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界首古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域北部,松阴溪东北岸,紧扼松古平原入口处,东南距县城西屏二十公里,西北与遂昌县交界,是遂昌入松阳境内的头一个村,故名界首。该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景色诱人。
界首村历史上是松阳出境的古驿道,水陆交通方便。19世纪30年代公路未通之前,温州货经瓯江、松阴溪运到此地,再由陆路古道运至遂昌、龙游、衢州等地,故明、清时期,该村集贸繁荣,客商云集,为货物集散中转站。
界首古村是浙西南山区迄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为研究浙江西南部古村落的演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界首古村2006年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界首古村依山傍水,临溪而建,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始祖刘堡于明朝中期迁居于此。村中以刘姓居多,其余依次为张、陈、颜、缪等姓。村里的老街、震东学堂、石拱门、禹王宫、刘氏宗祠、节孝牌坊、古民居群都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
村东南一公里有风景名胜地万寿山,与狮子岩、仙岩等景点相连接。村内有古樟、糙叶树、苦槠树、罗汉松等百年以上古树近20株。传统风俗有庙会戏、元霄节灯会、舞狮以及每年春节、清明、重阳、冬至上坟扫墓等。
界首老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延绵一里左右,上通遂昌,下达古市、西屏,是松阳古时的“驿道”,成为百姓及官府仕宦的必经之路,从而形成了川流不息的市集老街。老街以前是卵石铺成的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道路被硬化成了水泥路。这两年又被改成了水泥镶嵌石子的石子路。老街两侧还集中保留有明清古建筑禹王宫、刘氏宗祠等,此外,还保存有南货杂铺、五金店、豆腐店、中药店、小酒馆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
入古村首先见到的是“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旧址,学堂面积不大,就几间校舍,解放后是村委会所在地,现在已经废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明治师范,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界首村人刘德怀,留学返国归里后,宣传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放缠足,进学堂。他聘请士绅刘德元为校长,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是当时松阳第一所收女生的小学,开创了处州兴办女子学堂之先河。此举比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还早一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办学,特赠“意存教养”匾一块,评价道:“查此堂规严肃,形式整齐,缠足者不许入学”。“全村解缠脚之幼女,移风易俗,煞费苦心,且该村八、九十户,综计入学者男女不下六、七十人,风气开通,实为处郡之冠。”如今,这“意存教养”匾额就保存在松阳县博物馆。
沿新修的石子路前行,可见三个高大的石拱门,门楣上分别横书:“括水濬疏”反面是“功垂奕祀”、“德被苍生”反面是“松川锁钥”、“彭城旧家”反面是“怀德故里”匾额。其寓意大概为:界首古村之前身称怀德里;刘氏祖先的发祥地彭城郡;界首是松古平原米粮川的西北大门,边陲要地。
出震东学堂进第一个石拱门,是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建筑风格独特,现为松阳县文物保护点。现存的禹王宫门厅为清代重建,禹王宫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门厅前廊宽敞气派,木构雕刻精细,特别是台门两旁置一对石雕抱鼓石,四条檐柱石质方形。石柱四副石刻楹联特意用照片拍了回来,内容分别是:“寿麓他年传玉简,赤溪今日见黄龙”;“八年于外备尝辛苦勤王事,三过其门历尽风霜忘室家”;“四海清流皆圣泽,一溪赤水亦恩波”;“庙倚寿山山永奠,站环赤水水咸安”。听在边上闲坐的老人讲之前禹王宫正堂中央塑大禹神像,戴九旒平天冠,着玄色日月衮袍,背后粉壁上绘有九把黑色斧头,含平“九流”艰辛之义。以前界首祭禹,都在正月十二至十七日,狮舞龙腾,鼓乐齐鸣,场面十分热烈。到了正月初八,各户把灯送到禹王庙进行安排陈列。灯的名目繁多,有龙灯、花灯、马灯、联匾灯等等,密密麻麻,挂满宫中,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禹王神像座前有八张大方桌,上面摆满祭祀供品,这些祭祀供品都为精工细作之物,用鱼翅作茅屋,以玉米作柱础,芝麻作瓦片,麦杆作亭柱,米粉作冬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现今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随着禹王庙的破败,界首禹王庙会也随之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现象,它仍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过禹王宫进第二个石拱门,是建于清代的刘氏宗祠,古祠大门两边设立两块桅杆石斗。石斗中心有圆洞,可插长数丈的桅杆。
进第三个石拱门,算是真正步入了老街,老街头上有一座精美的“旌表贡生刘邦诏侧室陶氏”节孝坊。节孝坊,系仿木石结构,全部用青石雕刻砌筑,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通面阔5.3米,坊高7.5米。明间花板刻“节孝”二大字,左侧竖刻小字“皇清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十四日、详请、旌表具题、部覆”。右侧竖刻“奉、旨依议、口、嘉庆廿五年岁次寅辰冬月吉旦建”。下刻“为旌表贡生刘邦诏侧室陶氏而立”。其左右两侧刻着关于立此牌坊的有关官员职位名字等等。正楼前后石匾额竖刻“钦褒”。1990年2月,松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该节孝坊为县级文保点。据《松阳县志》记载,陶氏孝老慈幼,终至养老送终,抚孤成人。古老的石牌坊足见古人对“百事孝为先”伦理道德的推崇。现在牌坊被一户人家圈了进去,感觉如其私人财产一般,大门紧锁,不能进去拍全景,有些遗憾。
老街的两侧,店铺、民居鳞次栉比,民居马头墙高耸,黑瓦与白墙相间,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古村里的建筑多为白墙灰瓦,硬山顶,多为二进或三进重檐泥木结构楼房,中轴线上对称布局,门楼、厅堂、格扇门窗等装饰多样,木雕、砖雕技艺精湛,题材丰富。特别是门墙的花砖叠涩出挑,青石质门框上都镶有砖雕门额,如“惟善为宝”、“种德道安”、“世德流芳”及“一亩居”等。这些门额表现了主人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期盼。这些古建筑大多为南北相连,也有的东西相通,一座挨着一座,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连绵成片。天井用石板、卵石铺设,室内通风、采光较好。为防洪水,这里的古建筑墙基都用大小均匀的卵石排列砌筑,高出地面一米之多,形成古村落特有的风貌。
这里的老宅里都还随意地住着人家。我们踏进其中一个民宅,所有的房子都是有个前堂,正中是一幅对联和一幅画像,在正方的桌子上放着花瓶和镜子,象征着终生平静。而宅子里的家具,雕饰繁复,极尽工巧。这里的村民为生活忙碌的勤勉,民风纯朴,人心向善。在这里,大概是不会担心被偷东西的吧,所以家里虽然没有人但也门不闭户。
细细想来,若是好好在老宅院落住下,细雨天里,烟雨江南,在楼上闻闻樟木的香味,喝喝新茶,看看远处山色空朦,又低头翻一回书卷,几个人坐一起讲讲游历的故事,晚上搬个藤椅到院子里卧看银河,清晨鸡鸣声声,炊烟袅袅……。然而已经习惯了无处不被现代通讯方式包围的人们,一下子到了这样清悠的地界,会不会无聊得发慌呢?恍惚间才发现时光褪去,古村繁华不在,而我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奔波……
界首村历史上是松阳出境的古驿道,水陆交通方便。19世纪30年代公路未通之前,温州货经瓯江、松阴溪运到此地,再由陆路古道运至遂昌、龙游、衢州等地,故明、清时期,该村集贸繁荣,客商云集,为货物集散中转站。
界首古村是浙西南山区迄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为研究浙江西南部古村落的演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界首古村2006年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界首古村依山傍水,临溪而建,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始祖刘堡于明朝中期迁居于此。村中以刘姓居多,其余依次为张、陈、颜、缪等姓。村里的老街、震东学堂、石拱门、禹王宫、刘氏宗祠、节孝牌坊、古民居群都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
村东南一公里有风景名胜地万寿山,与狮子岩、仙岩等景点相连接。村内有古樟、糙叶树、苦槠树、罗汉松等百年以上古树近20株。传统风俗有庙会戏、元霄节灯会、舞狮以及每年春节、清明、重阳、冬至上坟扫墓等。
界首老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延绵一里左右,上通遂昌,下达古市、西屏,是松阳古时的“驿道”,成为百姓及官府仕宦的必经之路,从而形成了川流不息的市集老街。老街以前是卵石铺成的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道路被硬化成了水泥路。这两年又被改成了水泥镶嵌石子的石子路。老街两侧还集中保留有明清古建筑禹王宫、刘氏宗祠等,此外,还保存有南货杂铺、五金店、豆腐店、中药店、小酒馆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
入古村首先见到的是“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旧址,学堂面积不大,就几间校舍,解放后是村委会所在地,现在已经废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明治师范,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界首村人刘德怀,留学返国归里后,宣传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放缠足,进学堂。他聘请士绅刘德元为校长,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是当时松阳第一所收女生的小学,开创了处州兴办女子学堂之先河。此举比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还早一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办学,特赠“意存教养”匾一块,评价道:“查此堂规严肃,形式整齐,缠足者不许入学”。“全村解缠脚之幼女,移风易俗,煞费苦心,且该村八、九十户,综计入学者男女不下六、七十人,风气开通,实为处郡之冠。”如今,这“意存教养”匾额就保存在松阳县博物馆。
沿新修的石子路前行,可见三个高大的石拱门,门楣上分别横书:“括水濬疏”反面是“功垂奕祀”、“德被苍生”反面是“松川锁钥”、“彭城旧家”反面是“怀德故里”匾额。其寓意大概为:界首古村之前身称怀德里;刘氏祖先的发祥地彭城郡;界首是松古平原米粮川的西北大门,边陲要地。
出震东学堂进第一个石拱门,是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建筑风格独特,现为松阳县文物保护点。现存的禹王宫门厅为清代重建,禹王宫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门厅前廊宽敞气派,木构雕刻精细,特别是台门两旁置一对石雕抱鼓石,四条檐柱石质方形。石柱四副石刻楹联特意用照片拍了回来,内容分别是:“寿麓他年传玉简,赤溪今日见黄龙”;“八年于外备尝辛苦勤王事,三过其门历尽风霜忘室家”;“四海清流皆圣泽,一溪赤水亦恩波”;“庙倚寿山山永奠,站环赤水水咸安”。听在边上闲坐的老人讲之前禹王宫正堂中央塑大禹神像,戴九旒平天冠,着玄色日月衮袍,背后粉壁上绘有九把黑色斧头,含平“九流”艰辛之义。以前界首祭禹,都在正月十二至十七日,狮舞龙腾,鼓乐齐鸣,场面十分热烈。到了正月初八,各户把灯送到禹王庙进行安排陈列。灯的名目繁多,有龙灯、花灯、马灯、联匾灯等等,密密麻麻,挂满宫中,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禹王神像座前有八张大方桌,上面摆满祭祀供品,这些祭祀供品都为精工细作之物,用鱼翅作茅屋,以玉米作柱础,芝麻作瓦片,麦杆作亭柱,米粉作冬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现今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随着禹王庙的破败,界首禹王庙会也随之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现象,它仍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过禹王宫进第二个石拱门,是建于清代的刘氏宗祠,古祠大门两边设立两块桅杆石斗。石斗中心有圆洞,可插长数丈的桅杆。
进第三个石拱门,算是真正步入了老街,老街头上有一座精美的“旌表贡生刘邦诏侧室陶氏”节孝坊。节孝坊,系仿木石结构,全部用青石雕刻砌筑,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通面阔5.3米,坊高7.5米。明间花板刻“节孝”二大字,左侧竖刻小字“皇清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十四日、详请、旌表具题、部覆”。右侧竖刻“奉、旨依议、口、嘉庆廿五年岁次寅辰冬月吉旦建”。下刻“为旌表贡生刘邦诏侧室陶氏而立”。其左右两侧刻着关于立此牌坊的有关官员职位名字等等。正楼前后石匾额竖刻“钦褒”。1990年2月,松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该节孝坊为县级文保点。据《松阳县志》记载,陶氏孝老慈幼,终至养老送终,抚孤成人。古老的石牌坊足见古人对“百事孝为先”伦理道德的推崇。现在牌坊被一户人家圈了进去,感觉如其私人财产一般,大门紧锁,不能进去拍全景,有些遗憾。
老街的两侧,店铺、民居鳞次栉比,民居马头墙高耸,黑瓦与白墙相间,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古村里的建筑多为白墙灰瓦,硬山顶,多为二进或三进重檐泥木结构楼房,中轴线上对称布局,门楼、厅堂、格扇门窗等装饰多样,木雕、砖雕技艺精湛,题材丰富。特别是门墙的花砖叠涩出挑,青石质门框上都镶有砖雕门额,如“惟善为宝”、“种德道安”、“世德流芳”及“一亩居”等。这些门额表现了主人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期盼。这些古建筑大多为南北相连,也有的东西相通,一座挨着一座,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连绵成片。天井用石板、卵石铺设,室内通风、采光较好。为防洪水,这里的古建筑墙基都用大小均匀的卵石排列砌筑,高出地面一米之多,形成古村落特有的风貌。
这里的老宅里都还随意地住着人家。我们踏进其中一个民宅,所有的房子都是有个前堂,正中是一幅对联和一幅画像,在正方的桌子上放着花瓶和镜子,象征着终生平静。而宅子里的家具,雕饰繁复,极尽工巧。这里的村民为生活忙碌的勤勉,民风纯朴,人心向善。在这里,大概是不会担心被偷东西的吧,所以家里虽然没有人但也门不闭户。
细细想来,若是好好在老宅院落住下,细雨天里,烟雨江南,在楼上闻闻樟木的香味,喝喝新茶,看看远处山色空朦,又低头翻一回书卷,几个人坐一起讲讲游历的故事,晚上搬个藤椅到院子里卧看银河,清晨鸡鸣声声,炊烟袅袅……。然而已经习惯了无处不被现代通讯方式包围的人们,一下子到了这样清悠的地界,会不会无聊得发慌呢?恍惚间才发现时光褪去,古村繁华不在,而我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