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说到明代文人谢肇涮。谢肇涮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他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秘本较多,贮于“小草斋”中,藏书名耀于东南,与徐(火勃)、曹学□称福建藏书“鼎足三家”。《雨后集徐兴公汗竹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诸茗各赋》与《茶洞》等便是谢肇涮所著茶诗的代表作品。
明代与武夷茶结缘的文人还有徐火勃。徐(火勃)(1570~1645年),字惟起。明代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徐一生虽学富五车,却淡于功名,以诗书自娱,终身不仕,以布衣终。
《武夷茶考》是徐火勃所著述的茶学专著,这篇不上千字的文章,简述了武夷茶史,记叙了明末武夷茶再次兴起的盛况。事实上,自朱元璋罢造团饼后,武夷茶失去了皇家御茶园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土豪劣绅的层层盘剥,到明朝景泰年间曾出现“茶久荒”的局面。
在“茶久荒”的年代,百姓不堪入贡的重负“尽砍真茶”,茶枯园荒,武夷茶生产一度陷入低谷。嘉靖年间,建宁太守钱嶫上奏嘉靖帝免贡芽茶,获得批准。武夷茶少了进贡压力,激发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清朝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堪并驾”。崇安县令引进的松箩茶制法是刚出现的炒青绿茶的制法,具有当时最先进的炒青技术。这一技术引入,使武夷茶品质大幅提高,堪与松箩茶并驾齐驱。
因此,徐火勃在《武夷茶考》提到:“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号株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13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明朝灭亡后周亮工仕清,从顺治四年(1647年)起,在闽为官八年。
周亮工著有《闽茶曲》十篇,记叙了武夷茶的产地、工艺、特色等。其中《闽茶曲》七写到:“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说明当时的武夷山已引入了松萝制茶法。《闽茶曲》六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绿茶难陈,跟啤酒不能窖藏一样。诗文虽然没有提到晒青、摇青,但仍可见武夷山引入松萝制茶法后,茶叶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明武夷茶做成绿茶也具有耐泡和耐藏的特点。
明代与武夷茶结缘的文人还有徐火勃。徐(火勃)(1570~1645年),字惟起。明代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徐一生虽学富五车,却淡于功名,以诗书自娱,终身不仕,以布衣终。
《武夷茶考》是徐火勃所著述的茶学专著,这篇不上千字的文章,简述了武夷茶史,记叙了明末武夷茶再次兴起的盛况。事实上,自朱元璋罢造团饼后,武夷茶失去了皇家御茶园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土豪劣绅的层层盘剥,到明朝景泰年间曾出现“茶久荒”的局面。
在“茶久荒”的年代,百姓不堪入贡的重负“尽砍真茶”,茶枯园荒,武夷茶生产一度陷入低谷。嘉靖年间,建宁太守钱嶫上奏嘉靖帝免贡芽茶,获得批准。武夷茶少了进贡压力,激发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清朝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堪并驾”。崇安县令引进的松箩茶制法是刚出现的炒青绿茶的制法,具有当时最先进的炒青技术。这一技术引入,使武夷茶品质大幅提高,堪与松箩茶并驾齐驱。
因此,徐火勃在《武夷茶考》提到:“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号株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13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明朝灭亡后周亮工仕清,从顺治四年(1647年)起,在闽为官八年。
周亮工著有《闽茶曲》十篇,记叙了武夷茶的产地、工艺、特色等。其中《闽茶曲》七写到:“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说明当时的武夷山已引入了松萝制茶法。《闽茶曲》六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绿茶难陈,跟啤酒不能窖藏一样。诗文虽然没有提到晒青、摇青,但仍可见武夷山引入松萝制茶法后,茶叶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明武夷茶做成绿茶也具有耐泡和耐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