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大量阅读需要老师的谆谆善诱,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教学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比比皆是。即使有生生对话,也是学生中首席发言人独领风骚。这不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只是马丁.布伯所说的“装扮成对话的独白”。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和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比如教学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后,教师可适当补充《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介绍:这本书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写的,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呀写呀。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本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把大致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们间的小我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本书是一部必读的教育经典。10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相信这番入情入境的引导语会诱使一些孩子去探访书中的动人故事。
2 分层递进,知读书之法
2.1 低年级倡导读写绘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便开始了读写绘的研究。我们一年级做的第一本读写绘是《小猪唏哩呼噜》。在学校我利用阅读课和午读的时间大声给孩子读故事。孩子们回家后把精彩的故事内容给家长复述,然后通过绘画、口头或是书面的语言把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者想法情感表达出来。从一开始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把文字写在画面上(最初可由家长代笔)。到了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孩子就可以自己用拼音或者学过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到了二年级,孩子的阅读量和识字量越来越大,我们读写绘的内容又做了小小的改动。通过读写绘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内容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外阅读,而是和孩子的语文学习结合更加紧密。内容丰富多彩有根据季节变化的来选择的《美丽的季节》、《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植物)》、《喜欢的水果》、《豆子发芽观察日记》、《坐井观天》续写,《我喜欢的卡通人物》、诗歌《假如》,诗配画及看图写话等。学生们把读书的感悟,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转变成一张张图文并茂的读写绘,并装订成册。精美的设计,精巧的构图,漂亮的书写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爱不释手。让更多的毛毛虫上路吧,总有一天他们会变成美丽的蝴蝶。
2.2 高年级读写结合,丰富内涵。中高年级班级读书活动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笔记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能针对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个别同学的读书笔记还停留在照搬好此好句的阶段,不能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到了三年级孩子们的阅读量每学期已经达到了40万字,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一张张精美的书签,记录着他们的成长的足迹。孩子们从读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性的完美和心灵的纯净。同学们在书海中尽情的遨游,不断的吸收知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积累丰富了词汇,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3.1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不读书”是徐特立同志的一条读书经验。怎样动笔呢?①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查字典,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待以后解决;全文读了几遍,划划层次段落,写写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慢慢地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记忆,还有助于以后温习,更便于教师了解、检查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②引导学生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就不断得到充实。
3.2 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 激发学生思索的兴趣和思索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悟出词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也可以联系上下句子或联系全文领会句子的含义。
3.3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大量阅读需要老师的谆谆善诱,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教学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比比皆是。即使有生生对话,也是学生中首席发言人独领风骚。这不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只是马丁.布伯所说的“装扮成对话的独白”。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和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比如教学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后,教师可适当补充《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介绍:这本书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写的,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呀写呀。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本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把大致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们间的小我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本书是一部必读的教育经典。10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相信这番入情入境的引导语会诱使一些孩子去探访书中的动人故事。
2 分层递进,知读书之法
2.1 低年级倡导读写绘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便开始了读写绘的研究。我们一年级做的第一本读写绘是《小猪唏哩呼噜》。在学校我利用阅读课和午读的时间大声给孩子读故事。孩子们回家后把精彩的故事内容给家长复述,然后通过绘画、口头或是书面的语言把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者想法情感表达出来。从一开始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把文字写在画面上(最初可由家长代笔)。到了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孩子就可以自己用拼音或者学过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到了二年级,孩子的阅读量和识字量越来越大,我们读写绘的内容又做了小小的改动。通过读写绘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内容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外阅读,而是和孩子的语文学习结合更加紧密。内容丰富多彩有根据季节变化的来选择的《美丽的季节》、《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植物)》、《喜欢的水果》、《豆子发芽观察日记》、《坐井观天》续写,《我喜欢的卡通人物》、诗歌《假如》,诗配画及看图写话等。学生们把读书的感悟,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转变成一张张图文并茂的读写绘,并装订成册。精美的设计,精巧的构图,漂亮的书写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爱不释手。让更多的毛毛虫上路吧,总有一天他们会变成美丽的蝴蝶。
2.2 高年级读写结合,丰富内涵。中高年级班级读书活动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笔记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能针对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个别同学的读书笔记还停留在照搬好此好句的阶段,不能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到了三年级孩子们的阅读量每学期已经达到了40万字,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一张张精美的书签,记录着他们的成长的足迹。孩子们从读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性的完美和心灵的纯净。同学们在书海中尽情的遨游,不断的吸收知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积累丰富了词汇,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3.1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不读书”是徐特立同志的一条读书经验。怎样动笔呢?①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查字典,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待以后解决;全文读了几遍,划划层次段落,写写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慢慢地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记忆,还有助于以后温习,更便于教师了解、检查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②引导学生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就不断得到充实。
3.2 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 激发学生思索的兴趣和思索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悟出词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也可以联系上下句子或联系全文领会句子的含义。
3.3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