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数学科目开始越来越重视课堂基础教学。数学科目对学生来讲逻辑性较强,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概念教学,还要开展大量的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理解和创新推导的过程。所以,教师们高效解决学生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发散学生们的数学思维等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336
要想培養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优秀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必不可少。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思考,不要完全按照固定的思路去学习,要时刻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敢于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触发学生的主动探析欲望。思维的活跃对学生数学分析思考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1.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要点
1.1加强教学沟通和引导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班级是被动地学习状态,教师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教学引导。为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加强对题目的解析和计算能力,学生学习更加的轻松。同时丰富的课堂内容能够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当前由于数学知识的过于抽象,使年纪尚小的学生缺少解题思路,学习情绪不高。教师以学生为基础展开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感受,实现新课改下高效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刻板印象。
1.2给学生提供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针对性地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得到快捷的学习路径,从模式化教学向灵活性教学转变,放弃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尤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容易被教材的解题思路所限制。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入手,并以此带动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就会不断进行思维拓展,并对一些数学问题作出基于自身思维的判断。其实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是非常努力的,但成绩不佳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过于狭窄,面对题目的变化缺乏应对的手段。所以教师利用多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2.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2.1通过教学引导拓展学生思路
教师要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地拓展思维宽度,不要把数学科目变成一种模式化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要点就是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带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多角度思考。由于小学生思考能力不成熟,接受数学知识较为直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教学内容。举例来说,在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引导式的教学内容,比如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乘除法混合运算,然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1/4+2/5×2+2/3×2等于多少,在学生进行正常顺序按照1/4+4/5+4/3运算后,教师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路,通过1/4+(2/5+2/3)×2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分数混合运算的逻辑,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理念。利用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试一试采用其他解题思路进行思考或者分析,加深学生对分数计算的认知,继而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加强个人反思方法的指导
反思总结能力是个体总结个人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错误,从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能够加深对于上课内容的记忆,理清知识脉络。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上课时忽视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将学习内容完整化,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总结,举例来说,在六年级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制作当堂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特点,容易表示和不容易表示的地方,都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融入一些属于自己的“小创意”,将不同统计方式的优缺点进行直观展示,然后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制作的思维导图向自己或同学复述,以期达到总结反思的作用。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分析和反思,让学生对解题的步骤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反复练习中实现的自我解析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难点,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并给予正确和富有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铁凤.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情感读本,2021(8):119.
[2]谭琼.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科学咨询,2021(9):185.
[3]罗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1(4):49-50.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336
要想培養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优秀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必不可少。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思考,不要完全按照固定的思路去学习,要时刻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敢于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触发学生的主动探析欲望。思维的活跃对学生数学分析思考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1.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要点
1.1加强教学沟通和引导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班级是被动地学习状态,教师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教学引导。为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加强对题目的解析和计算能力,学生学习更加的轻松。同时丰富的课堂内容能够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当前由于数学知识的过于抽象,使年纪尚小的学生缺少解题思路,学习情绪不高。教师以学生为基础展开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感受,实现新课改下高效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刻板印象。
1.2给学生提供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针对性地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得到快捷的学习路径,从模式化教学向灵活性教学转变,放弃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尤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容易被教材的解题思路所限制。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入手,并以此带动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就会不断进行思维拓展,并对一些数学问题作出基于自身思维的判断。其实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是非常努力的,但成绩不佳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过于狭窄,面对题目的变化缺乏应对的手段。所以教师利用多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2.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2.1通过教学引导拓展学生思路
教师要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地拓展思维宽度,不要把数学科目变成一种模式化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要点就是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带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多角度思考。由于小学生思考能力不成熟,接受数学知识较为直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教学内容。举例来说,在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引导式的教学内容,比如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乘除法混合运算,然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1/4+2/5×2+2/3×2等于多少,在学生进行正常顺序按照1/4+4/5+4/3运算后,教师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路,通过1/4+(2/5+2/3)×2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分数混合运算的逻辑,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理念。利用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试一试采用其他解题思路进行思考或者分析,加深学生对分数计算的认知,继而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加强个人反思方法的指导
反思总结能力是个体总结个人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错误,从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能够加深对于上课内容的记忆,理清知识脉络。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上课时忽视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将学习内容完整化,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总结,举例来说,在六年级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制作当堂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特点,容易表示和不容易表示的地方,都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融入一些属于自己的“小创意”,将不同统计方式的优缺点进行直观展示,然后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制作的思维导图向自己或同学复述,以期达到总结反思的作用。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分析和反思,让学生对解题的步骤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反复练习中实现的自我解析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难点,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并给予正确和富有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铁凤.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情感读本,2021(8):119.
[2]谭琼.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科学咨询,2021(9):185.
[3]罗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