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源问题是困扰中职学校的首要问题,亦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了解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是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秦皇岛市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成绩不佳迫使他们选择了中职,消极归因、缺乏自信、前途渺茫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学习;卑微的身份、低廉的工资使其惧怕进入就业市场。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源结构;生涯规划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高等教育扩张式发展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要维持已有规模,已步履维艰,于是乎,不得不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到现在基本没有门槛可言,采取注册招生。那么,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究竟如何?招生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自然而然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秦皇岛市是一座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型海滨旅游城市,毗邻京津,通关咽喉,具有发展中职教育的得天独厚条件,其生源问题理应不成问题。其生源的实然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
一、调查总体、样本及调查内容
秦皇岛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其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在校生1.79万人,专任教师1529人。
为了了解目前秦皇岛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现状,笔者选择了秦皇岛市具有代表性的9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包括3所中专,3所技工学校和3所职业高中)作为样本,采取问卷、访谈的方式对中职学生、教学一线教师及招生人员进行了调查。
问卷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原因、在校学习基本状况和自我评价等四个一级指标。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收回851份,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810份,有效率92%。先后访谈了教学一线教师名、招生就业指导人员名,获得大量文字材料。
二、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
将回收的810份有效问卷,按照问卷的一级指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1.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从业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户籍等,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农业户口学生达79%,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占61%,家庭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学生占61%,其中42%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11%学生的学费主要来源于他人或社会资助;中职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其中65%以上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95%以上学生的父母未接受接受高等教育;中职学生家长就业水平较低,其中71%的学生父亲和76%的学生母亲为农民、个体商户、下岗人员。
2.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原因
学生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分为考试分数低、减轻家庭负担、逃避高考、看好中职教育前景、家长决定等几个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2。
统计结果表明,有61%的学生是想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56%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但是这其中也有部分学生达到了普高自费线而因为家庭经济不允许而放弃了读普高。这也与前面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经济水平低的分析相呼应。50%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好;71%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不如先学一技之长。接受访谈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也证实了这一点:热门专业和就业强势专业往往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这些专业是不愁招不到学生。此外,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于选择有订单培养的专业,这是是因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有保障。39%的学生计划通过上中职以后升学提升学历;56%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而选择中等职业学校;63%的学生中考前更倾向于选择读普通高中,但由于考分未及普高录取线,不得不选择中职。可见,普通高中仍然是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在没有达到普高公费分数线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支持高额学费学生只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44%的学生是因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确切的说是所就读的学校的强势或者特色专业正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吻合,而选择了这所学校。在后来的访谈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这些特长也逐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此外,64%的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仅有10%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是遵从父母意愿。可见,现在的中学生和家长与过去相比更加客观、理性,学校类型和专业的选择取决于学生自身。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学生家长现在都比较民主,更尊重孩子的选择。
3.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为升学、成为技能型人才、减轻家庭负担和目标不明等四个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3。
统计结果表明,86%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47%的学生选择学好技术,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26%的学生计划直接考高职进一步深造;13%的学生学习目标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尚有1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
可见,中职教育虽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类型,但仍有39%的学生有升学继续深造的计划,只是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因素而暂时搁浅了;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强烈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只是他们圆大学梦、提升学历的桥梁。访谈发现,在准备就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
4.学业成就归因
中职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分为学业成功归因和学业失败归因两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4。
统计表明,80%以上和50%的中职学生把自己学业成功分别归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和教师教得好等外在原因,而对于个人的能力(学习方法、基础、聪明)、努力等内在因素归因少;相反,中职学生将学业失败主要归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差等内在因素。学生对学业成败结果的归因影响其成就动机、焦虑水平、自我评价、自信、自强等个性品质。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时,就会感到信心十足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较高的期望;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或学习方法失当时,学生会投人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时,就会产生羞愧或内疚的心理并对未来的成功抱较低的期望。可见,归因通过左右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对成就动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学生对其学业成败原因的解释,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行为和学业成绩。
5.自我评价
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多选题,其统计结果如表5。
以前还好,进入中职以后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16%
以前因为成绩不好比较自卑,上中职后,变得越来越自信 18%
统计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班集体生活的锻炼,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大多数人欢迎;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好,只是中考成绩不理想;32%认为自己虽然成绩一般,但有特长;16%的学生一直都比较自信。这些都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较自信、乐观的一面。但仍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还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比较自卑。此外,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前的自卑是因为成绩不好,读上中职后,变得越来越自信。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大多是以前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但因为所学专业符合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从而逐步树立了自信。还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前还自信,进入中职以后反而不自信了,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以前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由于缺乏爱好、特长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逐步认识到中职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觉得和那些上高中的亲戚朋友相比自己会被他们看不起,继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与此同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自信,这可能主要缘于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更优秀的教师团体,其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三、中职学校生源结构特点
从以上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职生源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
中职校学生父母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其就业水平、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从而在家庭教育、经济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好,父母不可能给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也不具备聘请家庭教师的经济实力。进而导致许多学业成绩不佳、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生源。
2.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年一直强调按照职普比例1:1的要求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但由于近年高考扩招,进而带来的普通高中扩招,以及普通高中升学率的提高,很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宁可自费也选择普通高中,仅有极个别学生是因个人爱好而选择中职。多数学生最后选择中职是因家庭困难、学业成绩差以及当下农村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确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见,中职教育本身尚缺乏吸引力,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3.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多数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未来很迷茫。虽有少数中职学生是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所学专业,但同样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以及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有哪些具体要求缺乏了解。
4.中职学生学业归因不当
很多中职学生将自己的学业成功仅仅归因于学习内容本身有兴趣、教师教的好等的外部因素,而将学业失败归因于缺乏学习兴趣、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内部因素。学生的自我归因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将失败视为是自己责任的(如努力)学生,在心态上是较为积极的;凡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学生,在心态上是较为消极的。[1]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的归因模型认为: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就会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使人产生意外和感激的心情等。他还强调,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等因素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
5.中职学生的自我评价低
中职学生初中期间的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加上中考的失利,导致多数将自己定位为学业失败者,这就是其自我评价低的根源所在。虽然尚有一小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信,但仍有那些缺乏特长、爱好或其所学专业与自己特长爱好不符的学生,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这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视是分不开的。
四、启示与建议
针对中职生源结构特点,为了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1.增加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资助体系
虽说国家从2007年秋季起,所有农村户籍学生、所有县镇非农户口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给予1500元国家助学金,并自2009年秋季开始免除全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3][4]但由于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仍有一些来自农村和城市特困家庭的学生难以支付生活费用。加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满足职业教育对办学条件的要求,因此,国家还需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广大平民子女愿意上、上得起的优质教育。
2.严格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拓宽中职生出口通道
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是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舍此职业教育就难以维系。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生就是本着这样的希冀才选择中职教育的,但是已就业中职毕业生待遇往往低得可怜,仅仅能就业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就好业,有比较体面的待遇。有升学要求的中职学生最后也只能就读一些被普通高中毕业生所不屑的高职院校,很难像普高毕业生一样升入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大学,这无疑与我国当下高校的招生政策有关。
2005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5]劳动资格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给中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因此,政府应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力度,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应对这些行业、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制定具体的监控措施落实这项政策。
从我国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来看,只有拓宽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通道,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横亘,才能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满足中职学生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3.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其明确学习和职业目标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学习基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还应增加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训机会,以便学生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并能按未来职业要求有目的地学习、有目标地训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4.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注重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消极、错误的归因是导致其厌学的主要其原因。加之他们不太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使其在理论学习中雪上加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让学生认识到成功与失败都与自己的努力有关,命运完全由自己主宰。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提倡多元化评价学生,注重赏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中职教师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切忌仍以分数论英雄。中职学生需要的是赏识和鼓励,中职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所谓的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加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6]要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做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凤敏,康松玲.中职生学业成就归因调查及启示[J].中职教育,2006(10):47-48.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6-103.
[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4/201102/xxgk_114969.html.
[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695.html.
[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54/200502/xxgk_60671.html.
[6]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36.
作者简介:
梁小苗(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李国柱(1985—),男,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源结构;生涯规划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高等教育扩张式发展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要维持已有规模,已步履维艰,于是乎,不得不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到现在基本没有门槛可言,采取注册招生。那么,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究竟如何?招生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自然而然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秦皇岛市是一座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型海滨旅游城市,毗邻京津,通关咽喉,具有发展中职教育的得天独厚条件,其生源问题理应不成问题。其生源的实然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
一、调查总体、样本及调查内容
秦皇岛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其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在校生1.79万人,专任教师1529人。
为了了解目前秦皇岛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现状,笔者选择了秦皇岛市具有代表性的9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包括3所中专,3所技工学校和3所职业高中)作为样本,采取问卷、访谈的方式对中职学生、教学一线教师及招生人员进行了调查。
问卷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原因、在校学习基本状况和自我评价等四个一级指标。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收回851份,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810份,有效率92%。先后访谈了教学一线教师名、招生就业指导人员名,获得大量文字材料。
二、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
将回收的810份有效问卷,按照问卷的一级指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1.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从业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户籍等,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农业户口学生达79%,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占61%,家庭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学生占61%,其中42%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11%学生的学费主要来源于他人或社会资助;中职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其中65%以上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95%以上学生的父母未接受接受高等教育;中职学生家长就业水平较低,其中71%的学生父亲和76%的学生母亲为农民、个体商户、下岗人员。
2.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原因
学生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分为考试分数低、减轻家庭负担、逃避高考、看好中职教育前景、家长决定等几个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2。
统计结果表明,有61%的学生是想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56%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但是这其中也有部分学生达到了普高自费线而因为家庭经济不允许而放弃了读普高。这也与前面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经济水平低的分析相呼应。50%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好;71%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不如先学一技之长。接受访谈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也证实了这一点:热门专业和就业强势专业往往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这些专业是不愁招不到学生。此外,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于选择有订单培养的专业,这是是因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有保障。39%的学生计划通过上中职以后升学提升学历;56%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而选择中等职业学校;63%的学生中考前更倾向于选择读普通高中,但由于考分未及普高录取线,不得不选择中职。可见,普通高中仍然是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在没有达到普高公费分数线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支持高额学费学生只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44%的学生是因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确切的说是所就读的学校的强势或者特色专业正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吻合,而选择了这所学校。在后来的访谈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这些特长也逐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此外,64%的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仅有10%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是遵从父母意愿。可见,现在的中学生和家长与过去相比更加客观、理性,学校类型和专业的选择取决于学生自身。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学生家长现在都比较民主,更尊重孩子的选择。
3.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为升学、成为技能型人才、减轻家庭负担和目标不明等四个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3。
统计结果表明,86%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47%的学生选择学好技术,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26%的学生计划直接考高职进一步深造;13%的学生学习目标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尚有1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
可见,中职教育虽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类型,但仍有39%的学生有升学继续深造的计划,只是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因素而暂时搁浅了;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强烈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只是他们圆大学梦、提升学历的桥梁。访谈发现,在准备就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
4.学业成就归因
中职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分为学业成功归因和学业失败归因两方面,其统计结果如表4。
统计表明,80%以上和50%的中职学生把自己学业成功分别归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和教师教得好等外在原因,而对于个人的能力(学习方法、基础、聪明)、努力等内在因素归因少;相反,中职学生将学业失败主要归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差等内在因素。学生对学业成败结果的归因影响其成就动机、焦虑水平、自我评价、自信、自强等个性品质。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时,就会感到信心十足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较高的期望;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或学习方法失当时,学生会投人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时,就会产生羞愧或内疚的心理并对未来的成功抱较低的期望。可见,归因通过左右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对成就动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学生对其学业成败原因的解释,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行为和学业成绩。
5.自我评价
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多选题,其统计结果如表5。
以前还好,进入中职以后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16%
以前因为成绩不好比较自卑,上中职后,变得越来越自信 18%
统计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班集体生活的锻炼,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大多数人欢迎;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好,只是中考成绩不理想;32%认为自己虽然成绩一般,但有特长;16%的学生一直都比较自信。这些都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较自信、乐观的一面。但仍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还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比较自卑。此外,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前的自卑是因为成绩不好,读上中职后,变得越来越自信。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大多是以前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但因为所学专业符合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从而逐步树立了自信。还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前还自信,进入中职以后反而不自信了,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以前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由于缺乏爱好、特长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逐步认识到中职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觉得和那些上高中的亲戚朋友相比自己会被他们看不起,继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与此同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自信,这可能主要缘于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更优秀的教师团体,其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三、中职学校生源结构特点
从以上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职生源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
中职校学生父母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其就业水平、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从而在家庭教育、经济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好,父母不可能给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也不具备聘请家庭教师的经济实力。进而导致许多学业成绩不佳、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生源。
2.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年一直强调按照职普比例1:1的要求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但由于近年高考扩招,进而带来的普通高中扩招,以及普通高中升学率的提高,很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宁可自费也选择普通高中,仅有极个别学生是因个人爱好而选择中职。多数学生最后选择中职是因家庭困难、学业成绩差以及当下农村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确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见,中职教育本身尚缺乏吸引力,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3.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多数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未来很迷茫。虽有少数中职学生是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所学专业,但同样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以及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有哪些具体要求缺乏了解。
4.中职学生学业归因不当
很多中职学生将自己的学业成功仅仅归因于学习内容本身有兴趣、教师教的好等的外部因素,而将学业失败归因于缺乏学习兴趣、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内部因素。学生的自我归因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将失败视为是自己责任的(如努力)学生,在心态上是较为积极的;凡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学生,在心态上是较为消极的。[1]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的归因模型认为: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就会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使人产生意外和感激的心情等。他还强调,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等因素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
5.中职学生的自我评价低
中职学生初中期间的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加上中考的失利,导致多数将自己定位为学业失败者,这就是其自我评价低的根源所在。虽然尚有一小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信,但仍有那些缺乏特长、爱好或其所学专业与自己特长爱好不符的学生,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这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视是分不开的。
四、启示与建议
针对中职生源结构特点,为了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1.增加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资助体系
虽说国家从2007年秋季起,所有农村户籍学生、所有县镇非农户口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给予1500元国家助学金,并自2009年秋季开始免除全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3][4]但由于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仍有一些来自农村和城市特困家庭的学生难以支付生活费用。加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满足职业教育对办学条件的要求,因此,国家还需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广大平民子女愿意上、上得起的优质教育。
2.严格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拓宽中职生出口通道
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是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舍此职业教育就难以维系。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生就是本着这样的希冀才选择中职教育的,但是已就业中职毕业生待遇往往低得可怜,仅仅能就业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就好业,有比较体面的待遇。有升学要求的中职学生最后也只能就读一些被普通高中毕业生所不屑的高职院校,很难像普高毕业生一样升入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大学,这无疑与我国当下高校的招生政策有关。
2005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5]劳动资格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给中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因此,政府应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力度,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应对这些行业、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制定具体的监控措施落实这项政策。
从我国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来看,只有拓宽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通道,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横亘,才能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满足中职学生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3.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其明确学习和职业目标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学习基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还应增加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训机会,以便学生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并能按未来职业要求有目的地学习、有目标地训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4.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注重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消极、错误的归因是导致其厌学的主要其原因。加之他们不太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使其在理论学习中雪上加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让学生认识到成功与失败都与自己的努力有关,命运完全由自己主宰。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提倡多元化评价学生,注重赏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中职教师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切忌仍以分数论英雄。中职学生需要的是赏识和鼓励,中职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所谓的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加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6]要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做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凤敏,康松玲.中职生学业成就归因调查及启示[J].中职教育,2006(10):47-48.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6-103.
[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4/201102/xxgk_114969.html.
[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695.html.
[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54/200502/xxgk_60671.html.
[6]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36.
作者简介:
梁小苗(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李国柱(1985—),男,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