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创设情境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向课堂要效率,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创设情境
当新课改实施开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越来越深入教学工作者们的观念,而主体的转换,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以提高,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产生更大的效率,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是众多教学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广泛的课题,涉及到教学中大大小小的诸多方面,在此仅就一个具体的方面——情境的创设展开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为主体”。
情境可以刺激人的心灵,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因此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十分重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如何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引起兴趣、引发思考,在教学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历史上中国为化学界做出了种种突出的贡献: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酒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汇集素材,联系相关的内容,适当地加以展开,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化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感情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勤于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利用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一、走近历史,走进化学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再如,讲纯碱时,给学生讲一下爱国志士侯德榜先生如何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钻研,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并将两法均公诸于世,同时他还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在其浓浓的爱国热情中深受感动,同时自己也树立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
二、走近生活,走进化学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的学习中,多种钠的化合物都用做食品添加剂,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并从网上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讨论总结出小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天天享用,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对添加剂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近实验,走进化学
实验五彩班澜、丰富多彩的现象,生动的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在讲到钠的化合物Na2O2时,将预先包好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用长吸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成一团,学生们惊呼一片。“我们吹出的气流及二氧化碳都能灭火,今天怎么将脱脂棉引燃了?快来认识一下我的好帮手——过氧化钠吧!”带着问题来学习、思考,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四、直接呈现,直面化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厂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酸雨对森林的破坏、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酸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图片。激发学生思考酸雨的危害,更激起对环境的保护欲。
天然红宝石“罗斯利夫斯”、天然蓝宝石“亚洲之星”以绝美的光芒震撼学生的视觉,不起眼的氧化铝同样有其光彩照人的一面。
…… ……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吧!
[参考文献]
[1]袁翰青,应礼文.合编.“化学重要史实”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3]张广斌.教学情境的结构与类型研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57-60
(作者单位: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创设情境
当新课改实施开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越来越深入教学工作者们的观念,而主体的转换,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以提高,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产生更大的效率,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是众多教学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广泛的课题,涉及到教学中大大小小的诸多方面,在此仅就一个具体的方面——情境的创设展开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为主体”。
情境可以刺激人的心灵,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因此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十分重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如何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引起兴趣、引发思考,在教学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历史上中国为化学界做出了种种突出的贡献: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酒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汇集素材,联系相关的内容,适当地加以展开,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化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感情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勤于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利用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一、走近历史,走进化学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再如,讲纯碱时,给学生讲一下爱国志士侯德榜先生如何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钻研,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并将两法均公诸于世,同时他还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在其浓浓的爱国热情中深受感动,同时自己也树立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
二、走近生活,走进化学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的学习中,多种钠的化合物都用做食品添加剂,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并从网上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讨论总结出小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天天享用,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对添加剂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近实验,走进化学
实验五彩班澜、丰富多彩的现象,生动的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在讲到钠的化合物Na2O2时,将预先包好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用长吸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成一团,学生们惊呼一片。“我们吹出的气流及二氧化碳都能灭火,今天怎么将脱脂棉引燃了?快来认识一下我的好帮手——过氧化钠吧!”带着问题来学习、思考,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四、直接呈现,直面化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厂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酸雨对森林的破坏、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酸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图片。激发学生思考酸雨的危害,更激起对环境的保护欲。
天然红宝石“罗斯利夫斯”、天然蓝宝石“亚洲之星”以绝美的光芒震撼学生的视觉,不起眼的氧化铝同样有其光彩照人的一面。
…… ……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吧!
[参考文献]
[1]袁翰青,应礼文.合编.“化学重要史实”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3]张广斌.教学情境的结构与类型研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57-60
(作者单位: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