生认为大一大二的基础理论课程不是学习的重点、对未来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位,造成惰性学习心理。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尽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很难克服这种惰性学习习惯,加之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决定了他们在很多方面心智还远未成熟和稳定。他们很容易对某种新鲜事物出现“闪电式”热爱,缺乏长期性。因此,从大一到大四,必须长期坚持专业与职业兴趣与热爱的长期性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食品专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专业职业素质、专业职业技能和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等,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动机,杜绝惰性学习,主动构建长期学习规划,注重创新思维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的构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合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结合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付诸有效的实践才得以体现和深化提高。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创新技能与就业实现有机结合,从对创新实践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技能的训练,以及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的综合创新技能的提高,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职业素质强调工程化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力体现。我院结合现代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修订原有培养方案和修改课程设置,强调工程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工程训练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现代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示意图如下:
大学生依托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利用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工程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实践技能培训、创新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参与教师科研等机会,进行创新实认识和意识培养,基本/专业技能、综合创新技能培养,并借助校外创新实践培养平台,参与各类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强化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往往因为管理问题使得学生不适应或不愿意进入平台进行实践教学锻炼,导致实践教学平台的资源浪费。良好的系统化开放平台管理章程或手册可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兴趣,针对性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训练与创新培养往往是连续的过程,尤其是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根据理论学习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与平台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各学院,实施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随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与平台的结构和布局、模块功能和流程,创新实践培养内容(实训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等)、实验室规章制度、常用仪器设备使用原理与方法、各实验室或实验中心或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管理模式,避免学生在低年级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知半解及为考试学习的心态,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创新实践培养计划,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同阶段,进入不同平台进行实践学习。
完善创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验教学和各类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手段,难以公平、准确、合理地评价和监督学生学习和实践行为。尽管考核不是目的,但正确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能起到较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间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考核方式应立足于考核项目与考核目标、分解要素,与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形式和社会性考核相结合,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考,如口试、笔试(书面答卷)、现场操作、提交报告、提交作品(实物)、绩效检验、第三方证明 (证明文件)等以及各个组合形式[3]。
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力度和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国家政策的积极导向,高校对创新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不断增加,结合专业与职业兴趣和热爱的长期教育、现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的构建、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系统化开放管理及网络化教育,以及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体现与配套政策的有效实施,将着实提高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立项项目 (11xnts11)
[参考文献]
[1]后发展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 2010,23(3):75-78
[2]周素香.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J].交通高教研究.1998,3:57-58
[3]卢宏业.王茹春.尚尔辉等.高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23(5): 69-72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