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界已普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昔日单纯的传授知识已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向素质教育转轨。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要培养学生“读、想”的习惯。
关键词:素质教育;读;想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直是教育界致力改革的方向,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从而达到让学生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没有高素质,“和谐”社会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的人才,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成为当前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读,想”的习惯。
一、读
“读”即读书,读题。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读”是语文、英语的专利,而数学,就是一个字——“做”。目前的學生对数学课本的用处,也就是抄习题、练习而已,几乎不看、不读书;即使看,也是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这样下来,就导致有些学生在做题时,也不读题,就会出现抄错题、对题意理解不完整等低级错误。其实数学也需要读书,并且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初一学生由于对初中数学比较陌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初中数学的公式、定理、定义、格式还全然不知。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书本,引导他们系统地、连贯地阅读所要学的内容,而不能跳跃式地断章取义,引导他们画出书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等重点内容。
2.针对数学术语难懂、严密性强、长句多这一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圈出容易遗漏、混淆的词语。比如:绝对值定义中的“距离”、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单项式定义中的“所有”“指数之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学生对它们重视、感兴趣,让学生逐步感知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增强学生阅读数学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多想为什么。对于书本上的定义、定理、性质等重要结论,不能只求机械式地背下来,而应重视得出结论的演算过程,还要分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理解性地记忆。
4.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反复看例题。例题的作用不仅仅是解题格式的模仿,更是知识点的运用。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弄清例题中的每一步在做什么,做这一步的依据又是什么,看懂后还有必要离开书本自己重做一遍,以便加深对例题的理解。长期下来,不仅可以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还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5.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还应指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针对几何,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画、剪、折、叠等手段,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及变换。
6.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课前预习要求不用太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将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可以配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试试,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以便提高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在课前预习中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作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集中精力听讲。课后阅读重点再归纳、总结,该熟记的定义、定理、公式,就要下功夫记,同时结合书本,回忆老师的讲解,强化理解在课前预习中遗留下来的难懂问题。
二、想
“想”,即“联想”“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数学是一门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数学联想能力,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新旧联想。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使知识完整、系统化。如在讲到正方形的性质时,就应引导学生先回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这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正方形的所有性质。
2.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或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联想。比如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类似”比较。又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比较。
3.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探究“形”,用“形”来探究“数”。如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思考有关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抛物线”的角度思考“拱桥”问题。
4.结构联想。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的中心和灵魂,每一章、每一单元,甚至某个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都可以自成体系,可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论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哪怕是看到一个小小的符号,就要联想到有关的所有知识点,如看到“│a│”,就应想到绝对值的定义、性质。
总之,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不至于在遇到陌生题型时,出现读不懂题、无法下手等状况。长期有效地读、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读;想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直是教育界致力改革的方向,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从而达到让学生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没有高素质,“和谐”社会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的人才,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成为当前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读,想”的习惯。
一、读
“读”即读书,读题。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读”是语文、英语的专利,而数学,就是一个字——“做”。目前的學生对数学课本的用处,也就是抄习题、练习而已,几乎不看、不读书;即使看,也是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这样下来,就导致有些学生在做题时,也不读题,就会出现抄错题、对题意理解不完整等低级错误。其实数学也需要读书,并且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初一学生由于对初中数学比较陌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初中数学的公式、定理、定义、格式还全然不知。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书本,引导他们系统地、连贯地阅读所要学的内容,而不能跳跃式地断章取义,引导他们画出书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等重点内容。
2.针对数学术语难懂、严密性强、长句多这一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圈出容易遗漏、混淆的词语。比如:绝对值定义中的“距离”、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单项式定义中的“所有”“指数之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学生对它们重视、感兴趣,让学生逐步感知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增强学生阅读数学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多想为什么。对于书本上的定义、定理、性质等重要结论,不能只求机械式地背下来,而应重视得出结论的演算过程,还要分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理解性地记忆。
4.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反复看例题。例题的作用不仅仅是解题格式的模仿,更是知识点的运用。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弄清例题中的每一步在做什么,做这一步的依据又是什么,看懂后还有必要离开书本自己重做一遍,以便加深对例题的理解。长期下来,不仅可以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还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5.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还应指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针对几何,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画、剪、折、叠等手段,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及变换。
6.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课前预习要求不用太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将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可以配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试试,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以便提高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在课前预习中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作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集中精力听讲。课后阅读重点再归纳、总结,该熟记的定义、定理、公式,就要下功夫记,同时结合书本,回忆老师的讲解,强化理解在课前预习中遗留下来的难懂问题。
二、想
“想”,即“联想”“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数学是一门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数学联想能力,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新旧联想。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使知识完整、系统化。如在讲到正方形的性质时,就应引导学生先回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这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正方形的所有性质。
2.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或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联想。比如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类似”比较。又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比较。
3.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探究“形”,用“形”来探究“数”。如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思考有关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抛物线”的角度思考“拱桥”问题。
4.结构联想。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的中心和灵魂,每一章、每一单元,甚至某个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都可以自成体系,可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论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哪怕是看到一个小小的符号,就要联想到有关的所有知识点,如看到“│a│”,就应想到绝对值的定义、性质。
总之,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不至于在遇到陌生题型时,出现读不懂题、无法下手等状况。长期有效地读、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