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等过程中的投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中的投资运行特征。
关键词: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运行
一、产业结构的一般涵义
“产业”一词源于英文中的industry,原意为工业或产业,甚至可表示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部门。国内对“产业”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可以指经济的三大产业部门,即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可以指工业内部的不同部门或不同行业,如建筑业、化工业、石油业、各类制造业等;可以指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即所谓某种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也可以指产品类型,如企业内部的产品换代,等等。通常人们在谈到“产业结构”问题时,主要涉及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最早提出“三大产业”划分的是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写于17世纪的《政治算术》中,在分析不同产业部门的收入差别时,提出制造业比农业收入多,而商业比制造业收入多的看法。虽然当时没有明确分出三大产业,但配第已经认识到国民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20世纪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统计学家开始使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个名词,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把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经济部门统称为“第三产业”。克拉克(1940)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中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经济部门,被称为服务业。人们在进行具体的统计或其他研究工作时,有时对经济部门的归类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种是把广义的农业和采矿业归为第一产业;把加工第一产业的产品的生产活动,即建筑业和制造业,归为第二产业;其他经济部门归为第三产业。第二种是仅广义的农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为其他经济部门。世界银行对产业结构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
本文将主要考察三次产业之间、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产品类型的结构调整变化过程中的投资运行特征。
二、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及其投资运行
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等方面。
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各国在1960~1980年世界经济普遍增长的情况下,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都呈现出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都有所下降,低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5%,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9%,发达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1%。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提高了4%和8%,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则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都有所上升,低、中、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上升了1%、11%、14%。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程度最大,第三产业空前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其转移,从而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
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消费需求的升迁,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份额迅速上升。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医疗、教育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软化。
《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960~1990年,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60年的“一、三、二”转换位1980年的“二、一、三”,1990年演化为“二、三、一”。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在1980年至199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属于向“三、二、一”转变的过渡阶段。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三次产业GDP结构始终呈现为“三、二、一”的状态,但其内部结构有所变化,即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趋缓,而第三产业继续上升。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三次产业GDP结构也是“三、二、一”格局,但产业结构软化趋势非常显著。
现行的世界银行标准是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时的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14%、35%、51%。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产业结构与世界银行标准存在明显差距。此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行政手段,使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状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发展又凸显出来,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快,第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下降。2005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份额分别为12.8 %、48.4%和38.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低,第一、二产业的GDP比重很大,第三产业比重非常小。这段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条块分割、行政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投资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也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1978年前,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是投资主体,且是唯一投资主体。企业不是独立的投资主体,没有自主经济权力,它们只是政府的附属和资金的使用者,不需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在投资运行和管理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性控制,排斥市场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投资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低效率,使得投资活动极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5年,改革初期的投资调整和改革探索时期,简政放权、缩小计划、尝试市场化改革;1986—1991年,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时期,国家颁布产业政策,开始建立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1992—至今,投资建设和投资体制改革新阶段,深化投资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投资主体,而是转变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元化投资主体。2003年,国有经济已下降到39%,私有和外资经济达到了47% ,这种投资结构中的“国退民进”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成分的新格局。企业在投资资金的使用和决策上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和效益。政府对投融资过程的管理和调控发方式,从原先的直接行政计划管理向间接的市场化调控转变,逐步建立和培育要素市场,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
三、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投资运行
工业结构的变化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来看,一般按照轻工业→重工业→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转移。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也相应变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中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为主导。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如原料和燃料动力工业。在工业部门结构向高加工度化方向转变时,技术又成为工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我国的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不完全一致。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可将工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阶段: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结构调整;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工业结构调整。
建国初,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1949年,工业产业结构中,初级产业如纺织业和食品也发展畸形,占工业产值的60.5%。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资料工业占工业产值的26.4%。1953年至1956年,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石油等重化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结构。1957年至1978年,我国处于传统集中的计划体制,国家继续实施重工业化战略,重工业超前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6年的44.2%下降到1978年的27.8%。原材料、能源工业与加工工业矛盾凸现,机械工业的加工能力超过可供钢材的4倍,电力短缺造成20%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
1978年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轻重工业趋向协调发展,产出结构和资产结构都呈现轻型化状态。但在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转变时,出现了基础工业发展滞后的现象,以致基础工业的“瓶颈”反应进一步加剧。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其“瓶颈”制约得以缓解。2004年我国实现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2003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从整体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化工业增速明显,轻工业利润水平下降;能源、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国际贸易摩擦增多,新型贸易壁垒出现。
1978年以前,我国工业投资主要还是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1992年后,民营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尤其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民营经济在GDP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因是资本供应总量和资本供应结构。资本供应总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等因素影响,而资本供应结构则受到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因素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偏好不同,政府的目标函数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企业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我国工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的投资主体是不同的,而且所导致的竞争程度也是不同的。
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与其投资运行
产品是那些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而企业产品结构则是指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的各类产品之间的联系和比例状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适应市场、开拓市场、驾驭市场的根基。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它以自己的产品服务于社会,从而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企业一般都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也同样具有其生命周期,即从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并不同时发生。
从我国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市场选择,产品结构、品牌有所改进,但传统的“小、散、全、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突出矛盾是技术含量低、质量性能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重过高,生产能力闲置,但同时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内还不能生产的产品。我国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转变。但实际并非如此,过剩的是那些功能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功能先进、档次高的产品处于相对短缺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是市场需求。对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还是以政府的行政性调整为主。对于竞争性产业,企业自主投资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R&D等,使其产品能不断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
五、结语
本文从“产业”的多个涵义出发,讨论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它们各自投资运行特征。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导致投资运行也不同。
注释:
①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 [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陈英.后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运行特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吕政.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2007.1
[5]吕政.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1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麦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1年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等过程中的投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中的投资运行特征。
关键词: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运行
一、产业结构的一般涵义
“产业”一词源于英文中的industry,原意为工业或产业,甚至可表示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部门。国内对“产业”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可以指经济的三大产业部门,即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可以指工业内部的不同部门或不同行业,如建筑业、化工业、石油业、各类制造业等;可以指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即所谓某种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也可以指产品类型,如企业内部的产品换代,等等。通常人们在谈到“产业结构”问题时,主要涉及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最早提出“三大产业”划分的是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写于17世纪的《政治算术》中,在分析不同产业部门的收入差别时,提出制造业比农业收入多,而商业比制造业收入多的看法。虽然当时没有明确分出三大产业,但配第已经认识到国民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20世纪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统计学家开始使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个名词,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把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经济部门统称为“第三产业”。克拉克(1940)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中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经济部门,被称为服务业。人们在进行具体的统计或其他研究工作时,有时对经济部门的归类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种是把广义的农业和采矿业归为第一产业;把加工第一产业的产品的生产活动,即建筑业和制造业,归为第二产业;其他经济部门归为第三产业。第二种是仅广义的农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为其他经济部门。世界银行对产业结构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
本文将主要考察三次产业之间、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产品类型的结构调整变化过程中的投资运行特征。
二、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及其投资运行
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等方面。
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各国在1960~1980年世界经济普遍增长的情况下,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都呈现出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都有所下降,低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5%,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9%,发达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1%。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提高了4%和8%,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则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都有所上升,低、中、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上升了1%、11%、14%。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程度最大,第三产业空前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其转移,从而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
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消费需求的升迁,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份额迅速上升。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医疗、教育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软化。
《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960~1990年,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60年的“一、三、二”转换位1980年的“二、一、三”,1990年演化为“二、三、一”。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在1980年至199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属于向“三、二、一”转变的过渡阶段。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三次产业GDP结构始终呈现为“三、二、一”的状态,但其内部结构有所变化,即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趋缓,而第三产业继续上升。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三次产业GDP结构也是“三、二、一”格局,但产业结构软化趋势非常显著。
现行的世界银行标准是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时的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14%、35%、51%。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产业结构与世界银行标准存在明显差距。此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行政手段,使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状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发展又凸显出来,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快,第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下降。2005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份额分别为12.8 %、48.4%和38.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低,第一、二产业的GDP比重很大,第三产业比重非常小。这段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条块分割、行政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投资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也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1978年前,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是投资主体,且是唯一投资主体。企业不是独立的投资主体,没有自主经济权力,它们只是政府的附属和资金的使用者,不需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在投资运行和管理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性控制,排斥市场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投资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低效率,使得投资活动极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5年,改革初期的投资调整和改革探索时期,简政放权、缩小计划、尝试市场化改革;1986—1991年,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时期,国家颁布产业政策,开始建立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1992—至今,投资建设和投资体制改革新阶段,深化投资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投资主体,而是转变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元化投资主体。2003年,国有经济已下降到39%,私有和外资经济达到了47% ,这种投资结构中的“国退民进”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成分的新格局。企业在投资资金的使用和决策上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和效益。政府对投融资过程的管理和调控发方式,从原先的直接行政计划管理向间接的市场化调控转变,逐步建立和培育要素市场,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
三、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投资运行
工业结构的变化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来看,一般按照轻工业→重工业→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转移。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也相应变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中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为主导。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如原料和燃料动力工业。在工业部门结构向高加工度化方向转变时,技术又成为工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我国的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不完全一致。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可将工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阶段: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结构调整;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工业结构调整。
建国初,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1949年,工业产业结构中,初级产业如纺织业和食品也发展畸形,占工业产值的60.5%。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资料工业占工业产值的26.4%。1953年至1956年,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石油等重化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结构。1957年至1978年,我国处于传统集中的计划体制,国家继续实施重工业化战略,重工业超前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6年的44.2%下降到1978年的27.8%。原材料、能源工业与加工工业矛盾凸现,机械工业的加工能力超过可供钢材的4倍,电力短缺造成20%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
1978年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轻重工业趋向协调发展,产出结构和资产结构都呈现轻型化状态。但在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转变时,出现了基础工业发展滞后的现象,以致基础工业的“瓶颈”反应进一步加剧。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其“瓶颈”制约得以缓解。2004年我国实现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2003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从整体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化工业增速明显,轻工业利润水平下降;能源、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国际贸易摩擦增多,新型贸易壁垒出现。
1978年以前,我国工业投资主要还是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1992年后,民营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尤其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民营经济在GDP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因是资本供应总量和资本供应结构。资本供应总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等因素影响,而资本供应结构则受到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因素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偏好不同,政府的目标函数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企业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我国工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的投资主体是不同的,而且所导致的竞争程度也是不同的。
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与其投资运行
产品是那些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而企业产品结构则是指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的各类产品之间的联系和比例状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适应市场、开拓市场、驾驭市场的根基。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它以自己的产品服务于社会,从而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企业一般都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也同样具有其生命周期,即从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并不同时发生。
从我国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市场选择,产品结构、品牌有所改进,但传统的“小、散、全、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突出矛盾是技术含量低、质量性能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重过高,生产能力闲置,但同时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内还不能生产的产品。我国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转变。但实际并非如此,过剩的是那些功能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功能先进、档次高的产品处于相对短缺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是市场需求。对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还是以政府的行政性调整为主。对于竞争性产业,企业自主投资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R&D等,使其产品能不断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
五、结语
本文从“产业”的多个涵义出发,讨论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它们各自投资运行特征。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导致投资运行也不同。
注释:
①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 [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陈英.后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运行特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吕政.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2007.1
[5]吕政.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1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麦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1年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