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风向标:绿色发展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曾是天然名苑,到了清末因开围放垦,至解放初期已经变成茫茫荒原。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把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变成万亩林海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其中蕴含的每一种精神,都是切题的立意角度。
  角度一:持之以恒。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
  写作时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自古至今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华儿女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经典事例,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角度二:尽职尽责。塞罕坝重新焕发生机,再现“美丽高岭”,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的成果。
  写作时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谋篇布局:先结合材料简述塞罕坝由“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重点剖析根源,揭示本质,最后生发开来,论述如何恪尽职守,深化主旨。
  角度三:艰苦奋斗。塞罕坝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到处都有塞罕坝人奋力拼搏的汗水,而这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持久拼搏、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
  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论述这种精神在“荒漠变林海”的浩大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自然过渡,论述当今社会必须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如何传承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体现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角度四:使命担当。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视使命高于生命,视责任重于泰山,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自始至终为了践行这个使命,前赴后继。
  选择这个角度来写,可以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展开论述,特别要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也可以讲述故事,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践行使命者的风采。
  角度五:无私奉献。塞罕坝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艰苦的塞罕坝林场,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
  从这个角度写,可以模仿杨朔的《荔枝蜜》写成散文,托物言志,尽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以塞罕坝人的口吻,构思一个三代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样写,可以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避免“撞车”现象。
  佳作展示一
  神圣的抉择
  ◎王文培
  “你愿意扎根这片土地,无论它是荒漠还是绿洲,是贫瘠还是肥沃,是盐碱遍地还是黄沙漫天吗?”一个声音庄严地响起。
  “我——愿意!”望着塞罕坝这片林海,我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坚决反对。“一辈子窝在大山里,就这点出息!”父亲看着倔强的我,恨铁不成钢地说。“唉!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老师摇摇头叹息着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无药可救。
  向我问话的,是一位满脸黝黑、长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人们都叫他“三哥”,听说他是这里第三代创业者。
  一大早,“三哥”就把我从床上拎了起来:“起来起来,巡山去了。”我忽地跳下床,揉着惺忪的眼睛,跟他进了深山。
  所谓“巡山”,就是在这片林海的几个制高点上来回穿梭巡视,通过高高的瞭望塔来观察是否有火情。“在这片广袤的林地中,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来巨大的灾难,一个烟头都可能烧掉整片林海!”“三哥”总是这样谆谆地教导我。
  “东坡正常,西坡正常……”我举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报告,“三哥”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着。“三哥,这个本本是干啥的?”“三哥”头也不抬地说道:“你以为让你报告情况干吗?这些都要记录下来的。”我翻了翻这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天的天气、风速、各坡的情况。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三哥,你这笔记写了几年了?”“这是最近的,”他说,“昨天晚上你睡的床铺下面有一百来本,那是之前记的。”我一脸愕然。
  简单地啃了一个馒头,“三哥”说带我到其他几个地方转转。一边走,他一边向我介绍:“那个小土坡,乾隆爷在上面打过鹿……那个小低洼,康熙帝在那里套过狼……”
  最后,他带我到了一个营地的遗址旁。“三哥”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神情肃穆,脸上有隐隐的骄傲:“这里是第一代创业者居住的地方!”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所谓的营地,不过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凹进去的地窖。真不敢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挺过来的!“当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于这片土地,吃尽了苦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里!”三哥顿了顿,“他们留下一句话:‘塞罕坝,我的家。虽贫瘠,不嫌弃。’”
  夕阳落山,月亮冉冉升起,林场异常静寂。我,仍在瞭望塔守夜。
  月光如水,微风阵阵,林海一望无垠。看碧波连连,听松涛沙沙,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
  点评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三哥”和“我”护林的故事以及“我”在营地遗址旁的见闻,表现了塞罕坝人不畏艰辛、兢兢业业献身绿化事业的崇高美德,凸显了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三哥”和“我”是第三代塞罕坝人和新生代人的代表,寓意未竟大业后继有人之意,构思巧妙,叙事完整。作文起笔新奇而充满智慧,既亲切又紧扣主题。结尾两段通过写景营造出幽美的意境,含蓄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場景,令人憧憬。   佳作展示二
  艰苦创业 追梦不止
  ◎郑婉莹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人经过三代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起了一道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汗洒春秋艰苦创业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米、资源价值超过153亿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地区筑起的绿色屏障!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创业华章。
  几代塞罕坝人,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积雪皑皑的塞北荒漠,甘于寂寞,以苦为乐,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中有足乐者,不计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们心里想着创业,唯独没有自己;他们心里装着荒漠,唯独没有装自己。他们用艰辛与执着再次让塞罕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可有谁知,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变林海,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裂。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秆,晚上睡觉甚至还要戴上皮帽子。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是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如雪松,顶天立地,傲然挺立!
  “塞罕坝”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部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一个信念;追梦的三代人,牢记一种责任。他们艰苦创业,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历史光芒,彰显着爱国敬业、造福后代的无疆大爱。他们以苦为乐、能吃苦、不叫苦的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塞罕坝精神永远都是至宝。
  古有五丁开山,历尽艰险,终于天堑变通途;今有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使得荒原变林海。欲成大事、圆美梦者,勿忘“艰苦”二字!
  点评
  作文拟题简洁,观点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提出中心论点后,先展示三代塞罕坝人取得的惊人成就,再论述塞罕坝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凍不坏、压不垮、饿不倒”的坚强意志,突出“艰苦”二字。在此基础上,作文纵深剖析塞罕坝人不怕苦、能吃苦、创大业的原因,昭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彰显主旨。作文逐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有力。结尾古今对比,简洁明快,堪称“豹尾”。
  点击核心
  应当说“亲近自然”占据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贴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喧嚣忙碌的都市,川流不息的车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与自然有了隔膜。“亲近自然”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心灵品质,而且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人爱“自然”的生态文化。尤其在雾霾、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亲近自然”让人们自觉守护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感恩自然的馈赠,有利于促使人们转变思想观念,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总之,对于这一热点话题,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其他文献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期刊
【实战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节选自海桑《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说的是小猪不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第二句说的是鱼儿不因羡慕别人的
期刊
人生成长  热点引入  “人生成长”这一命题,不仅仅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而且是重点方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要求考生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其二,高考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高考育人”功能,引导青年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华价值观念、文化自觉
期刊
热点引入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日益疏远的今天,许多造化神秀已不复存在,曾经美好的家园在低吟泣血。观照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国家,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关注社会热点,思考时代问题,弘扬正能量,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近年来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话题。  纵观近年来高考
期刊
老屋有多老?听爷爷他们说,它是太爷爷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自家人亲手盖的。房子是一色的青砖青瓦,所有的墻都是用实心的砖砌的,很结实耐用。屋子里面则全是木质结构,上面的屋梁、椽子、中堂与东西厢房间的隔板都是木料。这样的房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适合居住。  这样的好房屋在那个年代实不多见,自然也就吸引了燕子来屋檐和屋梁上衔泥砌巢。老屋里的家什,最大的特点就是古老。除了厚厚的石磨,一样古老的还有太奶奶房间
期刊
时光似水,潺潺流去,回头凝眸,无论多么美好的时光,总会悄然逝去,无论多么不舍的朋友,总有离开的时候。   那一年盛夏,我们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分别的路口。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但更多的人沉默无言,毕业——这一场盛大的场景悄然而至。如同一晃神,便看见同学们的笑脸,同学们在校园的走廊中疯跑嬉闹;如同一晃神,便听见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如同一晃神,便又走在人潮的校园里,回响在耳畔的是那悠
期刊
热点引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称:真理是最重要的,唯有基于理性(类似于逻辑,而不是感情),才是说服别人以及发现真理的正确方法,并且是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命题愈发要求考生在行文中体现辩证思维,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而且高考作文越来越紧扣社会生活,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特点是历史性和思辨性并存的,所以这些高考作文题或多或少涉及人、事、物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有人给互联网总结出以下12个关键词:搜索、微信、网购、浏览新闻、跟帖评论、网络暴力、游戏、直播、分享、隐私保护、水军、低头族。  请从中选出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互联网,写一篇文章帮助人们读懂互联网。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期刊
高考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思维能力的高下决定着作文的高下。笔者结合一次作文教学实践,分析考生在写作中的常见思维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
期刊
齐长城在离泰山不远处的山头上静静地躺着,一躺就是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后,踏着乱石和杂草,我来到它的身边。这是一个深秋,在北方,这个季节的早晨或者夜晚已经感觉到寒冷。车到泰山北麓的蒿滩村时,太阳才刚剛出来。由于接下来要走陡峭的山路,车停下来稍作休整。趁机,我便跳下车来,在寒风中向四处张望。这是一个距离历史最近的地方,村子很小,住户散落,但山坡上有炊烟断续飘绕,浓淡间,透露出许多千年未改的乡野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