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让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方式为一线教师服务成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教师最需要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夯实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想做到这一步就得“还权”于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要想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一机构职能就必须恪守三大原则,即规范、坚持、创新,才能激活并彰显教研组这一职能机构的巨大潜能与无限魅力。
一、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教研组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订教研组计划,扎实开展常规、特色并进的教研与培训工作。规范的常规工作必然促进校本教研与培训活动的规范。学校“还权”于教研组,并不是任其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而是指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结合学校未来若干年发展规划以及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商讨、制定出切实可行,彰显本教研组学科特色、年段特色、年级特色的教研计划。规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工作有计划。有计划、规范的管理必然促进校本教研与培训活动的规范。首先,学校开学初出台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从“备课、上课、听课、教学反思、作业批改、试卷分析、大组备课、经验文章撰写”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尽量合理、科学地做“减法”,让教师从过去繁杂甚至是一些无效的工作中脱身。同时,创造性地做“加法”,把一切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研常规工作的,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然后,学校分别召开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教研组长会,让每一个组长明白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愿景,了解本学期学校将开展的一些全校性的大型教研活动。再让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商讨并制定适宜本组且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计划,并在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的严格把关与审阅后付诸实施。
2.工作求落实。在各个教研组第一次开展大组备课活动时,分管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成立督查指导小组,分成几组下到各教研组督查、指导工作开展。其好处有三:一是督查及时,让教师深感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二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解决教研组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困惑;三是让教师明白,学校“还权”于教研组,并不是为了图轻松,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全面推进。
3.工作聚智慧。所谓聚智慧,就是发挥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智慧。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不是组长一厢情愿制订出来的,它是全组教师积极思考、主动商议后的智慧结晶。教研计划全学期至少安排17次教研活动,应次次有主题,回回有中心主持,根据年级与学科特点安排活动内容。可以由组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在教学中的好方法和策略,可以由年轻教师上课题实验汇报课,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误区等研究对策,或进行专题研讨等。最后把活动安排以表的形式列出。实施这些活动时,绝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能考虑周全的,需要组内人人参加。自然,教研组活动就不会成为昔日的“纸上教研”,也不再是教研组长个人的“独角戏”。
二、坚持
如果把各教研组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单独抽出来,无外乎就是试卷分析、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题研讨、青年教师上课等活动,要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认为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是不简单。学校管理者就要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力争做到这样的不简单。把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在学校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组织与安排下,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扎实开展并坚持下去,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一,坚持能使教师教研能力不断提升。不是教师队伍中没有人才,而是缺少给人锻炼的平台。正是因为坚持,这诸多的教研平台让教师得到了一回回的锻炼与一次次的提升。其二,坚持使教研组团队不断强大。个人的力量哪怕再强大,也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如组内某个教师参赛,教研组长就可以带领全组教师给参赛教师以实质性的帮助:赛前大家反复听课、评课,分析深入浅出,献计献策。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使教研组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合心力愈来愈强大。同样,教研组团队与团队之间,取长补短,虚心合作,相容共济,人际关系日益和谐。
三、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谋创新的。只有变化的才是富有活力的,才是永葆青春的。因为创新,教研组的活力被不断激活、不断彰显;因为创新,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的魅力进一步呈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创新,首先是策略的创新,其次是内容的创新。
1.策略的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实行重心下移,把“权”还到教研组长手中,也就是还到教研组。这样一来,只要教研组长领会了学校关于校本教研与培训的意图,然后与组内教师共同商议并制订出教研计划,就会更符合教师的需求和意愿,也更能凸显教研组自身的特色与魅力。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应不断地吸取教研组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师。如为了调动教师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效度,传统的灌输性、强迫性学习已严重滞后于课改的需要,要加以创新。从内容上讲,教师的学习应具有选择性;从形式上讲,教师的学习应突破单一的看书做笔记,以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形式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教师形成新的思考,并在自我思考中获得成长。
2.内容的创新。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符合教研组需求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才能让教师乐于接受,并从中受益。一是创新“同课异构”形式。以往学校将“同课异构”与随堂课二者分开独立进行:“同课异构”往往只是在少数几个教师的展示中进行,不能在众多教师中普及;随堂课虽然能在更多教师中进行,但上课教师、听课教师难以在比较中反思自我、反思课堂。因此,可以取其二者之长,避其二者之短,推出“‘同课异构’式的随堂课”。既让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教师中普及开展,又使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能在比较中反思,在比较中进步,在比较中成长。二是创新听课、评课方法。以往学校听课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某个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去听课、评课,提出希望。这样的听课、评课虽然有效,但效率不高。创新听课、评课方法可以把对象确定为三类:第一类为新上岗教师,第二类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第三类为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的教师。另外,为全面了解并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以周为期限,由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中层领导组成听课小组,连续安排3~4节课,对执教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促使他们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三是创新“思、评、讲”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学校教导处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活动,定期开设教学论坛,注重评课、反思的互动作用。如邀请专家来学校听课、评课,办主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上示范课。通过与专家、名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进行磨课设计,降低教研坡度,提升教研兴趣,促进教师发展。四是实现同年级观课与跨年级观课相结合的观摩教研。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教师进行同年级观课或跨年级观课活动。跨年级观课在实际操作中按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来安排,一般实现一二年级之间、三四年级之间、五六年级之间的相互跨年级听课。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一机构职能,利用每周一的大组备课时间,进行反馈、评议,使得上课者与听课者都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提高。
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重心下移至教研组,“还权”于教研组,同时,教研组建设恪守“规范、坚持、创新”三大原则,定能彰显教研组这一职能机构的无限活力与魅力,也必定能实现“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这一宏伟目标。(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教研组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订教研组计划,扎实开展常规、特色并进的教研与培训工作。规范的常规工作必然促进校本教研与培训活动的规范。学校“还权”于教研组,并不是任其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而是指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结合学校未来若干年发展规划以及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商讨、制定出切实可行,彰显本教研组学科特色、年段特色、年级特色的教研计划。规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工作有计划。有计划、规范的管理必然促进校本教研与培训活动的规范。首先,学校开学初出台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从“备课、上课、听课、教学反思、作业批改、试卷分析、大组备课、经验文章撰写”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尽量合理、科学地做“减法”,让教师从过去繁杂甚至是一些无效的工作中脱身。同时,创造性地做“加法”,把一切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研常规工作的,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然后,学校分别召开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教研组长会,让每一个组长明白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愿景,了解本学期学校将开展的一些全校性的大型教研活动。再让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商讨并制定适宜本组且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计划,并在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的严格把关与审阅后付诸实施。
2.工作求落实。在各个教研组第一次开展大组备课活动时,分管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成立督查指导小组,分成几组下到各教研组督查、指导工作开展。其好处有三:一是督查及时,让教师深感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二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解决教研组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困惑;三是让教师明白,学校“还权”于教研组,并不是为了图轻松,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全面推进。
3.工作聚智慧。所谓聚智慧,就是发挥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智慧。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不是组长一厢情愿制订出来的,它是全组教师积极思考、主动商议后的智慧结晶。教研计划全学期至少安排17次教研活动,应次次有主题,回回有中心主持,根据年级与学科特点安排活动内容。可以由组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在教学中的好方法和策略,可以由年轻教师上课题实验汇报课,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误区等研究对策,或进行专题研讨等。最后把活动安排以表的形式列出。实施这些活动时,绝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能考虑周全的,需要组内人人参加。自然,教研组活动就不会成为昔日的“纸上教研”,也不再是教研组长个人的“独角戏”。
二、坚持
如果把各教研组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单独抽出来,无外乎就是试卷分析、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题研讨、青年教师上课等活动,要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认为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是不简单。学校管理者就要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力争做到这样的不简单。把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在学校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组织与安排下,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扎实开展并坚持下去,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一,坚持能使教师教研能力不断提升。不是教师队伍中没有人才,而是缺少给人锻炼的平台。正是因为坚持,这诸多的教研平台让教师得到了一回回的锻炼与一次次的提升。其二,坚持使教研组团队不断强大。个人的力量哪怕再强大,也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如组内某个教师参赛,教研组长就可以带领全组教师给参赛教师以实质性的帮助:赛前大家反复听课、评课,分析深入浅出,献计献策。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使教研组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合心力愈来愈强大。同样,教研组团队与团队之间,取长补短,虚心合作,相容共济,人际关系日益和谐。
三、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谋创新的。只有变化的才是富有活力的,才是永葆青春的。因为创新,教研组的活力被不断激活、不断彰显;因为创新,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的魅力进一步呈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创新,首先是策略的创新,其次是内容的创新。
1.策略的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实行重心下移,把“权”还到教研组长手中,也就是还到教研组。这样一来,只要教研组长领会了学校关于校本教研与培训的意图,然后与组内教师共同商议并制订出教研计划,就会更符合教师的需求和意愿,也更能凸显教研组自身的特色与魅力。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应不断地吸取教研组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师。如为了调动教师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效度,传统的灌输性、强迫性学习已严重滞后于课改的需要,要加以创新。从内容上讲,教师的学习应具有选择性;从形式上讲,教师的学习应突破单一的看书做笔记,以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形式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教师形成新的思考,并在自我思考中获得成长。
2.内容的创新。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符合教研组需求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才能让教师乐于接受,并从中受益。一是创新“同课异构”形式。以往学校将“同课异构”与随堂课二者分开独立进行:“同课异构”往往只是在少数几个教师的展示中进行,不能在众多教师中普及;随堂课虽然能在更多教师中进行,但上课教师、听课教师难以在比较中反思自我、反思课堂。因此,可以取其二者之长,避其二者之短,推出“‘同课异构’式的随堂课”。既让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教师中普及开展,又使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能在比较中反思,在比较中进步,在比较中成长。二是创新听课、评课方法。以往学校听课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某个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去听课、评课,提出希望。这样的听课、评课虽然有效,但效率不高。创新听课、评课方法可以把对象确定为三类:第一类为新上岗教师,第二类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第三类为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的教师。另外,为全面了解并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以周为期限,由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中层领导组成听课小组,连续安排3~4节课,对执教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促使他们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三是创新“思、评、讲”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学校教导处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活动,定期开设教学论坛,注重评课、反思的互动作用。如邀请专家来学校听课、评课,办主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上示范课。通过与专家、名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进行磨课设计,降低教研坡度,提升教研兴趣,促进教师发展。四是实现同年级观课与跨年级观课相结合的观摩教研。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教师进行同年级观课或跨年级观课活动。跨年级观课在实际操作中按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来安排,一般实现一二年级之间、三四年级之间、五六年级之间的相互跨年级听课。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一机构职能,利用每周一的大组备课时间,进行反馈、评议,使得上课者与听课者都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提高。
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重心下移至教研组,“还权”于教研组,同时,教研组建设恪守“规范、坚持、创新”三大原则,定能彰显教研组这一职能机构的无限活力与魅力,也必定能实现“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这一宏伟目标。(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