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万荣,中国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炎黄书画院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自1992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首届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以来,田万荣先生已多次在国内外办展、并多次出版个人《书画篆刻作品集》,部分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原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收藏。此前,记者专门采访了刚刚迈进甲子之年的田万荣先生。
人生和艺术发展的三个重要平台
1953年,田万荣出生于河北省怀安县满州坡。自小学二年级起,田万荣就喜欢写写画画。上小学时,田万荣遇到了未来书画人生的启蒙老师——一位写得一手好字、教语文的冯老师。冯老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隶书作品成了田万荣人生的第一张“字帖”。从此他苦练书法,十三、四岁的时候,田万荣已是村里公认的“小书法家”。渐渐地,书法绘画成了田万荣一种难以割舍的兴趣,后来只要有空,他就会就写上几笔,画上几张。田万荣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水平也在这种有意无意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
1975年,田万荣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此他的艺术生涯迈上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平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田万荣先后师从吴冠中、张仃、俞致贞、阿老、袁运甫等老一辈书画大师。大师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让田万荣倍受感动。虽然时间已过去了近四十年,但至今田万荣仍能清晰地记起吴冠中老师创作时物我两忘的痴迷状态:在山东海边写生时,吴先生左手拿馒头、右手拿画笔,馒头和着颜料下咽全然不觉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在美院的三年,田万荣刻苦勤奋,悉心钻研。节假日,他白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郊外写生,晚上便在灯下钻研书画、篆刻,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在北京举办的各种美展都是他必去的地方。美院三年,田万荣最大的收获是从众多中国当代书画大师那里学到了书画艺术的真谛,并与他们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2004年《田万荣书画篆刻集》出版时,吴冠中先生亲自为其题写书名,张仃专门为其题字,袁运甫亲自为其作序。
1978年秋,田万荣从美院毕业,分
配到了国家外事部门工作。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日后事业拓展的新平台。在从事工作的35年里,田万荣到过80几个国家,多次参观过巴黎的卢浮宫、凡尔塞宫、巴黎圣母院等诸多西方国家的名画名作,亲自领略和体验了众多异国他乡的风貌和风土人情,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开阔,对于他艺术创作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长期与国外交流的工作,使田万荣对西方艺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直接促成了他将中国画的巧妙构思和深邃意境与西方油画的浓烈色彩在他的笔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彩墨画。同时,长期与国外交流的工作,也使得田万荣的书画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得到海外收藏和传播。他的巨幅作品《富贵图》和《墨竹红梅》也正是通过外事活动分别赠给了来华访问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目前,田万荣的数十件书画作品已为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单位派他前往莫斯科协助苏联来华科技展的美术设计工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居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完成了丈余巨幅钉头楷书“中国历代书法论稿”。这件近万字的力作,字字挺秀工整,点划顿挫刚劲舒展,如行云流水。一个月完成的作品貌似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受到名家大师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由于突出的艺术成就,1990-2000年间田万荣先后担任第七、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在全国青联这个集中了全国最优秀青年代表的群体里,人才济济,当年与田万荣同时担任全国青联委员的人才中就有范增、韩美林、宋世雄、冯巩、彭丽媛等许许多多社会知名人士。在青联这个社会的平台上,田万荣结实了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对于他日后形成大气的艺术风格起了重要作用。田万荣告诉记者,“虽然只是社会工作,但担任全国青联委员的十年却是自己人生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后来自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勇于创新精神的确立都与担任青联委员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敢于创新成就中国彩墨画的辉煌
扎实的中国绘画功底和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使田万荣越来越不满足于墨守成规。在罗浮宫,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大卫”、“维娜斯”的雕像让他砰然心动,油画浓烈的色彩和情调让他深受感染。油画的色彩能否融入中国画之中,从而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田万荣想,作为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我们应把西方好的东西吸收过来,洋为中用,更好地肩负起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责任,使我们中国人去热爱我们民族的文化,自己的艺术,把中国画挂在自家的墙上。如果中国画失去了观众,就等于失去了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说明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失去了责任,这样观众无疑是会冷落艺术家的。
其实,早在美院学习期间,田万荣的勤于思考就给当时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运甫老师近30年后在为《田万荣书画篆刻集》作序时回忆道:“我想起给他们上色彩写生课时,他就最爱问为什么?他学习用功又善于动脑独立思考,从来不是惟命是从的被动学习。”“宽学积厚,博学致深是他治学的潜在轨迹,他不急功近利,亦不赶潮趋时,多少年来他默默地刻苦磨练,我行我素,这个主心骨是十分重要的”。
在田万荣看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人们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交通立体交叉,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样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居室大了,饮食变了,就连可口可乐、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都被年轻的一代所青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而中国画艺术怎么样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当代画家有责任去追随时代的脚步,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满足当代人对艺术的丰富多彩需求,而不能墨守成规,死守“中国画墨分五色”,抱住《介子园》画谱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版。他在内心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画的新路,开创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新世界,写好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绘画历史。
于是,田万荣将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积极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的优点,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面貌的新中国画——彩墨画。我们知道,在田万荣之前彩墨画已被不少艺术家提及过,也有一些艺术家在这方面作过许多探讨和追求。但严格意义上说,田万荣之前的彩墨画,更多的是把墨和色的形式上组合,并没有达到墨与色自然天成的融合,同时在作品构图上也多是延续了传统的构图习惯,仅是在白纸上画上景物,而没有把纸的空白纳入画面形成所需的美感,忽视了知白守墨的妙用之处。而田万荣不同,他在研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构图与色彩的处理关系,充分发挥中国画宣纸、笔墨、水和色的特殊性能,使其墨中带色,色中含水,浑然一体,追求和表现出自己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宣纸的特点,在宣纸上掌握好运笔的角度、大小、速度、重叠、正拖、反冲、泼、点、染等运笔方法。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好画面的构图,把整张宣纸视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并且把画面空白作为最巧妙最精彩的处理手段。在用笔上,田万荣主张小画用大笔,大画用小笔,狼毫和羊毫兼用。羊毫大笔含水量大,一笔当中含有丰富的水、墨、色,只有较大的笔才是表现最佳效果的工具。同时,他强调画面不能堆积拼凑而成,要突出主题。该多的时候一笔也不能少,该少的时候一笔也不能多,主、次要分明,运笔要有灵动感和生命力,作品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要传达出画家的激情和韵律美。
因此,相对于传统水墨而言,田万荣的彩墨画更多地采用了色彩语言来构架作品内容,因而使得画面在渲染氛围和拓展视觉空间方面较之传统水墨画更胜一筹。在田万荣的笔下,清新淡雅、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
构图法则,平面的构图中融入了立体造型的元素,丰富的笔墨、浓烈夸张的色彩元素打破了常规的时空概念,画面饱墨浓彩,色彩斑斓,水、墨、色天然地溶为一体,气韵生动而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大气磅礴、水墨淋漓的震撼力。在题材上,由于田万荣亲身走访过数十个国家,对那里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民俗和文化有着深切的感受,他的作品大部分选材是来自于国外的风光,古巴美丽的哈瓦那、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瑞士的巴赛尔、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纽约和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索马里等优美的风光在他的画里一一得到呈现。
有专家评论说,“田万荣先生的画风粗犷热烈,潇洒奔放,显露出一种大家之气、阳刚之美,他的画总是饱墨浓彩,大砍大杀,势如破竹,风云满纸,能放能收,兼工带写,赋予了极强的时代感。”正是由于这种不走前人之路,但又兼备各家之所长的探索精神,多年来,田万荣的中国彩墨画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协前主席李瑞环同志对田万荣的探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说尊重国画规律,并不反对油画和国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品种,我们希望能有这种‘不东不西、亦东亦西,不是东西的好东西’,促使更多的人认识国画,喜欢国画,懂得国画,使国画进入更多的家庭,更多人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
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田万荣作品名誉蜚声海内外。他是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其作品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屡获国内国际各类大奖。1986年,田万荣赴加拿大举办书画篆刻作品展,1987年又赴马来西亚举办书画展,1986年参加全国经贸系统书画展并获一等奖,1991年获国际水墨画大奖二等奖,1990年作品《富贵图》、《墨竹红梅》分别赠日本原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收藏,1992年其书画作品参加“中日百名书法巨匠展”并获奖。1992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田万荣书画篆刻展”,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为展览会亲笔题名。当时时任全国青联主席张宝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著名画家袁运甫等为画展剪彩。老将军孙毅,著名书画家张仃、阿老,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等各界知名人士参观展览,并题词致贺。1993年出版了《田万荣书画篆刻作品集》,1994年赴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2000年作品《戏鱼图》和书法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并获特别奖,2002年、2003年、2004年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分别获得最佳创作奖、一等奖和金奖,2005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际美术双年展,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情”书画艺术大展。2010 作品人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作品精品展。2011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田万荣书画篆刻作品集》。2011 年,田万荣应邀赴俄罗斯列宾艺术学院举办书画作品展并进行艺术学术交流,当年又应邀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艺术博览会和赴杜塞尔多夫举办书画作品展。同时,田万荣还有不少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驻外使领馆、博物馆、纪念馆、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大学等机构收藏。
三十多年的厚积薄发,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如今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田万荣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彩墨画的创作之中。过去田万荣曾创造了中国彩墨画的辉煌,未来田万荣将会创造出中国彩墨画的新辉煌。
自1992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首届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以来,田万荣先生已多次在国内外办展、并多次出版个人《书画篆刻作品集》,部分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原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收藏。此前,记者专门采访了刚刚迈进甲子之年的田万荣先生。
人生和艺术发展的三个重要平台
1953年,田万荣出生于河北省怀安县满州坡。自小学二年级起,田万荣就喜欢写写画画。上小学时,田万荣遇到了未来书画人生的启蒙老师——一位写得一手好字、教语文的冯老师。冯老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隶书作品成了田万荣人生的第一张“字帖”。从此他苦练书法,十三、四岁的时候,田万荣已是村里公认的“小书法家”。渐渐地,书法绘画成了田万荣一种难以割舍的兴趣,后来只要有空,他就会就写上几笔,画上几张。田万荣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水平也在这种有意无意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
1975年,田万荣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此他的艺术生涯迈上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平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田万荣先后师从吴冠中、张仃、俞致贞、阿老、袁运甫等老一辈书画大师。大师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让田万荣倍受感动。虽然时间已过去了近四十年,但至今田万荣仍能清晰地记起吴冠中老师创作时物我两忘的痴迷状态:在山东海边写生时,吴先生左手拿馒头、右手拿画笔,馒头和着颜料下咽全然不觉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在美院的三年,田万荣刻苦勤奋,悉心钻研。节假日,他白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郊外写生,晚上便在灯下钻研书画、篆刻,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在北京举办的各种美展都是他必去的地方。美院三年,田万荣最大的收获是从众多中国当代书画大师那里学到了书画艺术的真谛,并与他们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2004年《田万荣书画篆刻集》出版时,吴冠中先生亲自为其题写书名,张仃专门为其题字,袁运甫亲自为其作序。
1978年秋,田万荣从美院毕业,分
配到了国家外事部门工作。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日后事业拓展的新平台。在从事工作的35年里,田万荣到过80几个国家,多次参观过巴黎的卢浮宫、凡尔塞宫、巴黎圣母院等诸多西方国家的名画名作,亲自领略和体验了众多异国他乡的风貌和风土人情,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开阔,对于他艺术创作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长期与国外交流的工作,使田万荣对西方艺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直接促成了他将中国画的巧妙构思和深邃意境与西方油画的浓烈色彩在他的笔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彩墨画。同时,长期与国外交流的工作,也使得田万荣的书画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得到海外收藏和传播。他的巨幅作品《富贵图》和《墨竹红梅》也正是通过外事活动分别赠给了来华访问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目前,田万荣的数十件书画作品已为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单位派他前往莫斯科协助苏联来华科技展的美术设计工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居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完成了丈余巨幅钉头楷书“中国历代书法论稿”。这件近万字的力作,字字挺秀工整,点划顿挫刚劲舒展,如行云流水。一个月完成的作品貌似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受到名家大师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由于突出的艺术成就,1990-2000年间田万荣先后担任第七、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在全国青联这个集中了全国最优秀青年代表的群体里,人才济济,当年与田万荣同时担任全国青联委员的人才中就有范增、韩美林、宋世雄、冯巩、彭丽媛等许许多多社会知名人士。在青联这个社会的平台上,田万荣结实了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对于他日后形成大气的艺术风格起了重要作用。田万荣告诉记者,“虽然只是社会工作,但担任全国青联委员的十年却是自己人生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后来自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勇于创新精神的确立都与担任青联委员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敢于创新成就中国彩墨画的辉煌
扎实的中国绘画功底和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使田万荣越来越不满足于墨守成规。在罗浮宫,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大卫”、“维娜斯”的雕像让他砰然心动,油画浓烈的色彩和情调让他深受感染。油画的色彩能否融入中国画之中,从而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田万荣想,作为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我们应把西方好的东西吸收过来,洋为中用,更好地肩负起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责任,使我们中国人去热爱我们民族的文化,自己的艺术,把中国画挂在自家的墙上。如果中国画失去了观众,就等于失去了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说明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失去了责任,这样观众无疑是会冷落艺术家的。
其实,早在美院学习期间,田万荣的勤于思考就给当时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运甫老师近30年后在为《田万荣书画篆刻集》作序时回忆道:“我想起给他们上色彩写生课时,他就最爱问为什么?他学习用功又善于动脑独立思考,从来不是惟命是从的被动学习。”“宽学积厚,博学致深是他治学的潜在轨迹,他不急功近利,亦不赶潮趋时,多少年来他默默地刻苦磨练,我行我素,这个主心骨是十分重要的”。
在田万荣看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人们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交通立体交叉,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样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居室大了,饮食变了,就连可口可乐、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都被年轻的一代所青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而中国画艺术怎么样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当代画家有责任去追随时代的脚步,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满足当代人对艺术的丰富多彩需求,而不能墨守成规,死守“中国画墨分五色”,抱住《介子园》画谱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版。他在内心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画的新路,开创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新世界,写好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绘画历史。
于是,田万荣将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积极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的优点,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面貌的新中国画——彩墨画。我们知道,在田万荣之前彩墨画已被不少艺术家提及过,也有一些艺术家在这方面作过许多探讨和追求。但严格意义上说,田万荣之前的彩墨画,更多的是把墨和色的形式上组合,并没有达到墨与色自然天成的融合,同时在作品构图上也多是延续了传统的构图习惯,仅是在白纸上画上景物,而没有把纸的空白纳入画面形成所需的美感,忽视了知白守墨的妙用之处。而田万荣不同,他在研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构图与色彩的处理关系,充分发挥中国画宣纸、笔墨、水和色的特殊性能,使其墨中带色,色中含水,浑然一体,追求和表现出自己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宣纸的特点,在宣纸上掌握好运笔的角度、大小、速度、重叠、正拖、反冲、泼、点、染等运笔方法。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好画面的构图,把整张宣纸视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并且把画面空白作为最巧妙最精彩的处理手段。在用笔上,田万荣主张小画用大笔,大画用小笔,狼毫和羊毫兼用。羊毫大笔含水量大,一笔当中含有丰富的水、墨、色,只有较大的笔才是表现最佳效果的工具。同时,他强调画面不能堆积拼凑而成,要突出主题。该多的时候一笔也不能少,该少的时候一笔也不能多,主、次要分明,运笔要有灵动感和生命力,作品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要传达出画家的激情和韵律美。
因此,相对于传统水墨而言,田万荣的彩墨画更多地采用了色彩语言来构架作品内容,因而使得画面在渲染氛围和拓展视觉空间方面较之传统水墨画更胜一筹。在田万荣的笔下,清新淡雅、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
构图法则,平面的构图中融入了立体造型的元素,丰富的笔墨、浓烈夸张的色彩元素打破了常规的时空概念,画面饱墨浓彩,色彩斑斓,水、墨、色天然地溶为一体,气韵生动而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大气磅礴、水墨淋漓的震撼力。在题材上,由于田万荣亲身走访过数十个国家,对那里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民俗和文化有着深切的感受,他的作品大部分选材是来自于国外的风光,古巴美丽的哈瓦那、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瑞士的巴赛尔、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纽约和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索马里等优美的风光在他的画里一一得到呈现。
有专家评论说,“田万荣先生的画风粗犷热烈,潇洒奔放,显露出一种大家之气、阳刚之美,他的画总是饱墨浓彩,大砍大杀,势如破竹,风云满纸,能放能收,兼工带写,赋予了极强的时代感。”正是由于这种不走前人之路,但又兼备各家之所长的探索精神,多年来,田万荣的中国彩墨画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协前主席李瑞环同志对田万荣的探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说尊重国画规律,并不反对油画和国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品种,我们希望能有这种‘不东不西、亦东亦西,不是东西的好东西’,促使更多的人认识国画,喜欢国画,懂得国画,使国画进入更多的家庭,更多人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
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田万荣作品名誉蜚声海内外。他是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其作品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屡获国内国际各类大奖。1986年,田万荣赴加拿大举办书画篆刻作品展,1987年又赴马来西亚举办书画展,1986年参加全国经贸系统书画展并获一等奖,1991年获国际水墨画大奖二等奖,1990年作品《富贵图》、《墨竹红梅》分别赠日本原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登先生收藏,1992年其书画作品参加“中日百名书法巨匠展”并获奖。1992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田万荣书画篆刻展”,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为展览会亲笔题名。当时时任全国青联主席张宝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著名画家袁运甫等为画展剪彩。老将军孙毅,著名书画家张仃、阿老,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等各界知名人士参观展览,并题词致贺。1993年出版了《田万荣书画篆刻作品集》,1994年赴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2000年作品《戏鱼图》和书法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并获特别奖,2002年、2003年、2004年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分别获得最佳创作奖、一等奖和金奖,2005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际美术双年展,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情”书画艺术大展。2010 作品人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作品精品展。2011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田万荣书画篆刻作品集》。2011 年,田万荣应邀赴俄罗斯列宾艺术学院举办书画作品展并进行艺术学术交流,当年又应邀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艺术博览会和赴杜塞尔多夫举办书画作品展。同时,田万荣还有不少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驻外使领馆、博物馆、纪念馆、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大学等机构收藏。
三十多年的厚积薄发,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如今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田万荣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彩墨画的创作之中。过去田万荣曾创造了中国彩墨画的辉煌,未来田万荣将会创造出中国彩墨画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