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兰州建市的实践与困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74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鼎革市政管理体制,成立城市政府是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政府曾在全国范围展开建市活动。兰州市政府的组建历时20余年,在省会城市中尚属少见。研究兰州曲折的建市历史,既能加深对兰州城市早期现代化之艰难的认识,又可明晰城市发展水平和政府战略抉择是影响民国时期设市进程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兰州;市政府;谷正伦
  城市早期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主线,市政革新是其重要表现,而设立城市政府则是新型市政的核心。由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极度复杂,现代城市政府体制在各城市的际遇大为不同。其中,兰州的设市活动尤显波折。
  一、《市自治制》与兰州建市
  传统中国采用城乡合治的地域型政区疆理国土,曾铸就了辉煌的中华帝国,但在近代中西方城市文明的交锋中古老中国却渐处下风,正是“在那清末内政不修,外交失败的当儿,引起了一般有识之士的注意,使他们感觉到,非取法西洋,来玩一套德谟克拉西的把戏,是不足以图存,于是近代式的市政制度,也跟着维新运动而产生”。[1]然而,中国真正意义的市制发端于北洋时期。1921年,国民党人率先组建广州市政府,开启中国城市相对独立于地域型政区的先河。彼时传统统治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成长的要求,促发城市优先发展的市制模式成为不二选择。风潮所至、时异势迁,北洋政府于同年7月3日颁行《市自治制》,“这是中国第一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设置市建制的正式文件,从国家意义上开创了中国市制”。[2]接着又于9月9日公布《市自治制施行细则》,市制进入实施阶段。
  兰州“城在黄河之南,凭河为险,北负北塔山,南依皋兰山,东依桑园子,形势雄伟,为西北重镇”,[3]地当黄河要津,是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得益于有利的交通地缘优势,兰州成长为地区商业中心城市。近代以来西北商务最为繁盛者当属以羊毛为大宗的对外贸易,“据统计,1920年外销羊毛达600万千克,青海、甘南、河西及甘肃中部地区的羊毛都经兰州筏运包头,再转运天津出口”。[4]作为甘肃首位城市,兰州五区1919年普通住户81723人,寺庙户607人,公署、兵营、监狱等公共处所计有7931人,共计90261人。[5]这就为施行市制提供了必要的人口基础。
  在《市自治制》的激励下,甘肃地方当局于1923年5月2日组建以张维为总办的兰州市政筹备处。9月25日,“内务部以地当孔道。外人游历。络绎于途。实为观瞻所系。乃呈请大总统。划为特别市。以期规画周密”。[6]按照法律规章,市包括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由内务部认为必要时,呈请大总统以教令定之,至‘必要’之解释,市自治制并未揭明,应由内务部裁酌,要不外从交通商务种种方面认定之而已”。[7]从交通和商务地位来看,兰州具备建立特别市的条件。11月13日,北洋政府明令自1924年起兰州为特别市。然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国内外形势均极严峻,城市设市困难重重,兰州更是如此。20年代前后是近代甘肃政局最为动荡的时期,“陇上八镇”等各派势力为争夺甘肃军政大权大打出手,省城兰州是各方斗争焦点,商业受到重创。“该省商业以兰州为最盛,兰州本西北重镇,为回番蒙藏往来所必经,故贸易颇形繁盛。惟近年以来川陕多事,东南两路商旅不通,金融因以停滞市面不免恐慌”。[8]而且甘肃地区作为城市腹地,地瘠民贫且灾祸频发,如1920年陕甘大地震就使人口较密的渭水流域遭受巨大损失。在此际遇下,市政筹备处被迫于1925年12月裁撤,北洋时期的兰州建市尝试宣告失败。
  二、南京政府时期的设市实践
  国民军入甘之后,在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领域积极开拓,兰州城市亦有所进步。因此甘肃省政府于1927年9月颁布《兰州市政筹备处暂行条例》,建市事项再次启动。1928年,南京政府颁行《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建立市政府成为国家方略,兰州建市有了法律依据。1929年1月,刘郁芬遂拟请组织市政府,并得到中央政府批准,“不意十七十八十九等年,连遭荒旱灾祲,遂致商业萧条,户口减少”,[9]到1931年10月,甘肃当局因“财力有限,筹设不易”,曾以省府命令形式将市政筹备处裁撤,但没有被行政院核准。1933年3月,省府主席邵力子以兰州人口不满20万为据,请求南京政府撤销设市的命令。行政院认为兰州战略攸关,应该“缩小范围,减少人员,先行筹设,务期此市政机构,能树立一初步之基础”。甘肃省不得不遵照行政院指示“复积极筹备,但终以人事更动,变乱迭生,筹备工作时兴时辍”,兰州建市之举亦未落实。[10]
  30、40年代是近代兰州地区的黄金发展期。在日本步步侵华之际,西北地区及其中心城市兰州受到瞩目,“迩来开发西北,举国同声,于是世人向不过问之兰州,今乃声誉鹊起,而为国人所重视”。[11]随着战争的深入,东部、中部大片国土接连沦丧,不愿受敌伪统治的人民纷纷迁入后方,大批企业、物资和人员涌入后方主要城市,兰州获得畸形的发展契机,“人口日增,商业日繁,而市区财政收入亦与日俱增”。考察兰州设市的历史,主要困难之一便在财政,在“畸形繁荣”下经费压力可以有所缓解,而且“自去冬敌机大肆轰炸后,市容之整饬,市区之建设,以及一切市政之计划推进,在在皆需要一健全之市政机构,以专责成”。[10]因此,建立兰州市政府已有箭在弦上之势。
  1941年2月7日,经甘肃省政府委员会第826次會议决定,由民政厅召集各厅处长会同审查筹设兰州市政府方案。省秘书长、民政厅长、财政厅长等组成的审查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2月25日省府委员会第831次会议议决“照审查意见通过”。为加速建市进程,3月10日,民政厅长郑震宇呼吁首先设立市政筹备处,这一提议得到谷正伦的批准。此后蔡孟坚代理市长主持筹备处事务,5月14日,兰州市政筹备处启用关防开始实际运行。7月1日,兰州市政府正式成立。
  三、民国时期兰州建市因素的分析
  关于兰州办理市政的反思,《兰州设市问题之检讨》[12]一文很有参考价值。是文重在探讨西方市制理念及其在中国的扭曲,同时也提示着两点思考:中国市制的特殊性和设市的财政问题。首先,中国市制的一大特色是自发端以来更多的是官方推动的结果,这种“官办市政式的市”需动动用大量财政收入支付官员薪资,但兰州近代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缓慢,腹地又屡经天灾人祸创伤,经济支撑有限,因而市政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制约着兰州市政府的建设。   其次,民国甘肃社会政治生态影响着省会兰州的市制实践。北洋时期,各派势力互相征伐,区域中心城市兰州深陷旧军阀官僚统治的厄运。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肃境内国民党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地方实力派及共产党武装多方力量呈犬牙交错之势。主政甘肃者如走马灯般,竟有刘郁芬、孙连仲等十余人,“以迄二十九年年底,朱氏(朱绍良)第二次交出省政为止,军、政、党调协了齐一的步骤,给甘肃省政打下了相当的根基”,[13]之后谷正伦担任省政府主席达6年,成为任期最长的甘肃行政最高官员,使兰州城市发展和建市活动获得较为稳定的政治条件。
  最后,兰州设市的提议和实施的成败都与各级政府的态度紧密相关。1941年兰州成功设市离不开以谷正伦为首的省政府的努力,这主要表现在建设甘肃和选用人才方面。谷正伦深受蒋介石政权重用,保证了他在甘肃大有作为。一方面,他认为“开发西北,应先从甘肃着手”并制定了一整套建设计划,在就职省政府主席伊始,就宣布过以“进谋开拓、推进建设、开发富源”为核心的施政三原则,其秉政时期“可以说是真正建设新甘肃的开端”,[13]这就为兰州市政府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谷氏非常重视兰州市长的人选。据首任市长蔡孟坚回忆,谷正伦曾两度电邀他赴兰州担任市长职务,待两人会见之时,谷氏又亲自到侯客室门边查问,并表达了对他的称赞和希望,允诺将全力支持蔡孟坚按照治理武昌的方式施政。[14]
  结语
  自市制施行于中国,兰州筹办市政府近20年方得结果,设市的人事和经费问题、甘肃政治生态都困扰着新型市政的实践。民国时期大部分市政经费由设市城市当地解决,《市自治制》规定市自治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本城市自治税和各项其他收入、所发行的公债、国家补助等,其中要求本市筹集的占压倒性多数,1928年《市组织法》所定的财政收入中的10余种科目几乎都取自于本市。城市的财政收入有赖于城市自身发展水平,兰州设市屡遭财政困境根本上是因为其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程度有限。
  中国向来是强政治的社会,政治的影响无处不在。建立城市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事件,在民国波诡云谲的社会变革中,设市问题犹显复杂。20年间兰州未能成功设市固然一定程度是外部政治环境恶劣的结果,而1941年市政府的成立却离不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省政府建设甘肃、省府主席谷正伦选用蔡孟坚担任首任市长等系列决策。蔡孟坚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和城市管理经验,上任后简拔了孙汝楠、蔡牖等市政人才,兰州发展迎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希贤.我国市制之演进.消夏周刊,1931,(2).
  [2]马彦琳,刘建平主编.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37.
  [3](民国)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三.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2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487.
  [4]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志·公路交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581.
  [5]甘肃省会警察厅所辖户口调查总表.甘肃警务周刊,1923(22,23).
  [6](民国)白眉.甘肃省志.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3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29.
  [7]孙祖基.中国现行之市制.法学季刊,1925-02(4).
  [8]陇上归客实业谈.申报,1920-12-24(6).
  [9]為核议甘肃省政府拟请裁撤兰州市一案呈.内政公报,1933-06(17).
  [10]奉交审核筹设兰州市政府方案的签呈.档号:15-16-497,甘肃省档案馆藏.
  [11]潘益民.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自序.商务印书馆,1936.
  [12]田烱锦.兰州设市问题之检讨.西北问题季刊,1934-1(1).
  [13]从朱绍良到谷正伦.观察,1946-1(10).
  [14]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1-3.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江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火如荼的时刻,农村的发展无疑是当前整体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重庆市区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农村基层干部队
期刊
【摘要】:传统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可不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投入力度的加大,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冲击着传统教具的地位,传统教具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否还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教具发展又路在何方。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传统教具;小学阶段;存在意义;发展趋势,  引言:传统教具具有直观性强,亲近教学课堂,贴近教学目标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
期刊
【摘要】:参与式管理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独特优点。在高校的后勤管理的工作当中应用参与式管理模式,可以促使后勤管理部门和学生关系更加密切,并且改善后勤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意义,并且就如何在高校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参与式;管理;高校;后勤管理  一、参与式管理特点分析  参与式管理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以及高度重视个体在组织以及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参与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政府治理”的概念,标志着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的转变,这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改革的发展趋势。十八届四中全会则首次以“法治”为主题,围绕“怎样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展开,明确法治建设的步骤。可见,法治体系是最重要的政府治理体系,法治
期刊
【摘要】:不同于現代主义艺术和古典艺术时期对艺术与艺术流派的定义方式,今天的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建筑和涉及后现代的很多描述用语在当下都只能表达一种状态或是倾向性的描述,而不具备可以将任何艺术现象概括为某种流派的指向能力。这是一种碎片化和非中心的倾向,它显示了对稳固的现代主义模式和对绝对真理信仰的意在戏谑却在客观上以退为进的打破。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并非横空出世的创见之举,而是与古典主义建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的发展中,坚持强化对共产党党员的道德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我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在政治上的优势,而且能促进党员品质的养成。这样我党当前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文章对当前党员道德品质养成面临的挑战和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道德品质;挑战分析;着力点  思想道德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属意识形态范畴,其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此,
期刊
【摘要】:在人類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其表现方法多样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舞狮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许多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看舞狮表演也成了地方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湖北舞狮与山西舞龙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道,而后人只有把前人留下的财富更好的传承下去
期刊
【摘要】:约翰·洛克的分权理论在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实践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约翰·洛克的这一理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间内作为权力组织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和原则,对资产阶级国家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产生了久远、持续的影响。洛克通过分析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国家社会中和生活中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问题。他指出,各种权力应该分开并且相互制衡,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
期刊
【摘要】:艺术类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了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模糊,教师教学也提不起劲。因此,本文根据笔者幾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艺术类独立学院中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几点有限的思考,抛砖引玉,希图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艺术类、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以“应用”、“能
期刊
【摘要】: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浓缩展示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名人故居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对名人故居类历史文化建筑起到保护和传播作用。本文以无锡名人故居为例,论述了故居类历史文化建筑旅游发展模式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名人故居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