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在今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然而,课改10多年来,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学习形式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很好落实呢?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否有了一定提高呢?走进课堂,我们却发现,效果并不尽然。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一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船长为什么不和游客们一起逃生呢?
话题一出,同学们便前后4人一组开始了讨论和交流,场面热烈。约2~3分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起来发言。几位学生的发言只言片语,多是毫无依据、脱离文本的乱猜。当轮到第四小组时,只见小组内的4个同学推推搡搡,最后起来的却是一位平时很少言语的男孩子,只见他扭扭捏捏地站起来,满脸通红,鼓了很大勇气也没说出一句话,不停拽着衣角的动作却惹来同学们的大笑。
案例二:
一位教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教学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请同学们默读第3~7节自然段,独立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画出描写人物言行或心理的语句。你最佩服其中的哪一位?理由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将意见相同的同学编成一组。让每一小组的同学尽可能靠近坐。
3.布置合作学习任务:(1)每个小组围绕本组的观点,深入交流课文中圈画的词句,查漏补缺,并推选好记录者和发言者;(2)设计与其他小组同学辩论的问题,并安排好参与辩论的同学。
4.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参与指导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追问:这样的办法好在什么地方?这么好的办法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呢?提醒小组同学如何与别的小组进行争论。
5.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提醒组与组之间围绕课文关键的词语品析、质疑、辩论。
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的要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不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座位的调整、小组的分工等,都应常态地安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渗透合作能力的培养。
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出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然而不同的教学行为反映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程度和执行力度,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行为所造成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案例一中,教师仅仅将合作学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虚设而已。因为没有具体的指导,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闹剧”,使得合作学习浮于形式,造成了耗时多、调控难等弊端,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在案例二中,教师则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列出了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参与指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项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也注意培养了他们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助。两个案例进行比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有效的合作学习,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又必须具备如下这样关键的三个因素。
一、精心的问题设计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好的问题、任务是推进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动力之源。所以,问题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上述案例二中教师的问题更具备这样的特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了三次问题。第一次是在读书思考阶段,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你最佩服其中的哪一位?理由是什么?”第二次是在学生分组后,针对每一个小组所布置的任务,提出怎样组织辩论作进一步交流,并做好发言的分工准备。第三次则是在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深入指导中的追问与点拨。这样的问题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层层深入。学生的收获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还有方法方面的、思维过程方面的以及与人交往方面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才真正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合作学习必然流于形式。案例一中,教师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两三分钟思考和讨论就结束了,可以设想,一个小组最起码有4人,在2分多钟的时间内,如何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才有个人的独立思考,这些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保证。遗憾的是课改以来的许多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往往吝啬得只留给学生一两分钟。
案例二中,教师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思考后,然后进行分组,在组内交流时,教师又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后面班级内更多同学合作学习交流的精彩与高效。
三、教师的参与引导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案例一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合作,并没有教给学生方法,也没有必要的有效的参与环节,小组的合作学习自然就会在叽叽喳喳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可是做得不理想。而在案例二中,这位教师能够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去,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这样就可以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对学生发言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就可适时给予鼓励,对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就能及时地进行追问、点拨、引领。
因此,我们必须在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上下功夫,突出抓好问题设计、独立思考和参与引导三要素的整合,才能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一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船长为什么不和游客们一起逃生呢?
话题一出,同学们便前后4人一组开始了讨论和交流,场面热烈。约2~3分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起来发言。几位学生的发言只言片语,多是毫无依据、脱离文本的乱猜。当轮到第四小组时,只见小组内的4个同学推推搡搡,最后起来的却是一位平时很少言语的男孩子,只见他扭扭捏捏地站起来,满脸通红,鼓了很大勇气也没说出一句话,不停拽着衣角的动作却惹来同学们的大笑。
案例二:
一位教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教学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请同学们默读第3~7节自然段,独立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画出描写人物言行或心理的语句。你最佩服其中的哪一位?理由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将意见相同的同学编成一组。让每一小组的同学尽可能靠近坐。
3.布置合作学习任务:(1)每个小组围绕本组的观点,深入交流课文中圈画的词句,查漏补缺,并推选好记录者和发言者;(2)设计与其他小组同学辩论的问题,并安排好参与辩论的同学。
4.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参与指导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追问:这样的办法好在什么地方?这么好的办法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呢?提醒小组同学如何与别的小组进行争论。
5.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提醒组与组之间围绕课文关键的词语品析、质疑、辩论。
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的要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不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座位的调整、小组的分工等,都应常态地安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渗透合作能力的培养。
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出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然而不同的教学行为反映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程度和执行力度,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行为所造成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案例一中,教师仅仅将合作学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虚设而已。因为没有具体的指导,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闹剧”,使得合作学习浮于形式,造成了耗时多、调控难等弊端,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在案例二中,教师则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列出了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参与指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项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也注意培养了他们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助。两个案例进行比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有效的合作学习,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又必须具备如下这样关键的三个因素。
一、精心的问题设计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好的问题、任务是推进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动力之源。所以,问题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上述案例二中教师的问题更具备这样的特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了三次问题。第一次是在读书思考阶段,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你最佩服其中的哪一位?理由是什么?”第二次是在学生分组后,针对每一个小组所布置的任务,提出怎样组织辩论作进一步交流,并做好发言的分工准备。第三次则是在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深入指导中的追问与点拨。这样的问题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层层深入。学生的收获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还有方法方面的、思维过程方面的以及与人交往方面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才真正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合作学习必然流于形式。案例一中,教师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两三分钟思考和讨论就结束了,可以设想,一个小组最起码有4人,在2分多钟的时间内,如何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才有个人的独立思考,这些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保证。遗憾的是课改以来的许多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往往吝啬得只留给学生一两分钟。
案例二中,教师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思考后,然后进行分组,在组内交流时,教师又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后面班级内更多同学合作学习交流的精彩与高效。
三、教师的参与引导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案例一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合作,并没有教给学生方法,也没有必要的有效的参与环节,小组的合作学习自然就会在叽叽喳喳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可是做得不理想。而在案例二中,这位教师能够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去,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这样就可以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对学生发言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就可适时给予鼓励,对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就能及时地进行追问、点拨、引领。
因此,我们必须在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上下功夫,突出抓好问题设计、独立思考和参与引导三要素的整合,才能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