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搞好班级管理成为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之一。实践证明,运用个性理论对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依据个性理论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性理论和中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理论是对人的个性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个性与外在行为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所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本质和心理构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实践活动的历练,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通俗讲,个性就是独特性。个性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个体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品德、自我意识和世界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把人的个性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的人好与人做伴,善于交际,喜欢可以和别人直接接触和交流的工作;内向的人害羞内敛,喜欢独自工作,在情绪上受到压力和面临内心冲突时,总是反躬自省,自己责备自己。当然,典型的外向和内向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介乎两者之间。因此,荣格又根据人的性格特点的不同,进一步把人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和想象型四类。
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有我们所讲的一般性(如分为外向和内向等),也有其特殊表现。人的个性从社会价值评判的角度讲,有些独特性内容无所谓好坏,如性别、年龄等;而有些独特性内容,如价值观、品行、兴趣、爱好等则可以作价值上的评断,即有良好个性品质和不良个性品质之分。良好个性品质指那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点。中学生的良好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1. 敏而好学。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除了有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求外,对各种管理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兴趣有时甚至超过了成人。其表现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成为班干部,乐于参与管理工作和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等。2. 热情诚实。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开朗、乐观、乐于助人,与同学和老师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待人真诚,诚实守信,惯于直抒胸臆,不刻意隐瞒自我,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3. 正义感强。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有较强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坚持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嫉恶如仇,对班内的不良现象敢于作斗争。4. 兴趣广泛。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乐于参加并组织积极健康的团队活动等。不良个性品质指那些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消极意义的个性特点。中学生的不良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1. 散漫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通常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目无法纪,随性而为,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2. 攻击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恃强凌弱,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很大的破坏。3. 利欲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经常表现为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进入学生不宜的场所等。
二、个性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特殊个性差异(相对于一般个性差异)的存在,为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班级管理创造了新的条件。班主任可以运用个性理论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也可起到矫正学生的不良个性品质,发展和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作用。
1. 依据学生个性特质和个性发展方向选拔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选举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选择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同学,如学习努力,成绩优良,热心于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同学中具有较高威信并敢于坚持原则的学生;同时也适当选择一些在个性的某一方面有缺点,但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成为班干部,促使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矫正不良习性。中学生的个性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向是否积极向上,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对前途可期的学生大胆提拔任用。某班一位姓盛的男同学不但聪明,学习成绩也好,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威信,但就是比较散漫。班主任经过慎重考虑,提议他为候选人。自被选为班干部后,该生严格要求自己,很快改掉了不良习惯,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 妥善安排各位班干部的职务,扬长避短,各司其职
班主任应充分了解每个班干部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不同职务对个性心理的要求进行妥当的安排,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效率。担任班长职务的学生要具有理智、外倾、独立的性格特征;能控制不良情绪,善于思考问题和与人相处;精力充沛,对班集体抱积极负责的态度;决策果断,具备一定的管理、领导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文体委员,要求热情、开朗、活泼;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兴趣广泛,在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
3. 精心编排学习、工作和活动小组,依据个性差异互补的原则,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在每一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有较外向与较内向的学生,有交际能力强的与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兴趣广泛和兴趣单一的学生,也有踏实守纪的与比较自由散漫的学生。通过这样的组合编排,可以在群体中进行个性互补,力争用良好的个性品质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矫正了个别学生的的不良个性。某班在参加导游资格考试中,个性互补学习小组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面试准备中,细心的同学帮助粗心的同学掌握细节内容,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教会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如何回答主考官的提问。结果,全班45名学生中有20名通过了考试,创下了学校历史上的最好记录。
4. 针对学生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讲究艺术性,班主任要在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对思考型的学生,要善于讲清道理,提高其认识;对感情型的学生,在进行思想教育前,应多进行交流,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使其乐于接受等。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外向的学生可采用批评的方式,而对内向的学生则尽量避免采用批评的方式,可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如果必须采取批评教育时,也要考虑到个性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外倾性明显的学生,可以进行比较严厉的和公开式的批评,促使其尽快改正错误;而内倾性明显或敏感型的学生害怕暴露思想,承受刺激的能力较弱,甚至会因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思想进步,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对学习、工作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因此,对他们应采取非公开式的、较缓和的批评,并多从正面加以鼓励。内倾性明显的学生不愿多与人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因此,班主任及班干部应多与其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班主任和班委忽视了这点,就容易使这部分学生脱离集体,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也造成教育者的损失。某班一位单亲家庭的男学生,与母亲一起生活,性格非常内向,不但不与同学、老师交往,和自己的母亲也很少交流。班主任通过家访并与他谈心,了解到该学生心里有疙瘩,为什么父母要离婚?为什么父亲不要我们了?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开导,该学生逐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有了正确的认识,加上班里同学的主动接近和帮助,该学生的“内倾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运用个性理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班主任须充分、准确地了解班内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因材施教
运用个性理论加强班级管理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看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识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运用个性理论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个性理论的运用是针对班集体的每一分子,班主任要了解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另外,值得强调的是,许多学生的个性不是短期内能显现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通过某些特殊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因此,班主任须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不能操之过急。
2. 我们的教育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多变的特点,为塑造其良好个性品质创设理想的外部条件
中学生的个性具有以下特点:(1)可变性。中学生的个性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或多或少地变化着。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家庭、共青团组织的教育而变化,也随着班集体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2)诱发性。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他们思想和认识逐渐发展定型的时期,是他们的品格素养积淀养成的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十字路口,这时班主任诱导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个性发展的方向。(3)可塑性。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想还未定型,观念有着很大的可塑性。而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中属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对其他心理活动起着调节与制约作用,可以激发个性倾向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通过塑造世界观可以塑造中学生的个性。
3. 班主任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以身作则
在学校中,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以班主任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班主任的言行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全面和谐地发展,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思想品德、言语习惯、生活方式乃至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楷模。
4. 家庭教育须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配合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班主任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家长给予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即做到学校、班级和家庭“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妙用个性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还很多,如发现和培养特长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积极转化后进生,为不同学生撰写别具特色的“操行评语”等,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的特色。
一、个性理论和中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理论是对人的个性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个性与外在行为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所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本质和心理构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实践活动的历练,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通俗讲,个性就是独特性。个性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个体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品德、自我意识和世界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把人的个性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的人好与人做伴,善于交际,喜欢可以和别人直接接触和交流的工作;内向的人害羞内敛,喜欢独自工作,在情绪上受到压力和面临内心冲突时,总是反躬自省,自己责备自己。当然,典型的外向和内向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介乎两者之间。因此,荣格又根据人的性格特点的不同,进一步把人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和想象型四类。
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有我们所讲的一般性(如分为外向和内向等),也有其特殊表现。人的个性从社会价值评判的角度讲,有些独特性内容无所谓好坏,如性别、年龄等;而有些独特性内容,如价值观、品行、兴趣、爱好等则可以作价值上的评断,即有良好个性品质和不良个性品质之分。良好个性品质指那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点。中学生的良好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1. 敏而好学。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除了有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求外,对各种管理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兴趣有时甚至超过了成人。其表现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成为班干部,乐于参与管理工作和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等。2. 热情诚实。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开朗、乐观、乐于助人,与同学和老师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待人真诚,诚实守信,惯于直抒胸臆,不刻意隐瞒自我,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3. 正义感强。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有较强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坚持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嫉恶如仇,对班内的不良现象敢于作斗争。4. 兴趣广泛。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乐于参加并组织积极健康的团队活动等。不良个性品质指那些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消极意义的个性特点。中学生的不良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1. 散漫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通常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目无法纪,随性而为,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2. 攻击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恃强凌弱,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很大的破坏。3. 利欲性。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经常表现为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进入学生不宜的场所等。
二、个性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特殊个性差异(相对于一般个性差异)的存在,为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班级管理创造了新的条件。班主任可以运用个性理论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也可起到矫正学生的不良个性品质,发展和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作用。
1. 依据学生个性特质和个性发展方向选拔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选举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选择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同学,如学习努力,成绩优良,热心于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同学中具有较高威信并敢于坚持原则的学生;同时也适当选择一些在个性的某一方面有缺点,但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成为班干部,促使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矫正不良习性。中学生的个性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向是否积极向上,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对前途可期的学生大胆提拔任用。某班一位姓盛的男同学不但聪明,学习成绩也好,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威信,但就是比较散漫。班主任经过慎重考虑,提议他为候选人。自被选为班干部后,该生严格要求自己,很快改掉了不良习惯,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 妥善安排各位班干部的职务,扬长避短,各司其职
班主任应充分了解每个班干部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不同职务对个性心理的要求进行妥当的安排,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效率。担任班长职务的学生要具有理智、外倾、独立的性格特征;能控制不良情绪,善于思考问题和与人相处;精力充沛,对班集体抱积极负责的态度;决策果断,具备一定的管理、领导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文体委员,要求热情、开朗、活泼;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兴趣广泛,在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
3. 精心编排学习、工作和活动小组,依据个性差异互补的原则,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在每一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有较外向与较内向的学生,有交际能力强的与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兴趣广泛和兴趣单一的学生,也有踏实守纪的与比较自由散漫的学生。通过这样的组合编排,可以在群体中进行个性互补,力争用良好的个性品质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矫正了个别学生的的不良个性。某班在参加导游资格考试中,个性互补学习小组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面试准备中,细心的同学帮助粗心的同学掌握细节内容,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教会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如何回答主考官的提问。结果,全班45名学生中有20名通过了考试,创下了学校历史上的最好记录。
4. 针对学生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讲究艺术性,班主任要在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对思考型的学生,要善于讲清道理,提高其认识;对感情型的学生,在进行思想教育前,应多进行交流,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使其乐于接受等。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外向的学生可采用批评的方式,而对内向的学生则尽量避免采用批评的方式,可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如果必须采取批评教育时,也要考虑到个性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外倾性明显的学生,可以进行比较严厉的和公开式的批评,促使其尽快改正错误;而内倾性明显或敏感型的学生害怕暴露思想,承受刺激的能力较弱,甚至会因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思想进步,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对学习、工作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因此,对他们应采取非公开式的、较缓和的批评,并多从正面加以鼓励。内倾性明显的学生不愿多与人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因此,班主任及班干部应多与其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班主任和班委忽视了这点,就容易使这部分学生脱离集体,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也造成教育者的损失。某班一位单亲家庭的男学生,与母亲一起生活,性格非常内向,不但不与同学、老师交往,和自己的母亲也很少交流。班主任通过家访并与他谈心,了解到该学生心里有疙瘩,为什么父母要离婚?为什么父亲不要我们了?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开导,该学生逐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有了正确的认识,加上班里同学的主动接近和帮助,该学生的“内倾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运用个性理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班主任须充分、准确地了解班内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因材施教
运用个性理论加强班级管理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看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识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运用个性理论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个性理论的运用是针对班集体的每一分子,班主任要了解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另外,值得强调的是,许多学生的个性不是短期内能显现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通过某些特殊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因此,班主任须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不能操之过急。
2. 我们的教育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多变的特点,为塑造其良好个性品质创设理想的外部条件
中学生的个性具有以下特点:(1)可变性。中学生的个性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或多或少地变化着。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家庭、共青团组织的教育而变化,也随着班集体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2)诱发性。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他们思想和认识逐渐发展定型的时期,是他们的品格素养积淀养成的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十字路口,这时班主任诱导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个性发展的方向。(3)可塑性。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想还未定型,观念有着很大的可塑性。而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中属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对其他心理活动起着调节与制约作用,可以激发个性倾向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通过塑造世界观可以塑造中学生的个性。
3. 班主任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以身作则
在学校中,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以班主任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班主任的言行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全面和谐地发展,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思想品德、言语习惯、生活方式乃至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楷模。
4. 家庭教育须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配合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班主任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家长给予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即做到学校、班级和家庭“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妙用个性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还很多,如发现和培养特长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积极转化后进生,为不同学生撰写别具特色的“操行评语”等,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