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的重要手法,“动机”承担了乐曲建构的主要任务。随着作曲技术的不断完善,作曲家们对动机的运用也越来越程式化。让我们以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除雪》为例,分析动机是如何在一首乐曲中进行运用。
【关键词】: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除雪;动机
一.作品背景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一1886)出生于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领地。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9岁开始登台演奏并取得成功。12歲时的一场音乐会曾得到贝多芬的肯定,随后赴巴黎求学。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他创造了许多新的钢琴表现手法,开发了钢琴的性能和制造钢琴上的管弦乐队音响效果,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最初作于1826年,当时李斯特只有十六岁。受到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启发,李斯特将练习曲—本来只包含枯燥单纯的手指技术的这一题材发展到了顶点,发掘了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并将高难度的炫技技巧,交响乐队般的多变音响与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李斯特发展钢琴表演艺术的一个顶峰。《除雪》是超技练习曲的第十二首,描写了冬日里雪花飘落的景象。它是一首著名的震音练习曲,但是它并不是像以前练习曲那样枯燥乏味,他运用了震音、颤音、半音阶等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示了冬日里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不停飘落的场景。
二.动机及其在其中的运用
“动机”[Motive]一词最初见于18世纪布罗萨尔[S·Brossard」的《音乐辞典》,其意与“创意”和“意向”[Dessein]等同。随着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机有了相对固定的理解和定义,如美国的约翰.怀特,他在《音乐分析》一书中认为动机是具有主题同一性的最小单位(至少有一个弱拍部和一个重拍部),是支配完整的艺术品形式的根本。因而动机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具有独立的表情意义,是音乐主题的代表,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胚芽。
动机的运用和发展手法在于重复和变奏,重复是对动机性格形象的巩固,一味的重复难免产生单调之感,变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伴随着不断发展,动机的特征也以逐渐流失的状态运动。动机的运用可以分化成几个重要的基本运动阶段:确立、变化和巩固。这三个阶段的功能是不同的,“确立”是动机性格、印象的建立阶段;而“变化”是动机性格、印象逐渐变化的阶段;动机的运动不可能永远处于“变化”当中,“巩固”则是通过再现来唤起听者对“初始动机”的回忆;在动机印象得以巩固之后,动机又一次展开新的“变化”。
下面我们以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除雪》为例,分析动机如何在一首乐曲中确立、变化、巩固。
谱例 1
这是《除雪》开头的前四小节,是动机的第一次完整呈现。第一小节由震音和上方延音组成,震音用以表现雪花纷乱飘飞之感,而上方的八分音符才是隐藏在其中的旋律线。而后的第二小节,震音用右手完成,而旋律线剥离出来,由左手单独完成。左右手的旋律形成一种呼应。第三、四小节个的关系类似于一、二小节,只是其中的音程关系不同。这种音阶式的级进为乐曲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单独分离动机的构成如下:
a a’ b b’
动机a六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纯四度,而后左手呈现出的a’可以看做是对a的呼应,其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三度-小六度。动机b为一连串下行,保持了a中前五个音的音程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音仍与第五个音保持大二度关系。动机b’的前五个音保持了a’的音程关系,最后一个音改为与第五个音保持大三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机a’是对动机a的一个呼应,而动机b与b’则是对a与a’的一个变化呈现。《除雪》中的动机的运用基本按照动机的第一次呈现不断展开。
谱例 2
接下来是对动机的变化。在这个乐句中,伴奏音型由三度震音变为六度震音。上方延音组成的旋律是对动机的原样重复,只不过在音区上分别移高和移低了一个八度。
谱例 3
这是动机的又一次变化。动机a又左手低音呈现,并做了移低五度的处理。随后a’又右手上方旋律线高八度呈现。接下来的a与a’大致重复了前一乐句,调性逐渐偏离,并将调性过渡至A大调。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主题动机在左右手交替中不停交替变化出现,乐曲也又一开始的缓缓引入渐入高潮,仿佛开始的小雪花演变成了鹅毛大雪。主题动机的一次次出现,也推动着乐曲的发展。最后在结尾处,动机以完全重复的形式进行巩固,并用八度代替单音,强调了听觉感。乐曲也缓缓驶入结尾,进行收述。
谱例 4
三.结语
动机特征作为主题来讲它具有区别于其他的“唯一性”,它代表着一部作品的独特面貌和气质,作为作品本体来讲它又是保证音乐语言逻辑性、可理解性的根本手段。“保留与变化”是动机特征与生俱来的运动方式,“保留”使得这些特征就象“基因”一样潜伏在具有不同性能的细部结构肌体上,有效地保证了作品的逻辑;“变化”使得特征不断地运动从而繁衍出一个个动机变体,体现出动机强大的生成能力从而促成音乐作品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动机的确立、变化和巩固,使得音乐不断前进,推动了乐曲的发展,使乐曲在变化与统一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吴佩华,顾连理,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关键词】: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除雪;动机
一.作品背景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一1886)出生于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领地。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9岁开始登台演奏并取得成功。12歲时的一场音乐会曾得到贝多芬的肯定,随后赴巴黎求学。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他创造了许多新的钢琴表现手法,开发了钢琴的性能和制造钢琴上的管弦乐队音响效果,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最初作于1826年,当时李斯特只有十六岁。受到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启发,李斯特将练习曲—本来只包含枯燥单纯的手指技术的这一题材发展到了顶点,发掘了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并将高难度的炫技技巧,交响乐队般的多变音响与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李斯特发展钢琴表演艺术的一个顶峰。《除雪》是超技练习曲的第十二首,描写了冬日里雪花飘落的景象。它是一首著名的震音练习曲,但是它并不是像以前练习曲那样枯燥乏味,他运用了震音、颤音、半音阶等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示了冬日里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不停飘落的场景。
二.动机及其在其中的运用
“动机”[Motive]一词最初见于18世纪布罗萨尔[S·Brossard」的《音乐辞典》,其意与“创意”和“意向”[Dessein]等同。随着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机有了相对固定的理解和定义,如美国的约翰.怀特,他在《音乐分析》一书中认为动机是具有主题同一性的最小单位(至少有一个弱拍部和一个重拍部),是支配完整的艺术品形式的根本。因而动机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具有独立的表情意义,是音乐主题的代表,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胚芽。
动机的运用和发展手法在于重复和变奏,重复是对动机性格形象的巩固,一味的重复难免产生单调之感,变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伴随着不断发展,动机的特征也以逐渐流失的状态运动。动机的运用可以分化成几个重要的基本运动阶段:确立、变化和巩固。这三个阶段的功能是不同的,“确立”是动机性格、印象的建立阶段;而“变化”是动机性格、印象逐渐变化的阶段;动机的运动不可能永远处于“变化”当中,“巩固”则是通过再现来唤起听者对“初始动机”的回忆;在动机印象得以巩固之后,动机又一次展开新的“变化”。
下面我们以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除雪》为例,分析动机如何在一首乐曲中确立、变化、巩固。
谱例 1
这是《除雪》开头的前四小节,是动机的第一次完整呈现。第一小节由震音和上方延音组成,震音用以表现雪花纷乱飘飞之感,而上方的八分音符才是隐藏在其中的旋律线。而后的第二小节,震音用右手完成,而旋律线剥离出来,由左手单独完成。左右手的旋律形成一种呼应。第三、四小节个的关系类似于一、二小节,只是其中的音程关系不同。这种音阶式的级进为乐曲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单独分离动机的构成如下:
a a’ b b’
动机a六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纯四度,而后左手呈现出的a’可以看做是对a的呼应,其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三度-小六度。动机b为一连串下行,保持了a中前五个音的音程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音仍与第五个音保持大二度关系。动机b’的前五个音保持了a’的音程关系,最后一个音改为与第五个音保持大三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机a’是对动机a的一个呼应,而动机b与b’则是对a与a’的一个变化呈现。《除雪》中的动机的运用基本按照动机的第一次呈现不断展开。
谱例 2
接下来是对动机的变化。在这个乐句中,伴奏音型由三度震音变为六度震音。上方延音组成的旋律是对动机的原样重复,只不过在音区上分别移高和移低了一个八度。
谱例 3
这是动机的又一次变化。动机a又左手低音呈现,并做了移低五度的处理。随后a’又右手上方旋律线高八度呈现。接下来的a与a’大致重复了前一乐句,调性逐渐偏离,并将调性过渡至A大调。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主题动机在左右手交替中不停交替变化出现,乐曲也又一开始的缓缓引入渐入高潮,仿佛开始的小雪花演变成了鹅毛大雪。主题动机的一次次出现,也推动着乐曲的发展。最后在结尾处,动机以完全重复的形式进行巩固,并用八度代替单音,强调了听觉感。乐曲也缓缓驶入结尾,进行收述。
谱例 4
三.结语
动机特征作为主题来讲它具有区别于其他的“唯一性”,它代表着一部作品的独特面貌和气质,作为作品本体来讲它又是保证音乐语言逻辑性、可理解性的根本手段。“保留与变化”是动机特征与生俱来的运动方式,“保留”使得这些特征就象“基因”一样潜伏在具有不同性能的细部结构肌体上,有效地保证了作品的逻辑;“变化”使得特征不断地运动从而繁衍出一个个动机变体,体现出动机强大的生成能力从而促成音乐作品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动机的确立、变化和巩固,使得音乐不断前进,推动了乐曲的发展,使乐曲在变化与统一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吴佩华,顾连理,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