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组织多样化的动手操作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有着积极影响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操作活动中,应当运用可取的教学方法,同时实际的操作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顺序,另外要凸出感知对象,同时发挥语言功能这四个方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以期能够通过本研究为小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支撑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作操作的内容。鉴于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活动的开展。
一、选择可取的活动方法
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虽然要求并非要完全统计,但是草率选择、信手拈来显然是不利于活动有效开展的。教师对操作方法的精心设计和选择,一方面能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长方体面积》这一章节内容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常会对长方体表面积进行演示,一般的做法就是展开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形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以这样的方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些教师则将长方体的六面面裁剪下来,然后粘贴到黑板上。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方法未必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不管是从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概念,亦或者探究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实现的方式都不能脱离三维空间。在对长方体左右以及前后两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探索分析馆过程中,应当依据体的表象和形象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观察,然后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就可以运用“长乘以宽乘以2”来进行计算。但是没有体形象的依据,让学生研究和观察平面上的2组对面面积,学生很容易形成心理眩晕感。由此可以发现,教师运用展开这样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这一课程内容操作活动过程中,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具,比如说长方体的两个面能够依次展开,然后又能够复原,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至关地感受“体”,以动态的形式演示。运用这样的操作方法,学生们能够从长方体的部分和整体中,整理出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实际操作遵循一定顺序
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正从无序向有序过渡。鉴于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度过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发展。在组织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教师组织的实际操作毫无顺序可言,学生就不会对问题有好的解决思路。操作的有序对于学生思路流畅、清晰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概括、抽象、综合以及分析,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发展。
教师在讲授《20以内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凑十法”来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凑十,然后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想象。
三、凸出感知对象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通过对比背景材料和感知对象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将感知对象凸显出来,对于学生视觉感知有着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实践操作活动中,应当将感知对象凸显出来,可以通过强度变化、声音强弱、动态以及颜色对比来增强感知对象的凸显。
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比较圆锥体和同样高的圆柱体这一实践操作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两个透明的圆锥和圆柱教具。然后通过红色圈平分圆柱为三截。然后将原著中用蓝色的水盛满。导入水的过程中,教师倒入第一个红圈时,停一下,然后将蓝色水全部倒满。最后一步,教师将等高的圆锥体倒过来,将圆柱中的藍色液体缓慢导入倒置的圆锥中,当导入1/3时圆锥就已经被盗满,于是学生知道圆锥是等高圆柱体积的1/3。通过这样的强烈颜色对比,学生能够清楚地、直观地观察。
四、充分将语言功能发挥出来
思维的外壳就是语言,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就是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的实践操作,无论是各种动作、直观的材料,还是动作和材料间实际上都存在这逻辑关系。而材料和动作却没有办法将逻辑关系表示出来,需要借助语言将逻辑联系揭示出来,让学生的逻辑思路得以贯通。
五、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好的数学课关键看学生的投入有多少,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在课前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合适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慢慢地发现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越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他的思维水平往往也越高。例如,《多边形的面积》,每个多边形的面积都是有联系的,都可以通过旧知转化为新知,如何与旧知建立联系,从而顺利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这节课的重点,课前给学生们准备了各种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研究,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得出与长方形的面积建立联系,进而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是长方形的长,高是长方形的宽,每一次都会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方法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去想象,通多动手操作去验证。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时,利用旧知转化新知的方法,学生探索起来就能更加游刃有余,这就是动手操作带来的魅力。
六、结束语
教师在实际组织实践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让学何时能想想、做做、看看,通过实践动手,对知识进行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辛玉芳.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
[2]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
[3]赵雪.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作操作的内容。鉴于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活动的开展。
一、选择可取的活动方法
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虽然要求并非要完全统计,但是草率选择、信手拈来显然是不利于活动有效开展的。教师对操作方法的精心设计和选择,一方面能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长方体面积》这一章节内容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常会对长方体表面积进行演示,一般的做法就是展开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形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以这样的方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些教师则将长方体的六面面裁剪下来,然后粘贴到黑板上。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方法未必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不管是从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概念,亦或者探究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实现的方式都不能脱离三维空间。在对长方体左右以及前后两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探索分析馆过程中,应当依据体的表象和形象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观察,然后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就可以运用“长乘以宽乘以2”来进行计算。但是没有体形象的依据,让学生研究和观察平面上的2组对面面积,学生很容易形成心理眩晕感。由此可以发现,教师运用展开这样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这一课程内容操作活动过程中,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具,比如说长方体的两个面能够依次展开,然后又能够复原,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至关地感受“体”,以动态的形式演示。运用这样的操作方法,学生们能够从长方体的部分和整体中,整理出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实际操作遵循一定顺序
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正从无序向有序过渡。鉴于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度过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发展。在组织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教师组织的实际操作毫无顺序可言,学生就不会对问题有好的解决思路。操作的有序对于学生思路流畅、清晰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概括、抽象、综合以及分析,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发展。
教师在讲授《20以内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凑十法”来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凑十,然后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想象。
三、凸出感知对象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通过对比背景材料和感知对象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将感知对象凸显出来,对于学生视觉感知有着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实践操作活动中,应当将感知对象凸显出来,可以通过强度变化、声音强弱、动态以及颜色对比来增强感知对象的凸显。
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比较圆锥体和同样高的圆柱体这一实践操作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两个透明的圆锥和圆柱教具。然后通过红色圈平分圆柱为三截。然后将原著中用蓝色的水盛满。导入水的过程中,教师倒入第一个红圈时,停一下,然后将蓝色水全部倒满。最后一步,教师将等高的圆锥体倒过来,将圆柱中的藍色液体缓慢导入倒置的圆锥中,当导入1/3时圆锥就已经被盗满,于是学生知道圆锥是等高圆柱体积的1/3。通过这样的强烈颜色对比,学生能够清楚地、直观地观察。
四、充分将语言功能发挥出来
思维的外壳就是语言,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就是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的实践操作,无论是各种动作、直观的材料,还是动作和材料间实际上都存在这逻辑关系。而材料和动作却没有办法将逻辑关系表示出来,需要借助语言将逻辑联系揭示出来,让学生的逻辑思路得以贯通。
五、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好的数学课关键看学生的投入有多少,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在课前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合适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慢慢地发现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越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他的思维水平往往也越高。例如,《多边形的面积》,每个多边形的面积都是有联系的,都可以通过旧知转化为新知,如何与旧知建立联系,从而顺利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这节课的重点,课前给学生们准备了各种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研究,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得出与长方形的面积建立联系,进而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是长方形的长,高是长方形的宽,每一次都会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方法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去想象,通多动手操作去验证。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时,利用旧知转化新知的方法,学生探索起来就能更加游刃有余,这就是动手操作带来的魅力。
六、结束语
教师在实际组织实践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让学何时能想想、做做、看看,通过实践动手,对知识进行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辛玉芳.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
[2]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
[3]赵雪.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