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知识性教学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需要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也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对数学对象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知识内容、探究数学知识原理的学习梳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符号化、抽象化和结构化的有效认识与理解,并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建立。
一、借助信息技术演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于数学的各个方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依存和转化,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数学学习以及思考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实验,来让学生看到数学推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利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直观操作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笔者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给学生展示了这一数学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无论角对应的两边如何变化。角的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是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二、引入具象化的资源,加强学生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具象化的数学现象入手,借助数学的表象、直观和想象来完成形象思维的有效建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数学具象化资源的课堂展示来帮助学生丰富数学感性认知,进而引导学生从形象认知、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过程中,进而引导其实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建立,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来为学生展示数学学习资源: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存在着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并邀请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观察、教室内、身边物品的观察来发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接着,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形象观察能力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认知上升到感性认知上,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与图形都具备哪些特点?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确定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最终,学生经过数学形象资源的观察和探究,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还在感性的形象观察过程中建立了理性形象思维能力。
三、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课堂向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量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认识。由于量的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的形成阶段,因此,对量的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知物体的重量或体积,虽然刚开始学生对量的把握不准,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与体验,学生会逐步提升自己的量感。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笔者设计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并准备了相关的物品,包括苹果、大米、电子称等等。首先,筆者让学生用苹果估算一千克几个这样的苹果差不多有一千克重,让学生实际掂一掂,学生说4个苹果差不多有一斤的重量。笔者又让学生利用电子称称了下这4个苹果的重量,结果发现还要很多,6个苹果刚好有一斤重。然后学生在心里建立起一千克的概念,让学生用心中的这杆秤装一千克的大米。装好之后,让学生跟刚才的一千克苹果同时掂一掂,比一比,使学生调整自己所装的大米。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身操作,亲身感悟物体的重量,这样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确定的、条理清晰的数学问题解答思维;其次,要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意识与能力;再次,教师需要通过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来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括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相信在教师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将会获得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建立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智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8(05):126-127.
[2]陈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3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对数学对象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知识内容、探究数学知识原理的学习梳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符号化、抽象化和结构化的有效认识与理解,并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建立。
一、借助信息技术演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于数学的各个方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依存和转化,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数学学习以及思考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实验,来让学生看到数学推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利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直观操作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笔者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给学生展示了这一数学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无论角对应的两边如何变化。角的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是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二、引入具象化的资源,加强学生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具象化的数学现象入手,借助数学的表象、直观和想象来完成形象思维的有效建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数学具象化资源的课堂展示来帮助学生丰富数学感性认知,进而引导学生从形象认知、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过程中,进而引导其实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建立,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来为学生展示数学学习资源: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存在着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并邀请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观察、教室内、身边物品的观察来发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接着,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形象观察能力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认知上升到感性认知上,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与图形都具备哪些特点?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确定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最终,学生经过数学形象资源的观察和探究,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还在感性的形象观察过程中建立了理性形象思维能力。
三、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课堂向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量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认识。由于量的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的形成阶段,因此,对量的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知物体的重量或体积,虽然刚开始学生对量的把握不准,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与体验,学生会逐步提升自己的量感。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笔者设计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并准备了相关的物品,包括苹果、大米、电子称等等。首先,筆者让学生用苹果估算一千克几个这样的苹果差不多有一千克重,让学生实际掂一掂,学生说4个苹果差不多有一斤的重量。笔者又让学生利用电子称称了下这4个苹果的重量,结果发现还要很多,6个苹果刚好有一斤重。然后学生在心里建立起一千克的概念,让学生用心中的这杆秤装一千克的大米。装好之后,让学生跟刚才的一千克苹果同时掂一掂,比一比,使学生调整自己所装的大米。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身操作,亲身感悟物体的重量,这样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确定的、条理清晰的数学问题解答思维;其次,要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意识与能力;再次,教师需要通过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来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括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相信在教师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将会获得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建立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智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8(05):126-127.
[2]陈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