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型产物,它具有短小、精悍,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反观一线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鉴于此,才激发了笔者对“微课设计”的重新审视和探究。笔者将从纠正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偏差、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微课的使用价值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微课;认识偏差;设计策略;使用价值
一、直面对话:“微课设计”的重新审视
1.微课是“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还是“多媒体课件”
(1)将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作为微课。将一节四五十分钟的课堂实录切分为几个短视频,并加上适当的编辑,这并不是微课。将长视频瘦身而得到的短视频,其本质还是内容庞杂的一门课,而微课仅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形成的讲解和演示,其特点是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深入浅出。
(2)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微课。微课和课件有本质性的区别: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课件是帮助老师教学。
2.微课设计,是“重技术”,还是重“教学”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确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一味的考虑技术,抛弃教学的本质,就会使技术变得苍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教学”,在此基础上,用“技术”来为其服务,以此达到教学的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微课设计,是“减压”,还是“增负”
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 “中老年教师群体”来说,技术无疑就是一个门槛,在他们眼中就是在增负,从而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排斥微课。其实,微课设计不需要太大的信息技术,录制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师发展形式,虽然中老年教师的技术能力偏弱,但如果注重教学经验,形式也许简单,但同样对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微课设计是基于“教学”,依托于“技术”,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对于存在认识误区的一线教师应该加强微课培训,让微课设计真正的发挥其作用,真正的服务于教学。
二、方法指导:“微课设计”的策略探寻——为学生“学需”设计微课内容
1.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課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三、课堂追踪:“微课”的使用价值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在预习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不理解,他们会想: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呢?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母相加减行不行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算法和算理。
1.课中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引路人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及画法》,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画三角形的高,仅仅局限于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和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而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可能画错。因此,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研究。在自己尝试解决、交流后,通过一个微课视频来印证大家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数学学习向深处漫溯
课后使用的微课必须有一定的深化、升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平方千米和公顷》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首先出示问题:如何知道我们国家某个省或某个市的面积,如广西省的面积、贵港市的面积等。接着进行实际讲解、操作,使学生知道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总之,以微课和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效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微课”而去使用“微课”。“微课”不能完全颠覆或传统的实体课堂,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应该看到,“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微课”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微课;认识偏差;设计策略;使用价值
一、直面对话:“微课设计”的重新审视
1.微课是“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还是“多媒体课件”
(1)将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作为微课。将一节四五十分钟的课堂实录切分为几个短视频,并加上适当的编辑,这并不是微课。将长视频瘦身而得到的短视频,其本质还是内容庞杂的一门课,而微课仅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形成的讲解和演示,其特点是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深入浅出。
(2)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微课。微课和课件有本质性的区别: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课件是帮助老师教学。
2.微课设计,是“重技术”,还是重“教学”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确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一味的考虑技术,抛弃教学的本质,就会使技术变得苍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教学”,在此基础上,用“技术”来为其服务,以此达到教学的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微课设计,是“减压”,还是“增负”
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 “中老年教师群体”来说,技术无疑就是一个门槛,在他们眼中就是在增负,从而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排斥微课。其实,微课设计不需要太大的信息技术,录制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师发展形式,虽然中老年教师的技术能力偏弱,但如果注重教学经验,形式也许简单,但同样对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微课设计是基于“教学”,依托于“技术”,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对于存在认识误区的一线教师应该加强微课培训,让微课设计真正的发挥其作用,真正的服务于教学。
二、方法指导:“微课设计”的策略探寻——为学生“学需”设计微课内容
1.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課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三、课堂追踪:“微课”的使用价值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在预习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不理解,他们会想: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呢?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母相加减行不行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算法和算理。
1.课中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引路人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及画法》,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画三角形的高,仅仅局限于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和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而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可能画错。因此,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研究。在自己尝试解决、交流后,通过一个微课视频来印证大家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数学学习向深处漫溯
课后使用的微课必须有一定的深化、升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平方千米和公顷》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首先出示问题:如何知道我们国家某个省或某个市的面积,如广西省的面积、贵港市的面积等。接着进行实际讲解、操作,使学生知道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总之,以微课和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效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微课”而去使用“微课”。“微课”不能完全颠覆或传统的实体课堂,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应该看到,“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微课”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