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经历了仿日、学美、效法、学苏几个阶段的变迁,其中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中国高等教育,理应保持一些民族特色。高等教育既离不开与国际高等教育界的互动,也离不开本国高等教育界本土化的探索。在当今强势文化向各国全面渗透的今天,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清醒认识,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完全同化。具体说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二是高教改革不可照搬西方,而应注意保持特色。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土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和特色鲜明的教育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如何在既适应这种大趋势的情况下又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如何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或民族化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近代我国本土化高等教育的变迁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清朝末年,国门被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西方的高等教育也开始传入中国。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外国引进的。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和1902年的《钦定大学堂章程》、《饮定高等学堂章程》是模仿日本高等教育学制的产物[1]。曾经深受中国文化教育影响的日本,于19世纪比中国先行一步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反过来又向中国传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清末民初以日本为中介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国,逐步取代了中国固有的东方型高等教育体系。改书院、废科举、兴学堂,将中国原有的高教体系基本转型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这是一个痛苦的、曾经引起剧烈动荡的变革。
  1922年,中国教育再次转型,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制,标志着中国教育从模仿日本转变为效法美国。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意在培养和鼓励学生的个性自由和竞争意识。然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尽管中国社会采用了美国式的学制,但却难以吸收这一学制同时带来的教育精神。结果,1931年颁布的《学分制划一办法》规定高等学校一律实行学年制兼学分制。另外,1927年曾力图模仿法国的制度,在中国推广大学区制,因不适应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国情,大学区制试验不到两年便不得不取消[2]。
  借鉴外国高等教育经验应当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如果一味的模仿某国教育,甚至提倡"某国化",把本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都给"化"掉了,则不足取,也不可能长期行得通。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引进应需要有一个选择、反省、批判和改造--即本土化的过程。如果缺失或忽视了这些环节,其结果恐怕是难以避免的高等教育的依附化或殖民化,这将严重腐蚀学术的原创活力,最终丧失独立自主的学术风格。50年代初,中国大陆掀起学习苏联的浪潮,认为苏联高等教育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十分先进,于是全面地、大规模地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改革。此次调整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大学规模扩大、办学效益有所提高、区域布局相对均衡,但迫使理工分家,此后只有苏联模式的文理科综合大学,没有各国通常有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而且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不利于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发展。当年中国大陆不得不又进行专业改革,合并一些过专过窄的专业,大学也出现合并和联合办学的改革,可以说这是再次与国际接轨的一次重大调整。
  回顾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仿日、学美、效法、学苏几个阶段的变迁,有的阶段几乎还是全盘仿行某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国际化",往往是以某一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模仿,其中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应做出的努力
  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它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教育文明成果,全球化或国际化也不等于全盘西化,它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创新精神。高等教育既离不开与国际高等教育界的互动,也离不开本国高等教育界本土化的探索。引进和消化外来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本土化过程。这不是一个机械翻译和原版移植过程,而是有机的内化与合成,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必然刻有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色彩,也印刻着特定的思维模式。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如果简单移植到其他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水土不服"问题,即引进外来的高等教育理论必须历经选择、反省、批判和改造,否则必然是机械的、教条的,最终也会因不符合本土的高等教育实际而丧失其理论价值。对待外来的高等教育理论,除了对其进行重新检验和适当改造外,还要全面考察和挖掘其背后的假设条件与方法论,否则会很容易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会危及本土国的高等教育实践。在方法论问题上,它依附于一定的问题,不存在不针对任何问题的方法论。本土高等教育问题的独特性,也需要对外来高等教育理论产生的方法论进行反省、批判与变革,不可照单全收并依样画葫芦。
  受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以往中国高等教育虽曾多次以某国为榜样实行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与国际接轨",但还是保留了不少中国特有的制度,如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大学生住校制度、教职工校内居住方式以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行的助学金制度。50年代末期以后,经过多年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些是与中国国情适应的独具特色的高教制度,也有些是与国际惯例相差甚远的做法,如中央政府部门办学体制,既是学习苏联的产物,更与隋唐至清末的部门办学传统一脉相承。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实际上是摆脱以往陈旧的苏联模式,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如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生师比例、裁减行政机构和人员以提高办学效率、后勤服务社会化等管理方面的改革,合并过窄过细的专业、增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业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改革。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很不够,还需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坚持留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使高等教育规章制度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过,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或者说是建立一种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高等教育系统。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各有特色,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与欧洲许多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也有不少差异,因此,借鉴外国时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滋生于千年文化传统的高等教育,更是体现着强烈的本土化特征,其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甚至超过人们的理性认识。比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简单复制西方国家的"双元制";对民办高等教育,同样不能用西方的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理论来解读。   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是制度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也必然要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累。现代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认为1750年以前用中文出版的书籍比世界上所有其它文字的书籍总和还多。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地持续下来的文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典籍义蕴闳深,一个人只要走进一个较大规模的中文图书馆,就很自然会惊叹中华典籍之丰富。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曾经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古代高等教育也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虽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领导世界发展之潮流,中国也不断输入西洋文化并使高等教育转轨,但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依托的中国高等教育,理应保持一些民族特色,文化的多样性还将长期存在并受到鼓励。今天,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今强势文化向各国全面渗透的今天,我们应保持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清醒认识,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完全同化。具体说应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是最明显地体现文化传统的载体,一个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一般是不会轻易丧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中国文化宝藏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珍视甚至输出的精华,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在《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一书末尾提出,希望中国的大学未来不仅仅是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要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由百年社会巨变得来的历史教训介绍给全世界。鲁迅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当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拿来了西方有用的东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并最终再度成为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输出国,文化交流真正变成双向时,才算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高教改革不可照搬西方,而应注意保持特色
  国际化不能变成"某国化",否则,中国高等教育就可能丧失民族性,"化"成一种没有特色的它国教育的附庸。我们在革除原有高等教育中的积弊时,应防止将原有好的或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独特性给"化"掉了。比如实行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大学新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创举,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值得我们加以改革和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本土化、民族化不能代替国际化,不能成为落后体制、拒绝先进文化的理由,国际化也不能取消民族特色,排除本土化,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本土化并不是一维的和单向的或"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过程。事实上,本土化是多维的和双向的选择过程,单纯的"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都无法揭示本土化的内涵,更无法实现本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只有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相伴生。事实上,任何一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彰显着本土化的品质,包含着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与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实践相关联,正视高等教育实践的本土化,才使人们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把本土化与国际化相提并论,并赋予本土化新的内涵。高等教育本土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更高表现形式的本土化。只要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依然存在,只要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依然存在,高等教育本土化就是一个永恒的命题[3]。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努力探究的,是如何改造外来的高等教育以贴切地运用到本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上,提出一些适合本土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阐明本土高等教育特有的现象与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寻找我国教育成长的轨迹,寻找现实教育问题的文化因素,基于中国文化下的研究才会是切中要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余光.教科书与近代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2]涂文记.民国时期部聘教授制度及其历史意义[J].教育与考试,2010,(1).
  [3]张瑾.抗战时期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2).
  作者简介:刘金玲,女,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处科员,硕士,研究方向:高考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关于时效制度的立法,大陆法系有统一式和分别式两种立法模式,两种立法例植根于其深厚的法律文化和传统,各有优缺,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理论探索,论证了我国应采用分别时效立法模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消灭时效;取得时效;立法模式;统一;分别  关于时效立法,尽管学界主流观点都认同取得时效制度应纳入法典,但在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的背景下,如何安排消灭时效和取得时效即采用何种立法体例一直是个未能解决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一书的理解,集中介绍了美国司法实用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司法实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制度条件和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对司法实用主义的普适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美国;司法实用主义;普适性  一、美国司法实用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至少波斯纳曾在《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和探讨它。同时,这也的确是一个难以穷尽的
期刊
摘 要:作为《侵权责任法》涵盖章节的世界首创,社会各界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可谓是褒贬不一。较之过去,医疗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谓是作了颠覆性的转变。因此,笔者试图透过我国医疗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历史演变,公正评析现行的过错归责这一基本原则(附条件的过错推定和特殊情形下的无过错原则),并总结司法实践中该归责原则所存在的盲点和疑点以求完善医疗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医疗损害赔偿;归责原则;过错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高校中贫困生人数的快速增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以外,与本科院校的贫困生相比,他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成为贫困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以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期能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很多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困境。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办学进行准确定位,继续保持并发展原有优势,建设品牌学科群,培养应用创新型行业人才成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而引入"生态位"理论则有助于我们进行研究视角的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态位,办学特色,行业人才  一、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态位(n
期刊
摘 要:平整工艺能够消除带钢屈服平台、改善板形,并获得合适的粗糙度。镀锌板生产过程中,平整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这些故障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进度,对于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判定处理方法。本文介绍了平整机实际生产中常见故障,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平整机;换辊;振动纹;粘锌辊印  Faults analysis of Skin Pass Mill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总结多年的带体育高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基础上,从体育高考生的选材和教师队伍的组建、训练的计划和内容、训练中的辅助型工作以及考中指导学生顺利过关和考后的志愿填报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总结,以期对相关的体育老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体育高考;训练;济北中学  前言:在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下,体育高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体育高考是进入大学的必经途径之一,体育高考生的水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科学的教务管理,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本文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职业素质;能力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更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管理水平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河南区实施了四年之久,但是在农村取得的成效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和评价了河南农村中学新课改在实施中受限主要因素包括:有学校教师自身的原因;学校的评价制度;政府财政的的紧缺;以及教学的科研进修机会不足等些方面的影响;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中学;问题  河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已有四年之久;回顾这四年来,省市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考成绩听力部分不计入总成绩这一事实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中英语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国家教育机关反复从多角度强调了听力在英语学习诸多要素中的重要性,而这一政策恰恰与其相悖。作者认为应取消这一政策,以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适应现代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听力测试;高考;英语教学  教育部在2005年做出决定,不再对高考听力测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