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不能只停留在上好课,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孩子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只有了解班上每个孩子,才能发现和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
[案例1:现在,老师帮助你,那你可要认真学啊!]
小曹是班上一个很有特点的男孩,爱劳动,热衷于帮老师做事,但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老是开小差,作业不认真,真是让老师和家长伤透脑筋。
这天,我批改完作业本,統计人数后发现少了一本,再一查,原来就少了小曹的。我让科代表找他把作业本交给我。我顺手翻开,发现他的作业尚未完成,便对他说:“你的作业还没完成,赶快去补上吧!”他既没有拿,也没有作声,只是待在原地。我抬头看着他,又问:“怎么了?有问题吗?”小曹说:“老师,这题我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不会,昨天晚上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我又说:“你请教家长了吗?”小曹回答:“问了妈妈,妈妈也不会。爸爸讲了,但是他讲的方法我听不明白,爸爸就说我笨。”我听了以后,对小曹说:“老师了解了原因,不怪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是正常的,你已经向他人请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你尽力了。现在,老师帮助你,那你可要认真学啊!”
课间,我回到办公室,发现小曹的作业已经上交,并且字迹十分工整。于是,我在全班表扬了他,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课上,他没有了往日的松散,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讲。我又表扬了他,而他也举手回答了问题,答得十分正确,我再次表扬了他。
小曹有决心要在学习上进步。课后,我与小曹进行了单独交流:“小曹,你说你这节课的表现怎样?”小曹有点得意地说:“我觉得不错!”我说:“老师也有同感。你能说说你不错在哪里吗?”小曹说:“这节课上面的题目我都懂了,我还回答了问题,你也表扬了我。”我马上接过话来:“你看,只要认真起来,你一定做得好。其实,老师发现你是一个求上进的孩子,只要你能树立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老师期待你每天都有好的表现,你能坚持做到吗?”小曹信心满满地回答:“可以!”
小曹每天在课堂上都努力做到“好好表现”,确实也正在慢慢转变。一周之后迎来了单元检测,完成测试后,小曹要求我马上先批改他的卷子。当他看到我用红笔在卷子上打钩时就兴奋地喊声“嘢!”;当他看到我用红笔在卷子上打圈时,就瞪大眼睛看看错在那里。最后成绩出来了,小曹高兴地说:“比上次进步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对他说:“你看,认真和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你继续坚持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的进步会更大。”
语言上的激励是不足以帮助小曹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所以我让小曹和数学科代表结对子。在学习上,鼓励小曹遇到难题多和同伴探讨,以打开思路、提高能力。
[反思]
爱在哪里播种,就在那里收获喜悦。有时,改变就在一瞬间!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消融。”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是在窗外静静地看着。]
任教科学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这不,没上几节课就被教室旁边英语科组的老师投诉,说我们班上科学课很吵。于是,我特意在孩子们上科学课的时候悄悄到班上看看。眼前的景象和我平常跟他们上课完全不一样:有画图画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传纸条的,还有聊天的,更有离开座位的……这是六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课堂表现吗?这是我平常对他们的要求吗?为什么在我面前一个样,在别的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当时,真想走进教室,把孩子们训一顿。然而我没有,只是在窗外静静地看着。这时,离开座位的孩子先看到了窗外的我,嗖地一下溜回了座位,顺道还悄悄地提醒“曾老师在窗外”,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的品德与社会课,孩子们静静地待在座位上,等待“暴风雨”的来临。我冷静地走进课室,对他们说:“曾老师不想多说刚才科学课的情况,大家都六年级了,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刚才你看到了哪些情境?在情境中的同学是否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以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孩子们在小组里交流反思,通过汇报,达到了我要说教的目的。
课后,我找了几个孩子谈心,逐个进行了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指引他们改进的方向。
课堂是师生共存的空间,于是我找到科学老师。由于他较年轻,面对身高与他一般的六年级小孩,要赢得他们的喜爱,了解孩子们的特性很重要。我给他介绍了我们班的特点、孩子的特性,我还建议他精心备课、上好课,把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最大“法宝”。
经过这次双方面的沟通,第二周的科学课,孩子们果真做到了自己承诺的事项。第三周科学课后,看到孩子们围着老师讨论。
[反思]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作为班主任,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又或者是通过自我的反省,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收教师的教育。
[案例3:你是我们的“英雄”!]
小高是我们班上最高最壮的男生,除了上课学习,其余的事情他都能妥妥地帮你做好。
一天晚上六点左右,接到小高妈妈的电话:“老师,小高现在还没到家,还在学校吗?”我说:“没有呀,第三节课下课就放学了。”小高妈妈说:“好吧,我再找找。”大约过了半小时,小高妈妈在家附近的网吧找到了小高。晚上,小高妈妈再次跟我联系:“老师,我是在我家楼下的网吧找到小高的,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到那里玩了。前段时间爱上了玩游戏,天天批评也不改,有时候还晚上偷偷玩。我们家已经把网线断了,他就到楼下的网吧去玩。他爸爸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他还是只要有机会就去那里玩。有时候,我说他几句,他还顶嘴。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听到这里,我找到了小高沉迷游戏的大概原因:学习基础差,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沟通,当孩子出现错误时,采取唠叨、打骂的教育方式。于是,我约见了小高的父母,给他们指出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了他们一些建议。
在学校里,我利用小高喜欢打篮球的特点,让他帮忙组建班级篮球队,组织同学们训练,准备下学期的班际篮球赛。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他的信心,让他体验成就感;也让他与同伴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逐步远离游戏。
六年级下学期终于迎来了孩子们盼望已久的篮球赛。小高与同伴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一次次进攻、一次次投球、一次次得分,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更有“粉丝”在小高进攻的时候高呼他的名字,小高顿时成了名人。我们班最后获得了第二名,毋庸置疑,小高成了球场上的“赢家”,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
[反思]
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更高层次需求的形成。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认同的时候,他也许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成功,这是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让他在集体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运动、学习给他带来的樂趣,从而摆脱网络对他的诱惑,成为球场上的“英雄”。
[案例4:我的心里却十分内疚。]
我班的男生都是体育积极分子,是篮球运动发烧友。每到星期五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他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每当红领巾广播的声音响起,我必定会到课室例行“监督”,而孩子们也相当配合,回到课室听广播,准备第一节课。正当我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报告”的声音在教室门外响起。我一看,原来是小陈。我心想:这家伙,平常就贪玩,这次肯定又是乐而忘返,才会迟到。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门前严厉地批评了他。平日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老师,我不是大课间玩得忘记了时间,我根本没有在操场玩,我是到电脑室练习了。陈老师要我抓紧练习,争取比赛拿到好成绩。”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中午陈老师还打过电话给我说这件事,我怎么忘了?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小陈虽然接受了我的道歉,但是,我的心里却十分的内疚。
[反思]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当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光凭印象、猜想,就贸然地做出结论,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上面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在每一次与学生接触中,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看待事情,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使教育做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案例1:现在,老师帮助你,那你可要认真学啊!]
小曹是班上一个很有特点的男孩,爱劳动,热衷于帮老师做事,但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老是开小差,作业不认真,真是让老师和家长伤透脑筋。
这天,我批改完作业本,統计人数后发现少了一本,再一查,原来就少了小曹的。我让科代表找他把作业本交给我。我顺手翻开,发现他的作业尚未完成,便对他说:“你的作业还没完成,赶快去补上吧!”他既没有拿,也没有作声,只是待在原地。我抬头看着他,又问:“怎么了?有问题吗?”小曹说:“老师,这题我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不会,昨天晚上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我又说:“你请教家长了吗?”小曹回答:“问了妈妈,妈妈也不会。爸爸讲了,但是他讲的方法我听不明白,爸爸就说我笨。”我听了以后,对小曹说:“老师了解了原因,不怪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是正常的,你已经向他人请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你尽力了。现在,老师帮助你,那你可要认真学啊!”
课间,我回到办公室,发现小曹的作业已经上交,并且字迹十分工整。于是,我在全班表扬了他,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课上,他没有了往日的松散,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讲。我又表扬了他,而他也举手回答了问题,答得十分正确,我再次表扬了他。
小曹有决心要在学习上进步。课后,我与小曹进行了单独交流:“小曹,你说你这节课的表现怎样?”小曹有点得意地说:“我觉得不错!”我说:“老师也有同感。你能说说你不错在哪里吗?”小曹说:“这节课上面的题目我都懂了,我还回答了问题,你也表扬了我。”我马上接过话来:“你看,只要认真起来,你一定做得好。其实,老师发现你是一个求上进的孩子,只要你能树立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老师期待你每天都有好的表现,你能坚持做到吗?”小曹信心满满地回答:“可以!”
小曹每天在课堂上都努力做到“好好表现”,确实也正在慢慢转变。一周之后迎来了单元检测,完成测试后,小曹要求我马上先批改他的卷子。当他看到我用红笔在卷子上打钩时就兴奋地喊声“嘢!”;当他看到我用红笔在卷子上打圈时,就瞪大眼睛看看错在那里。最后成绩出来了,小曹高兴地说:“比上次进步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对他说:“你看,认真和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你继续坚持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的进步会更大。”
语言上的激励是不足以帮助小曹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所以我让小曹和数学科代表结对子。在学习上,鼓励小曹遇到难题多和同伴探讨,以打开思路、提高能力。
[反思]
爱在哪里播种,就在那里收获喜悦。有时,改变就在一瞬间!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消融。”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是在窗外静静地看着。]
任教科学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这不,没上几节课就被教室旁边英语科组的老师投诉,说我们班上科学课很吵。于是,我特意在孩子们上科学课的时候悄悄到班上看看。眼前的景象和我平常跟他们上课完全不一样:有画图画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传纸条的,还有聊天的,更有离开座位的……这是六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课堂表现吗?这是我平常对他们的要求吗?为什么在我面前一个样,在别的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当时,真想走进教室,把孩子们训一顿。然而我没有,只是在窗外静静地看着。这时,离开座位的孩子先看到了窗外的我,嗖地一下溜回了座位,顺道还悄悄地提醒“曾老师在窗外”,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的品德与社会课,孩子们静静地待在座位上,等待“暴风雨”的来临。我冷静地走进课室,对他们说:“曾老师不想多说刚才科学课的情况,大家都六年级了,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刚才你看到了哪些情境?在情境中的同学是否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以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孩子们在小组里交流反思,通过汇报,达到了我要说教的目的。
课后,我找了几个孩子谈心,逐个进行了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指引他们改进的方向。
课堂是师生共存的空间,于是我找到科学老师。由于他较年轻,面对身高与他一般的六年级小孩,要赢得他们的喜爱,了解孩子们的特性很重要。我给他介绍了我们班的特点、孩子的特性,我还建议他精心备课、上好课,把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最大“法宝”。
经过这次双方面的沟通,第二周的科学课,孩子们果真做到了自己承诺的事项。第三周科学课后,看到孩子们围着老师讨论。
[反思]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作为班主任,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又或者是通过自我的反省,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收教师的教育。
[案例3:你是我们的“英雄”!]
小高是我们班上最高最壮的男生,除了上课学习,其余的事情他都能妥妥地帮你做好。
一天晚上六点左右,接到小高妈妈的电话:“老师,小高现在还没到家,还在学校吗?”我说:“没有呀,第三节课下课就放学了。”小高妈妈说:“好吧,我再找找。”大约过了半小时,小高妈妈在家附近的网吧找到了小高。晚上,小高妈妈再次跟我联系:“老师,我是在我家楼下的网吧找到小高的,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到那里玩了。前段时间爱上了玩游戏,天天批评也不改,有时候还晚上偷偷玩。我们家已经把网线断了,他就到楼下的网吧去玩。他爸爸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他还是只要有机会就去那里玩。有时候,我说他几句,他还顶嘴。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听到这里,我找到了小高沉迷游戏的大概原因:学习基础差,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沟通,当孩子出现错误时,采取唠叨、打骂的教育方式。于是,我约见了小高的父母,给他们指出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了他们一些建议。
在学校里,我利用小高喜欢打篮球的特点,让他帮忙组建班级篮球队,组织同学们训练,准备下学期的班际篮球赛。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他的信心,让他体验成就感;也让他与同伴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逐步远离游戏。
六年级下学期终于迎来了孩子们盼望已久的篮球赛。小高与同伴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一次次进攻、一次次投球、一次次得分,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更有“粉丝”在小高进攻的时候高呼他的名字,小高顿时成了名人。我们班最后获得了第二名,毋庸置疑,小高成了球场上的“赢家”,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
[反思]
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更高层次需求的形成。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认同的时候,他也许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成功,这是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让他在集体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运动、学习给他带来的樂趣,从而摆脱网络对他的诱惑,成为球场上的“英雄”。
[案例4:我的心里却十分内疚。]
我班的男生都是体育积极分子,是篮球运动发烧友。每到星期五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他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每当红领巾广播的声音响起,我必定会到课室例行“监督”,而孩子们也相当配合,回到课室听广播,准备第一节课。正当我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报告”的声音在教室门外响起。我一看,原来是小陈。我心想:这家伙,平常就贪玩,这次肯定又是乐而忘返,才会迟到。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门前严厉地批评了他。平日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老师,我不是大课间玩得忘记了时间,我根本没有在操场玩,我是到电脑室练习了。陈老师要我抓紧练习,争取比赛拿到好成绩。”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中午陈老师还打过电话给我说这件事,我怎么忘了?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小陈虽然接受了我的道歉,但是,我的心里却十分的内疚。
[反思]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当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光凭印象、猜想,就贸然地做出结论,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上面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在每一次与学生接触中,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看待事情,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使教育做到他们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