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振奋人心,而“中国教育梦”则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为实现“中国教育梦”,每个教师都应抓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必须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语文很“大”,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奠基的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然而,语文又很“小”,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亦仅仅只是一种课堂。我一直努力实践更好地驾驭“小”语文时,也总在思考,如何将“小”语文与“大”语文融会贯通,运用好“大”语文,服务于“小”语文中来,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味道,更丰满,相信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效。
【关键词】中国教育梦 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 多样的课堂 “走出去,引进来” 渗透艺术
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个人的梦。而作为“中国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梦”,应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深谙语文在社会、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为各科之基的语文,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梦”实现的有力支撑。我也清楚地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已愈发突显出其局限性,现代教育理念呼唤每位老师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
在《语文课程标准》[1]中,开篇便用简洁的语言将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向我们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可见,语文很“大”,大到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对其他的学习有着奠基的作用,有着它独有的决定性作用。学习语文过程,便是一个人自身素养的不断升华,它是一种工具,一种人文情感的寄托。
然而,语文又很“小“,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亦仅仅只是一种课堂,在课堂中,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翻开语文课本,便是一篇篇精彩之作,学生从语文中学到“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又或者说,语文也只代表了一种分数。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自己教育梦想的语文教师,在努力学着更好地驾驭“小”语文时,却也总在思考,如何将“小”语文与“大”语文融会贯通,运用好“大”语文,服务于“小”语文中来,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味道,更丰满。那么,首先关键的一点,要有明确的“大语文观”意识。
“大语文观”是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以主体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实施开放式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生活处处有语文,作为执教者,我们却很难做到语文处处有生活。试问,抛开课本,抛开教参,你能上好语文课吗?学生又将收获哪些不一样的知识呢?大语文应该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走向,这种走向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开放的而非单一的;是灵活的而非呆滞的。我很欣赏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奉行“放羊式教学”,黄老师的教学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点。这里的所谓“放羊”,用他的话说就是放学生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去吸收营养。当然,这种“放羊”,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另有用心,更是超越教材,超越教法的挑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呢?便也不妨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构建多样课堂,活化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1]修订后很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類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课堂里,应尽量构建多样的课堂[2],活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
上好第一课堂,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除此之外,构建第二课堂,这是课本外一切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包括指导课、汇报课、节假日的课外阅读活动等;构建第三课堂,这是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即每周一首古诗、两句格言警句、三篇随笔、四百个俊字、五百字读书笔记;构建第四课堂,此为专题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各种语文竞赛活动等;构建第五课堂,这是日常生活随机感悟学习活动。,例如平时生活的观察随笔、心得体会。努力构建这五种课堂,让多种多样的课堂互补互助,打破教室的四堵墙,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实现语文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管致力语文课堂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及运用中,我总是注意列举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语文书中就有生活。同时,我充分利用科学课与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用眼睛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用鼻子去闻一闻,用耳朵去听一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这样的语文活动,既做好了“大”课堂,同时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感悟“引进来”,用在“小”课堂的学习里。
三、渗透艺术的美,立体呈现语文课堂
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3]。如何将艺术的美渗透进语文课堂中呢?小孩子喜欢唱歌,听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在的生命情感律动,除了从课文或诗歌本身去启发学生之外,将音乐艺术搬上语文课堂,用类似情感基调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相关的气氛,使得文乐沟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进入意境。又或者教学小说,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时,选择相关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从而加强教学效果等等。至于影视艺术,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影视艺术通过画面镜头的切换来刺激人的感官,对于画面需要强调突出的某一点,常常通过镜头的调度或转换的方式加以凸现,或者通过镜头的推拉,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将观众视线由人物所处的整体环境逐渐引到其中的重点,从而打动观众。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影视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影视艺术中常用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常常用到。反过来,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在影视艺术中也常常用到。语文教学中,打通两者的通道,把文学鉴赏知识运用到影视创作中去,会让观赏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同时,把电影电视搬上讲台,既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的领悟。这样一来,对电影电视的欣赏,不只是从离奇的情节中获得刺激,也不只是从搞笑中获得轻松,语文学习也不再单调乏味。
“大语文观”包罗万象,但总而言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服务语文课堂,只要我们执教者充分意识到这点,便会时刻提醒自己引领学生去挖掘,立足“小”课堂,拥抱“大”课堂,也只有融合了“大”“小”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才能上出活生生的语文课。
托起“中国教育梦”,有我一分汗水!我愿在平凡的语文教学中,用踏踏实实的行动,永不止步的研究精神,为“中国教育梦”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实施大语文·主体性教学,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3】《大语文与小课堂——对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教育梦 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 多样的课堂 “走出去,引进来” 渗透艺术
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个人的梦。而作为“中国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梦”,应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深谙语文在社会、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为各科之基的语文,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梦”实现的有力支撑。我也清楚地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已愈发突显出其局限性,现代教育理念呼唤每位老师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
在《语文课程标准》[1]中,开篇便用简洁的语言将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向我们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可见,语文很“大”,大到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对其他的学习有着奠基的作用,有着它独有的决定性作用。学习语文过程,便是一个人自身素养的不断升华,它是一种工具,一种人文情感的寄托。
然而,语文又很“小“,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亦仅仅只是一种课堂,在课堂中,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翻开语文课本,便是一篇篇精彩之作,学生从语文中学到“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又或者说,语文也只代表了一种分数。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自己教育梦想的语文教师,在努力学着更好地驾驭“小”语文时,却也总在思考,如何将“小”语文与“大”语文融会贯通,运用好“大”语文,服务于“小”语文中来,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味道,更丰满。那么,首先关键的一点,要有明确的“大语文观”意识。
“大语文观”是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以主体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实施开放式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生活处处有语文,作为执教者,我们却很难做到语文处处有生活。试问,抛开课本,抛开教参,你能上好语文课吗?学生又将收获哪些不一样的知识呢?大语文应该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走向,这种走向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开放的而非单一的;是灵活的而非呆滞的。我很欣赏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奉行“放羊式教学”,黄老师的教学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点。这里的所谓“放羊”,用他的话说就是放学生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去吸收营养。当然,这种“放羊”,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另有用心,更是超越教材,超越教法的挑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呢?便也不妨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构建多样课堂,活化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1]修订后很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類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课堂里,应尽量构建多样的课堂[2],活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
上好第一课堂,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除此之外,构建第二课堂,这是课本外一切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包括指导课、汇报课、节假日的课外阅读活动等;构建第三课堂,这是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即每周一首古诗、两句格言警句、三篇随笔、四百个俊字、五百字读书笔记;构建第四课堂,此为专题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各种语文竞赛活动等;构建第五课堂,这是日常生活随机感悟学习活动。,例如平时生活的观察随笔、心得体会。努力构建这五种课堂,让多种多样的课堂互补互助,打破教室的四堵墙,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实现语文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管致力语文课堂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及运用中,我总是注意列举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语文书中就有生活。同时,我充分利用科学课与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用眼睛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用鼻子去闻一闻,用耳朵去听一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这样的语文活动,既做好了“大”课堂,同时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感悟“引进来”,用在“小”课堂的学习里。
三、渗透艺术的美,立体呈现语文课堂
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3]。如何将艺术的美渗透进语文课堂中呢?小孩子喜欢唱歌,听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在的生命情感律动,除了从课文或诗歌本身去启发学生之外,将音乐艺术搬上语文课堂,用类似情感基调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相关的气氛,使得文乐沟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进入意境。又或者教学小说,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时,选择相关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从而加强教学效果等等。至于影视艺术,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影视艺术通过画面镜头的切换来刺激人的感官,对于画面需要强调突出的某一点,常常通过镜头的调度或转换的方式加以凸现,或者通过镜头的推拉,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将观众视线由人物所处的整体环境逐渐引到其中的重点,从而打动观众。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影视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影视艺术中常用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常常用到。反过来,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在影视艺术中也常常用到。语文教学中,打通两者的通道,把文学鉴赏知识运用到影视创作中去,会让观赏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同时,把电影电视搬上讲台,既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的领悟。这样一来,对电影电视的欣赏,不只是从离奇的情节中获得刺激,也不只是从搞笑中获得轻松,语文学习也不再单调乏味。
“大语文观”包罗万象,但总而言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服务语文课堂,只要我们执教者充分意识到这点,便会时刻提醒自己引领学生去挖掘,立足“小”课堂,拥抱“大”课堂,也只有融合了“大”“小”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才能上出活生生的语文课。
托起“中国教育梦”,有我一分汗水!我愿在平凡的语文教学中,用踏踏实实的行动,永不止步的研究精神,为“中国教育梦”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实施大语文·主体性教学,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3】《大语文与小课堂——对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