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数学 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呢?
一、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高阅读认识 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 ,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检测阅读情况又可激励学生 。
2、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1)咬文嚼字 反复推敲
“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是指学生先逐字逐句的阅读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教师在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对话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可借助“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很重要?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等来帮助理解,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2)潜心会文 动中悟意
“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指的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意,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阅读时常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一些隐藏的、含蓄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特别是应用题。
3)质疑问难 比较阅读
“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指的是对话时要针对文本中所提的问题和文本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3、阅读要后及时反馈和交流
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我们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氛围,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可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學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数学 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呢?
一、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高阅读认识 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 ,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检测阅读情况又可激励学生 。
2、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1)咬文嚼字 反复推敲
“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是指学生先逐字逐句的阅读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教师在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对话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可借助“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很重要?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等来帮助理解,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2)潜心会文 动中悟意
“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指的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意,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阅读时常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一些隐藏的、含蓄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特别是应用题。
3)质疑问难 比较阅读
“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指的是对话时要针对文本中所提的问题和文本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3、阅读要后及时反馈和交流
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我们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氛围,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可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學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