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山广播电视台创办的广播节目《周五民声直播室》,经过十年的磨砺,在广播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与促进民生服务方面,寻求到了较为和谐统一的平衡点。在新媒体格局下,传统广播节目应注入新媒体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根据自己的特质以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丰富多样的手段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让广播节目有更多的受众关注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节目 民生 创新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服务是广播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城市广播电台如何打造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民众呼声的公众平台,是大众传媒关注的重点。中山广播电视台创办的广播节目《周五民声直播室》,经过十年的磨砺打造,在关注、服务民生方面积累了经验和体会。
2005年3月11日,由中山市纪委监察局、中山市政府纠风办与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政风行风热线类节目《周五行风直播室》在中山电台FM96.7开播,之后更名为《周五民声直播室》,每周五10点播出。十年来,该节目秉承了监督政府工作、传递民众心声、服务民生利益的宗旨,在政府和民众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受众美誉度不断增强,已成为中山当地政府部门与市民直接沟通、有效问政的媒体平台之一。
近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注入新媒体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根据自己的特质,以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丰富且多样的手段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让广播传播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清晰节目定位突出服务核心
面对新媒体以碎片化方式传播挤压传统广播的新格局,传统广播媒体的节目设置一定要定位清晰准确、采用丰富的手段来实现线上互动,《周五民声直播室》节目在创意时就定位明晰,并采取现场直播、电话问答、短信留言、当场释疑、事后反馈等形式传播。十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始终遵循服务民生的核心理念,以满足市民心理诉求为主导,解决问题为主线,让政府部门在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中依法行政,推动政府阳光施政。
二、主导服务民生,督促各方重视
近些年来,广播媒体中开设行风评议节目已较为普遍,而如何把这个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民众的节目办好,并且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体会是,节目必须合民心、顺民意,办出特点,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2014年,中山市纪委监察局和市政府纠风办对节目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每期节目的嘉宾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个必须是各部委办局的“一把手”或镇区党委书记,另外两个为熟悉业务的副职和科室负责人,旨在使节目有权威、不扯皮、有效率、能办事。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不开“空头支票”,做到贴实际、接地气,放大服务效应。
市民群众主要关心的往往就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事项和话题,比如食品如何才能做到真安全,市民就想看看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怎么说的,如何做的,怎样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又比如,现在交通拥堵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交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市民的便捷诉求还是有差距,交通主管部门如何才能做到便民、利民而又不扰民,等等。
三、突出问题导向,创新节目形式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谋求解决问题,这是舆论监督节目的问题导向理念。随着自媒体异军突起,民众监督政府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如何做好对政府工作监督的节目,受众的要求也更高了。为此栏目组编创人员了解学习省台及兄弟台节目制作的策划、创意、流程、方式的经验后,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6月进行了转型升级改版,强调“问题导向”,从形式、手段、互动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节目形式。转型升级后的节目一改以往的大板块设置,将领导访谈和听众互动穿插进行,同时,尽量压缩访谈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回应百姓的现实问题。在节目进程中,将一些百姓提出的共性、影响较大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记者新闻调查的形式,提前介入采访,以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有说服力的广播新闻短片形式穿插在节目之中,并让上线嘉宾对问题做出说明,促成问题解决。
创新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融合空间,传统媒体要大胆地拥抱新媒体,用好新媒体,用新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节目转型升级后,为了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拓宽市民的参与渠道,栏目组通过多种传播途径造势推介。在广播频率宣传推介的基础上,借助电视频道将内容精华片段视频播出;借助报纸提前预告、刊发专版;在中山纪检监察网视频直播以及利用新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实现立体宣传。目前还提前在微信、微博上推介每期节目的上线部门、镇区负责人,关注问题及互动方式;节目进行中也同时开通微信、微博,听众可以参与节目,微信客户端也同步进行传播;节目播出后,选择节目中最为市民关注的问题,在客户端进行推送,从而和原有节目内容互为补充。
创新问题收集途径。 有人曾经说过,广播听众参与节目是“一根热线连天下”,其实这早已成为过去时。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创了新的互动通道,参与面无限宽泛。节目转型升级后,在问题收集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以往等待听众打入热线电话“守株待兔”的方式,积极借助新媒体,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从等待问题到寻找问题,实现了多渠道、宽领域收集。这样一来节目组所收集的问题大大增多,涉及的内容包括政府新政、改革决策等深层次领域,也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且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例如三角镇的癌症村传言、中山的空气质量很差传言、村级道路出行难现状等,全景式展现问题或引出思考,交由上线嘉宾回应。同时增加微信、微博的问题采集力度,例如空气治理、水浸问题、道路建设、产业发展与市民关系问题等。从实际效果看,有越来越多的民生实话正通过微博、微信文字或语音方式发出。
创新直播形态。开门办广播一直是广播接地气的方法之一。2014年《周五民声直播室》共举办了三期户外现场版直播节目,分别到全民健身广场向群众了解对体育的满意度、到民众镇上网村谈村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到西江码头谈神湾镇未来走专业镇之路的问题,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进一步打造节目影响力。 四、十年艰苦磨砺,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媒体人而言,创新应当是始终不渝的追求。十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地改进,在喉舌与服务功能方面找到了契合点。
强化与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媒体的广播在争夺受众与广告商方面也受到高度挤压。但广播与新媒体都强调双向、互动、即时、伴随的共性,两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周五民声直播室》不仅在节目形态上注重创新,而且在内容上进行碎片化改造,注入互联网思维。在节目制作上要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多利用现有的全媒体推介方式,使节目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要适应新媒体受众接受信息习惯,摒弃旧模式,吸引受众更大的关注度。同时在客户端精华推送中,尽量展现受众最关注、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另外,以开办系列活动、接受多种形式的爆料,鼓励提出一些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结合不同的问题特质,以记者调查或听众微信语音或热线电话等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节目中,同时增加街头采访内容,获取多层次市民的不同意见。
继续坚持户外直播。互联网时代要想继续留住听众,增加受众的黏性,必须精心打磨接地气的节目。信息时代,公民参与度空前提高,传播权利意识觉醒。从这个角度上看,让主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受众面对面,也是政府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执政能力和树立廉政勤政、务实高效形象的重要途径。
扩展上线节目单位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委办局等政府部门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外,一些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网络、移动通信运营商、医院、学校等和市民老百姓生活更加密切。我们计划将一些老百姓关注的、怨言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也纳入节目视线范围,关注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以系列节目的形式出现,以期打造更大的节目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市民。
2014年11月13日,媒体报道德国将设立自动驾驶汽车试验场。可以预料,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导致广播听众收听节目方式发生巨变。要想使节目在未来继续保持受众的忠诚度,我们在制作和传播方式上必须进行改变。根据未来广播节目伴随性变革,在制作上应注意制作精品化、编排格式化、传播多样化,在去“口水化”上下功夫,提升信息价值含量。
广播的伴随性传播是广播的媒体特色,也是广播的生存之道。只要人类生活有伴随状态存在,受众对广播就有根本的需求。广播节目要想吸引听众的耳朵,必须做到让广播更易听、更宜听、更好听。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参考文献
1.崔忠芳 《互联网时代,广播何以占据舞台?》,载《中国广播影视》2015年第3期上半月。
2.陶甚健 《构建政府联系群众的“立交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3.危羚 赵慧 《报纸与视听媒体谁能与互联网互补共生?》,载《中国广播》2014年第1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 民生 创新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服务是广播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城市广播电台如何打造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民众呼声的公众平台,是大众传媒关注的重点。中山广播电视台创办的广播节目《周五民声直播室》,经过十年的磨砺打造,在关注、服务民生方面积累了经验和体会。
2005年3月11日,由中山市纪委监察局、中山市政府纠风办与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政风行风热线类节目《周五行风直播室》在中山电台FM96.7开播,之后更名为《周五民声直播室》,每周五10点播出。十年来,该节目秉承了监督政府工作、传递民众心声、服务民生利益的宗旨,在政府和民众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受众美誉度不断增强,已成为中山当地政府部门与市民直接沟通、有效问政的媒体平台之一。
近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注入新媒体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根据自己的特质,以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丰富且多样的手段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让广播传播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清晰节目定位突出服务核心
面对新媒体以碎片化方式传播挤压传统广播的新格局,传统广播媒体的节目设置一定要定位清晰准确、采用丰富的手段来实现线上互动,《周五民声直播室》节目在创意时就定位明晰,并采取现场直播、电话问答、短信留言、当场释疑、事后反馈等形式传播。十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始终遵循服务民生的核心理念,以满足市民心理诉求为主导,解决问题为主线,让政府部门在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中依法行政,推动政府阳光施政。
二、主导服务民生,督促各方重视
近些年来,广播媒体中开设行风评议节目已较为普遍,而如何把这个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民众的节目办好,并且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体会是,节目必须合民心、顺民意,办出特点,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2014年,中山市纪委监察局和市政府纠风办对节目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每期节目的嘉宾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个必须是各部委办局的“一把手”或镇区党委书记,另外两个为熟悉业务的副职和科室负责人,旨在使节目有权威、不扯皮、有效率、能办事。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不开“空头支票”,做到贴实际、接地气,放大服务效应。
市民群众主要关心的往往就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事项和话题,比如食品如何才能做到真安全,市民就想看看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怎么说的,如何做的,怎样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又比如,现在交通拥堵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交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市民的便捷诉求还是有差距,交通主管部门如何才能做到便民、利民而又不扰民,等等。
三、突出问题导向,创新节目形式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谋求解决问题,这是舆论监督节目的问题导向理念。随着自媒体异军突起,民众监督政府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如何做好对政府工作监督的节目,受众的要求也更高了。为此栏目组编创人员了解学习省台及兄弟台节目制作的策划、创意、流程、方式的经验后,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6月进行了转型升级改版,强调“问题导向”,从形式、手段、互动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节目形式。转型升级后的节目一改以往的大板块设置,将领导访谈和听众互动穿插进行,同时,尽量压缩访谈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回应百姓的现实问题。在节目进程中,将一些百姓提出的共性、影响较大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记者新闻调查的形式,提前介入采访,以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有说服力的广播新闻短片形式穿插在节目之中,并让上线嘉宾对问题做出说明,促成问题解决。
创新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融合空间,传统媒体要大胆地拥抱新媒体,用好新媒体,用新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节目转型升级后,为了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拓宽市民的参与渠道,栏目组通过多种传播途径造势推介。在广播频率宣传推介的基础上,借助电视频道将内容精华片段视频播出;借助报纸提前预告、刊发专版;在中山纪检监察网视频直播以及利用新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实现立体宣传。目前还提前在微信、微博上推介每期节目的上线部门、镇区负责人,关注问题及互动方式;节目进行中也同时开通微信、微博,听众可以参与节目,微信客户端也同步进行传播;节目播出后,选择节目中最为市民关注的问题,在客户端进行推送,从而和原有节目内容互为补充。
创新问题收集途径。 有人曾经说过,广播听众参与节目是“一根热线连天下”,其实这早已成为过去时。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创了新的互动通道,参与面无限宽泛。节目转型升级后,在问题收集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以往等待听众打入热线电话“守株待兔”的方式,积极借助新媒体,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从等待问题到寻找问题,实现了多渠道、宽领域收集。这样一来节目组所收集的问题大大增多,涉及的内容包括政府新政、改革决策等深层次领域,也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且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例如三角镇的癌症村传言、中山的空气质量很差传言、村级道路出行难现状等,全景式展现问题或引出思考,交由上线嘉宾回应。同时增加微信、微博的问题采集力度,例如空气治理、水浸问题、道路建设、产业发展与市民关系问题等。从实际效果看,有越来越多的民生实话正通过微博、微信文字或语音方式发出。
创新直播形态。开门办广播一直是广播接地气的方法之一。2014年《周五民声直播室》共举办了三期户外现场版直播节目,分别到全民健身广场向群众了解对体育的满意度、到民众镇上网村谈村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到西江码头谈神湾镇未来走专业镇之路的问题,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进一步打造节目影响力。 四、十年艰苦磨砺,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媒体人而言,创新应当是始终不渝的追求。十年来,《周五民声直播室》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地改进,在喉舌与服务功能方面找到了契合点。
强化与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媒体的广播在争夺受众与广告商方面也受到高度挤压。但广播与新媒体都强调双向、互动、即时、伴随的共性,两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周五民声直播室》不仅在节目形态上注重创新,而且在内容上进行碎片化改造,注入互联网思维。在节目制作上要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多利用现有的全媒体推介方式,使节目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要适应新媒体受众接受信息习惯,摒弃旧模式,吸引受众更大的关注度。同时在客户端精华推送中,尽量展现受众最关注、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另外,以开办系列活动、接受多种形式的爆料,鼓励提出一些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结合不同的问题特质,以记者调查或听众微信语音或热线电话等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节目中,同时增加街头采访内容,获取多层次市民的不同意见。
继续坚持户外直播。互联网时代要想继续留住听众,增加受众的黏性,必须精心打磨接地气的节目。信息时代,公民参与度空前提高,传播权利意识觉醒。从这个角度上看,让主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受众面对面,也是政府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执政能力和树立廉政勤政、务实高效形象的重要途径。
扩展上线节目单位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委办局等政府部门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外,一些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网络、移动通信运营商、医院、学校等和市民老百姓生活更加密切。我们计划将一些老百姓关注的、怨言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也纳入节目视线范围,关注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以系列节目的形式出现,以期打造更大的节目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市民。
2014年11月13日,媒体报道德国将设立自动驾驶汽车试验场。可以预料,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导致广播听众收听节目方式发生巨变。要想使节目在未来继续保持受众的忠诚度,我们在制作和传播方式上必须进行改变。根据未来广播节目伴随性变革,在制作上应注意制作精品化、编排格式化、传播多样化,在去“口水化”上下功夫,提升信息价值含量。
广播的伴随性传播是广播的媒体特色,也是广播的生存之道。只要人类生活有伴随状态存在,受众对广播就有根本的需求。广播节目要想吸引听众的耳朵,必须做到让广播更易听、更宜听、更好听。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参考文献
1.崔忠芳 《互联网时代,广播何以占据舞台?》,载《中国广播影视》2015年第3期上半月。
2.陶甚健 《构建政府联系群众的“立交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3.危羚 赵慧 《报纸与视听媒体谁能与互联网互补共生?》,载《中国广播》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