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曾是天然名苑,到了清末因开围放垦,至解放初期已经变成茫茫荒原。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把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变成万亩林海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其中蕴含的每一种精神,都是切题的立意角度。
角度一:持之以恒。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
写作时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自古至今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华儿女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经典事例,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角度二:尽职尽责。塞罕坝重新焕发生机,再现“美丽高岭”,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的成果。
写作时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谋篇布局:先结合材料简述塞罕坝由“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重点剖析根源,揭示本质,最后生发开来,论述如何恪尽职守,深化主旨。
角度三:艰苦奋斗。塞罕坝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到处都有塞罕坝人奋力拼搏的汗水,而这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持久拼搏、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
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论述这种精神在“荒漠变林海”的浩大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自然过渡,论述当今社会必须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如何传承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体现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角度四:使命担当。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视使命高于生命,视责任重于泰山,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自始至终为了践行这个使命,前赴后继。
选择这个角度来写,可以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展开论述,特别要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也可以讲述故事,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践行使命者的风采。
角度五:无私奉献。塞罕坝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艰苦的塞罕坝林场,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
从这个角度写,可以模仿杨朔的《荔枝蜜》写成散文,托物言志,尽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以塞罕坝人的口吻,构思一个三代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样写,可以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避免“撞车”现象。
佳作展示一
神圣的抉择
◎王文培
“你愿意扎根这片土地,无论它是荒漠还是绿洲,是贫瘠还是肥沃,是盐碱遍地还是黄沙漫天吗?”一个声音庄严地响起。
“我——愿意!”望着塞罕坝这片林海,我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坚决反对。“一辈子窝在大山里,就这点出息!”父亲看着倔强的我,恨铁不成钢地说。“唉!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老师摇摇头叹息着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无药可救。
向我问话的,是一位满脸黝黑、长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人们都叫他“三哥”,听说他是这里第三代创业者。
一大早,“三哥”就把我从床上拎了起来:“起来起来,巡山去了。”我忽地跳下床,揉着惺忪的眼睛,跟他进了深山。
所谓“巡山”,就是在这片林海的几个制高点上来回穿梭巡视,通过高高的瞭望塔来观察是否有火情。“在这片广袤的林地中,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来巨大的灾难,一个烟头都可能烧掉整片林海!”“三哥”总是这样谆谆地教导我。
“东坡正常,西坡正常……”我举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报告,“三哥”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着。“三哥,这个本本是干啥的?”“三哥”头也不抬地说道:“你以为让你报告情况干吗?这些都要记录下来的。”我翻了翻这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天的天气、风速、各坡的情况。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三哥,你这笔记写了几年了?”“这是最近的,”他说,“昨天晚上你睡的床铺下面有一百来本,那是之前记的。”我一脸愕然。
简单地啃了一个馒头,“三哥”说带我到其他几个地方转转。一边走,他一边向我介绍:“那个小土坡,乾隆爷在上面打过鹿……那个小低洼,康熙帝在那里套过狼……”
最后,他带我到了一个营地的遗址旁。“三哥”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神情肃穆,脸上有隐隐的骄傲:“这里是第一代创业者居住的地方!”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所谓的营地,不过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凹进去的地窖。真不敢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挺过来的!“当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于这片土地,吃尽了苦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里!”三哥顿了顿,“他们留下一句话:‘塞罕坝,我的家。虽贫瘠,不嫌弃。’”
夕阳落山,月亮冉冉升起,林场异常静寂。我,仍在瞭望塔守夜。
月光如水,微风阵阵,林海一望无垠。看碧波连连,听松涛沙沙,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
点评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三哥”和“我”护林的故事以及“我”在营地遗址旁的见闻,表现了塞罕坝人不畏艰辛、兢兢业业献身绿化事业的崇高美德,凸显了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三哥”和“我”是第三代塞罕坝人和新生代人的代表,寓意未竟大业后继有人之意,构思巧妙,叙事完整。作文起笔新奇而充满智慧,既亲切又紧扣主题。结尾两段通过写景营造出幽美的意境,含蓄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場景,令人憧憬。 佳作展示二
艰苦创业 追梦不止
◎郑婉莹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人经过三代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起了一道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汗洒春秋艰苦创业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米、资源价值超过153亿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地区筑起的绿色屏障!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创业华章。
几代塞罕坝人,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积雪皑皑的塞北荒漠,甘于寂寞,以苦为乐,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中有足乐者,不计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们心里想着创业,唯独没有自己;他们心里装着荒漠,唯独没有装自己。他们用艰辛与执着再次让塞罕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可有谁知,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变林海,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裂。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秆,晚上睡觉甚至还要戴上皮帽子。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是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如雪松,顶天立地,傲然挺立!
“塞罕坝”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部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一个信念;追梦的三代人,牢记一种责任。他们艰苦创业,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历史光芒,彰显着爱国敬业、造福后代的无疆大爱。他们以苦为乐、能吃苦、不叫苦的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塞罕坝精神永远都是至宝。
古有五丁开山,历尽艰险,终于天堑变通途;今有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使得荒原变林海。欲成大事、圆美梦者,勿忘“艰苦”二字!
点评
作文拟题简洁,观点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提出中心论点后,先展示三代塞罕坝人取得的惊人成就,再论述塞罕坝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凍不坏、压不垮、饿不倒”的坚强意志,突出“艰苦”二字。在此基础上,作文纵深剖析塞罕坝人不怕苦、能吃苦、创大业的原因,昭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彰显主旨。作文逐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有力。结尾古今对比,简洁明快,堪称“豹尾”。
点击核心
应当说“亲近自然”占据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贴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喧嚣忙碌的都市,川流不息的车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与自然有了隔膜。“亲近自然”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心灵品质,而且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人爱“自然”的生态文化。尤其在雾霾、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亲近自然”让人们自觉守护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感恩自然的馈赠,有利于促使人们转变思想观念,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总之,对于这一热点话题,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曾是天然名苑,到了清末因开围放垦,至解放初期已经变成茫茫荒原。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把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变成万亩林海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其中蕴含的每一种精神,都是切题的立意角度。
角度一:持之以恒。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
写作时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自古至今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华儿女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经典事例,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角度二:尽职尽责。塞罕坝重新焕发生机,再现“美丽高岭”,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的成果。
写作时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谋篇布局:先结合材料简述塞罕坝由“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重点剖析根源,揭示本质,最后生发开来,论述如何恪尽职守,深化主旨。
角度三:艰苦奋斗。塞罕坝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到处都有塞罕坝人奋力拼搏的汗水,而这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持久拼搏、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
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论述这种精神在“荒漠变林海”的浩大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自然过渡,论述当今社会必须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如何传承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体现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角度四:使命担当。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视使命高于生命,视责任重于泰山,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自始至终为了践行这个使命,前赴后继。
选择这个角度来写,可以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展开论述,特别要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也可以讲述故事,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践行使命者的风采。
角度五:无私奉献。塞罕坝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艰苦的塞罕坝林场,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
从这个角度写,可以模仿杨朔的《荔枝蜜》写成散文,托物言志,尽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以塞罕坝人的口吻,构思一个三代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样写,可以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避免“撞车”现象。
佳作展示一
神圣的抉择
◎王文培
“你愿意扎根这片土地,无论它是荒漠还是绿洲,是贫瘠还是肥沃,是盐碱遍地还是黄沙漫天吗?”一个声音庄严地响起。
“我——愿意!”望着塞罕坝这片林海,我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坚决反对。“一辈子窝在大山里,就这点出息!”父亲看着倔强的我,恨铁不成钢地说。“唉!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老师摇摇头叹息着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无药可救。
向我问话的,是一位满脸黝黑、长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人们都叫他“三哥”,听说他是这里第三代创业者。
一大早,“三哥”就把我从床上拎了起来:“起来起来,巡山去了。”我忽地跳下床,揉着惺忪的眼睛,跟他进了深山。
所谓“巡山”,就是在这片林海的几个制高点上来回穿梭巡视,通过高高的瞭望塔来观察是否有火情。“在这片广袤的林地中,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来巨大的灾难,一个烟头都可能烧掉整片林海!”“三哥”总是这样谆谆地教导我。
“东坡正常,西坡正常……”我举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报告,“三哥”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着。“三哥,这个本本是干啥的?”“三哥”头也不抬地说道:“你以为让你报告情况干吗?这些都要记录下来的。”我翻了翻这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天的天气、风速、各坡的情况。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三哥,你这笔记写了几年了?”“这是最近的,”他说,“昨天晚上你睡的床铺下面有一百来本,那是之前记的。”我一脸愕然。
简单地啃了一个馒头,“三哥”说带我到其他几个地方转转。一边走,他一边向我介绍:“那个小土坡,乾隆爷在上面打过鹿……那个小低洼,康熙帝在那里套过狼……”
最后,他带我到了一个营地的遗址旁。“三哥”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神情肃穆,脸上有隐隐的骄傲:“这里是第一代创业者居住的地方!”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所谓的营地,不过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凹进去的地窖。真不敢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挺过来的!“当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于这片土地,吃尽了苦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里!”三哥顿了顿,“他们留下一句话:‘塞罕坝,我的家。虽贫瘠,不嫌弃。’”
夕阳落山,月亮冉冉升起,林场异常静寂。我,仍在瞭望塔守夜。
月光如水,微风阵阵,林海一望无垠。看碧波连连,听松涛沙沙,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
点评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三哥”和“我”护林的故事以及“我”在营地遗址旁的见闻,表现了塞罕坝人不畏艰辛、兢兢业业献身绿化事业的崇高美德,凸显了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三哥”和“我”是第三代塞罕坝人和新生代人的代表,寓意未竟大业后继有人之意,构思巧妙,叙事完整。作文起笔新奇而充满智慧,既亲切又紧扣主题。结尾两段通过写景营造出幽美的意境,含蓄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場景,令人憧憬。 佳作展示二
艰苦创业 追梦不止
◎郑婉莹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人经过三代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起了一道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汗洒春秋艰苦创业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米、资源价值超过153亿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地区筑起的绿色屏障!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创业华章。
几代塞罕坝人,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积雪皑皑的塞北荒漠,甘于寂寞,以苦为乐,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中有足乐者,不计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们心里想着创业,唯独没有自己;他们心里装着荒漠,唯独没有装自己。他们用艰辛与执着再次让塞罕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可有谁知,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变林海,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裂。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秆,晚上睡觉甚至还要戴上皮帽子。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是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如雪松,顶天立地,傲然挺立!
“塞罕坝”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部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一个信念;追梦的三代人,牢记一种责任。他们艰苦创业,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历史光芒,彰显着爱国敬业、造福后代的无疆大爱。他们以苦为乐、能吃苦、不叫苦的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塞罕坝精神永远都是至宝。
古有五丁开山,历尽艰险,终于天堑变通途;今有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使得荒原变林海。欲成大事、圆美梦者,勿忘“艰苦”二字!
点评
作文拟题简洁,观点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提出中心论点后,先展示三代塞罕坝人取得的惊人成就,再论述塞罕坝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凍不坏、压不垮、饿不倒”的坚强意志,突出“艰苦”二字。在此基础上,作文纵深剖析塞罕坝人不怕苦、能吃苦、创大业的原因,昭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彰显主旨。作文逐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有力。结尾古今对比,简洁明快,堪称“豹尾”。
点击核心
应当说“亲近自然”占据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贴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喧嚣忙碌的都市,川流不息的车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与自然有了隔膜。“亲近自然”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心灵品质,而且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人爱“自然”的生态文化。尤其在雾霾、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亲近自然”让人们自觉守护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感恩自然的馈赠,有利于促使人们转变思想观念,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总之,对于这一热点话题,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