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像一张无形扩张的网,撒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我们欣喜,也让我们措手不及。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构成单位,也正面临着网络的两难境地。 2005年1月,CNNIC(全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越来越多的家庭离不开网络,从原始的仅仅为了搜寻信息、资料,发展到现今衣食住行,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的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许多家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家庭, 儿童上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小网民之列。
家庭教育面对网络的来势汹汹,又各显百态:有无可奈何妥协;有“缴械投降”任其“自由发展”;有“抵抗到底”,让孩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戒网瘾”方法的折磨……面对那么多“防治”“对抗抵御”的现状,我不禁想问: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面对“网络成瘾”局面的思路?如果能够引领着孩子,让他们“大大方方”“平平安安”地进入网络,来个“全家总动员”又何妨呢?于是本人就作了以下的设想和思考。
一、防重于治,筑起“网络沉迷”的防护墙
打开电脑,进入各种形式的教育网站和论坛中,我发现不仅有成人的身影,还同时闪现着许多儿童的脚印。如今,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现社会上的现象: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以苹果为例),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电脑游戏的精彩纷呈,在各种公共场所,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捧着iphone手机、ipad上网、游戏,操作熟练。我不禁有些担忧,如果没有了网络的生活,这些孩子会不会抓狂呢?
再看看社会上各种关于“网络成瘾”造成的家庭悲剧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极端的网瘾案例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沉溺行为严重后知后觉。刚开始任由孩子与网络“亲密接触”,没有及时引导,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孩子越陷越深,难以自拔。长大后出现问题了,又要拼命压制,于是自相矛盾,孩子痛苦,父母伤心。难道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我觉得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一个学生曾对我说:“为什么我爸爸每天都在玩电脑,我就不可以呢?”看着孩子义愤填膺的面容,我很无奈。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的表率作用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轨道,那么还怎么去责问孩子?因此,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以防孩子们被“潜移默化”,是作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通胜于堵,寻求合理的网络家庭沟通方式
面对孩子对网络成瘾的现象,家长往往采取各种强硬的手段进行“围剿”:拔掉网线、砸坏电脑、严防死守、大刑伺候……一味地堵住孩子接触网络的途径,从另一方面更加激起了他们对于网络的渴望。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更会让家庭矛盾日益恶化。
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孩子上网,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畅游网络,了解他们的感受,尽量与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
谁不曾因为沉迷于其他的事物而遭到父母的责骂?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尝试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许当时我们只是迷恋其中的一些虚幻的感觉,也可能为了慰藉心中的某种失落,填补心中的某种空缺。试想当年我们不也期待着自己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吗?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此啊!当孩子觉得被理解被接纳时,他们就会信任父母,也就更加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一旦孩子愿意和父母正面谈起网瘾的感受,解决这一问题就指日可待了。如果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中,父母能去了解孩子的所爱,去理解孩子的“沉迷”, 或许,这样的“沉迷”也就不存在了。人性化的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效果。
三、了解胜于抵触,创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我发现在面对网络时,出现了组建于不同网络发展时期的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家庭呈现出不同的家庭网络环境。
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前期的家庭。父母亲本身很少接触网络,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本身对于网络了解不深,在他们的眼里,网络是洪水猛兽,他们对于“网络生活”存在很深的误解和排斥,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不允许存在网络。
另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中期的家庭。父母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对于网络的认识只限于互联网刚起步时期的阶段,后来没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与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有代沟,但并不是十分排斥网络。
以上两种家庭,面对孩子出现对网络不可自拔、沉迷的现象,容易采取暴力抵抗的方式。因为父母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远离网络、坚决抵制上网”才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這种想法有多么的不合理和可怕:如果不让孩子们接触网络,就意味着让这些孩子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或者半文盲。在面对网购、网银、网络产业盛行的时代,这些孩子远离网络,那么他们如何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对话?如果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们无法压制心中对网络世界的强烈的欲望,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暴力抵挡,他们会怎样,我不禁有些后怕。不在抵抗中死亡,就在抵抗中爆发! 2011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被推下楼的母爱”,就讲述了一个15岁的少年崔元(化名)因不满母亲阻挠其玩网络游戏,一怒之下把母亲勒死并将尸体推下楼……
如果这些父母对网络有一些科学、合理的认识,是不是结果也会有所改变?只有和孩子达成一致的网络认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和孩子才能真诚与平等地对话。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安全的避风港,家长的关爱和理解是帮助孩子走出网络陷阱的救命索。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构成单位,也正面临着网络的两难境地。 2005年1月,CNNIC(全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越来越多的家庭离不开网络,从原始的仅仅为了搜寻信息、资料,发展到现今衣食住行,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的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许多家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家庭, 儿童上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小网民之列。
家庭教育面对网络的来势汹汹,又各显百态:有无可奈何妥协;有“缴械投降”任其“自由发展”;有“抵抗到底”,让孩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戒网瘾”方法的折磨……面对那么多“防治”“对抗抵御”的现状,我不禁想问: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面对“网络成瘾”局面的思路?如果能够引领着孩子,让他们“大大方方”“平平安安”地进入网络,来个“全家总动员”又何妨呢?于是本人就作了以下的设想和思考。
一、防重于治,筑起“网络沉迷”的防护墙
打开电脑,进入各种形式的教育网站和论坛中,我发现不仅有成人的身影,还同时闪现着许多儿童的脚印。如今,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现社会上的现象: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以苹果为例),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电脑游戏的精彩纷呈,在各种公共场所,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捧着iphone手机、ipad上网、游戏,操作熟练。我不禁有些担忧,如果没有了网络的生活,这些孩子会不会抓狂呢?
再看看社会上各种关于“网络成瘾”造成的家庭悲剧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极端的网瘾案例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沉溺行为严重后知后觉。刚开始任由孩子与网络“亲密接触”,没有及时引导,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孩子越陷越深,难以自拔。长大后出现问题了,又要拼命压制,于是自相矛盾,孩子痛苦,父母伤心。难道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我觉得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一个学生曾对我说:“为什么我爸爸每天都在玩电脑,我就不可以呢?”看着孩子义愤填膺的面容,我很无奈。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的表率作用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轨道,那么还怎么去责问孩子?因此,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以防孩子们被“潜移默化”,是作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通胜于堵,寻求合理的网络家庭沟通方式
面对孩子对网络成瘾的现象,家长往往采取各种强硬的手段进行“围剿”:拔掉网线、砸坏电脑、严防死守、大刑伺候……一味地堵住孩子接触网络的途径,从另一方面更加激起了他们对于网络的渴望。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更会让家庭矛盾日益恶化。
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孩子上网,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畅游网络,了解他们的感受,尽量与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
谁不曾因为沉迷于其他的事物而遭到父母的责骂?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尝试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许当时我们只是迷恋其中的一些虚幻的感觉,也可能为了慰藉心中的某种失落,填补心中的某种空缺。试想当年我们不也期待着自己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吗?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此啊!当孩子觉得被理解被接纳时,他们就会信任父母,也就更加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一旦孩子愿意和父母正面谈起网瘾的感受,解决这一问题就指日可待了。如果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中,父母能去了解孩子的所爱,去理解孩子的“沉迷”, 或许,这样的“沉迷”也就不存在了。人性化的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效果。
三、了解胜于抵触,创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我发现在面对网络时,出现了组建于不同网络发展时期的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家庭呈现出不同的家庭网络环境。
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前期的家庭。父母亲本身很少接触网络,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本身对于网络了解不深,在他们的眼里,网络是洪水猛兽,他们对于“网络生活”存在很深的误解和排斥,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不允许存在网络。
另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中期的家庭。父母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对于网络的认识只限于互联网刚起步时期的阶段,后来没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与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有代沟,但并不是十分排斥网络。
以上两种家庭,面对孩子出现对网络不可自拔、沉迷的现象,容易采取暴力抵抗的方式。因为父母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远离网络、坚决抵制上网”才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這种想法有多么的不合理和可怕:如果不让孩子们接触网络,就意味着让这些孩子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或者半文盲。在面对网购、网银、网络产业盛行的时代,这些孩子远离网络,那么他们如何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对话?如果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们无法压制心中对网络世界的强烈的欲望,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暴力抵挡,他们会怎样,我不禁有些后怕。不在抵抗中死亡,就在抵抗中爆发! 2011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被推下楼的母爱”,就讲述了一个15岁的少年崔元(化名)因不满母亲阻挠其玩网络游戏,一怒之下把母亲勒死并将尸体推下楼……
如果这些父母对网络有一些科学、合理的认识,是不是结果也会有所改变?只有和孩子达成一致的网络认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和孩子才能真诚与平等地对话。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安全的避风港,家长的关爱和理解是帮助孩子走出网络陷阱的救命索。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