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与武夷茶(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m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说到明代文人谢肇涮。谢肇涮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他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秘本较多,贮于“小草斋”中,藏书名耀于东南,与徐(火勃)、曹学□称福建藏书“鼎足三家”。《雨后集徐兴公汗竹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诸茗各赋》与《茶洞》等便是谢肇涮所著茶诗的代表作品。
  明代与武夷茶结缘的文人还有徐火勃。徐(火勃)(1570~1645年),字惟起。明代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徐一生虽学富五车,却淡于功名,以诗书自娱,终身不仕,以布衣终。
  《武夷茶考》是徐火勃所著述的茶学专著,这篇不上千字的文章,简述了武夷茶史,记叙了明末武夷茶再次兴起的盛况。事实上,自朱元璋罢造团饼后,武夷茶失去了皇家御茶园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土豪劣绅的层层盘剥,到明朝景泰年间曾出现“茶久荒”的局面。
  在“茶久荒”的年代,百姓不堪入贡的重负“尽砍真茶”,茶枯园荒,武夷茶生产一度陷入低谷。嘉靖年间,建宁太守钱嶫上奏嘉靖帝免贡芽茶,获得批准。武夷茶少了进贡压力,激发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清朝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堪并驾”。崇安县令引进的松箩茶制法是刚出现的炒青绿茶的制法,具有当时最先进的炒青技术。这一技术引入,使武夷茶品质大幅提高,堪与松箩茶并驾齐驱。
  因此,徐火勃在《武夷茶考》提到:“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号株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13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明朝灭亡后周亮工仕清,从顺治四年(1647年)起,在闽为官八年。
  周亮工著有《闽茶曲》十篇,记叙了武夷茶的产地、工艺、特色等。其中《闽茶曲》七写到:“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说明当时的武夷山已引入了松萝制茶法。《闽茶曲》六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绿茶难陈,跟啤酒不能窖藏一样。诗文虽然没有提到晒青、摇青,但仍可见武夷山引入松萝制茶法后,茶叶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明武夷茶做成绿茶也具有耐泡和耐藏的特点。
其他文献
第一次到空山家拜访,不是为茶而去,却因茶相谈甚欢。  空山早早就在房子外等候我们,寒喧几句之后,他径直带我们沿着楼梯往下走。空山在高校任教,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整个负一层是他亲手设计的,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空山对古代的东西情有独钟。在这个偌大的空间里,大到明清家具、木雕摆件,小至书法绘画、文房四宝,随处可见,甚至昔日司空见惯的烛台都在他的收藏之列。在这里,茶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期刊
夏日聒噪的蝉鸣惊醒手边早已放凉的残茶,将近四十年陈期的南港包种,少了开汤时的温热,冷茶在口腔内依然绽放饱和度十足的蓼香,并留下幽雅内敛的杯底香。能保有如此长时间的茶韵,显然不是一般茶器可以达到的境界。初试陶艺名家叶桦洋的台湾岩矿茶器新作,包括大器饱满的瀹茶壶、茶海以及坚致如金的小茶杯等,将悠悠岁月铺陈的底蕴诠释得如此爱憎分明,让我大感惊喜。  举起铁瓶再度注入沸水,像抛落一桩心事一样,轻松注满陶壶
期刊
《天官书》是汉代大学者司马迁巨擘《史记》八篇书的第五篇,专门记载天文学知识、天象、天文事件与星占等。古代中国将浩瀚星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中国称为星官,西方则称为星座,《天官书》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文字记录与星座体系了。  由蔡永宜、蔡永志兄弟于1973年创立的“天官窑”,尽管与星象全然无关,但所烧出的炫丽釉色,却都能与璀璨的星空或不断变幻的天象相媲美,而两人创作对釉色的顿悟,灵感也全都来自
期刊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县里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围绕“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的工作主线,明确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致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全程保障体系。  安溪出口茶叶连续6年全部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出口茶企得到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认可并建立了长期
期刊
去年八月,选取了同一山场不同焙火阶段的肉桂,作小文一篇记述焙火对岩茶滋味的影响。在九月聊岩茶焙火的问题,比去年晚一些。今年的关注点和去年类似,却多了一些思考。  九月,已是秋的节气。在福建,秋季是茶叶上市品类最多的一季,其意义超过春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时正是岩茶下焙面市的节点。中秋将近的日子,各家茶馆都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一季的茶礼。  南方的九月,夏的暑气依旧热烈。于是,顶着暑气将火
期刊
Sylvia Vetta是我在牛津认识的一位自由作家。她是牛津城里文艺圈里一位活跃分子,时常组织和参加一切有关文学与艺术的聚会。参加过几次她组织的活动之后,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她知道我是做有关“茶史”研究的,于是我们从茶聊到了与茶密不可分的茶具。我先是惊叹于她丰富的关于古董瓷器的知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她曾经营过一家古董店。对茶和瓷器的共同爱好使得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Sy
期刊
1841年7月14日,一代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道光帝下旨“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虎门硝烟、英勇抗英,但林则徐最终还是成了“替罪羊”,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新疆戍途。  在长途跋涉四个月零三天后,林则徐终于到了伊犁。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但林则徐并没有消沉。他心系百姓疾苦,为改变“穷边鸿雁倍堪怜”的状况鞠躬尽瘁,故而哈密群众留有“林公活我”的颂词。革职流放的三
期刊
进入中伏,暑气愈发逼人,闷热得仿佛一切都凝滞了。  午睡起,想翻几页闲书,却静不下心来。窗外时起时伏的蝉鸣,聒噪着给炎暑呐喊助威。  日高人渴漫思茶。苏东坡的那份洒脱超拔,毕竟是学不来更做不到,虽“思茶”,却不“漫”,而是“乱找茶”。  五颜六色、高矮胖瘦的瓶瓶罐罐中,瞥见了一只墨绿的马口铁罐,潜在冰柜的暗角,冰霜寒气遮蔽下,竟有点萧然出尘的味道。  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就是因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期刊
假期回老家,陪伴父母和太婆。太婆80出头,不喜居住在城市,在太爷去世后就独自回到山中老屋生活。这一住,已过去15年。为了照顾年长的太婆,妈妈经常上山看望,住个10天半月的。倘若我们想要回家,就得直接去山上。家里的小辈们经常寒暑假就回山上度假,所以也很热闹。山上生活简单,自种蔬菜,溪水养鱼,少肉,有时无菜直接拿茶水泡饭。整日在山间攀爬游戏的孩子们,也不觉得简陋,反而吃得新鲜。  用茶水泡饭,算不上是
期刊
乙未春,我去泾县查济,住艺术家汤国明代老屋澹园。汤国喜茶,知我有同好,特地安排一天去太平湖畔访猴魁。  太平今属黄山市,毗邻泾县。汤国开车至龙门乡,想过桥去梅村,一辆大吊车占据整个桥面,怎么也过不去。有人指挥要把三艘船艇吊放下湖,没半天时间结束不了。“什么叫霸道?我今天算是见识了。”我不免有点火。汤国劝我别说了,他把车往路旁一停,打了个电话,说:“我让他们到桥那头来接。”梅村那户做茶的姓朱,汤国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