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一、课堂:大胆地向生活开放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呢?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用这样一首小诗作为开场白:《可爱的数字!》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你们——可爱的数字。
钟表上,有你们;
日历上,有你们;
纸币上,有你们;
温度计上,有你们;
电脑键盘上,有你们;
电话号码上,有你们。
在数学课上,我更是不断思考和探索你们的奥秘。
啊!小小数字,你真是无处不在呀!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离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二、兴趣:带着学生跑的“火车头”
对小学生来说,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将所学的知识把握得迅速而牢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有关《分数的意义》的公开课,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拿出事先策划好的两个话题题目。
话题一:2008北京奥运——根据申办预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经费为16.25亿美元,除中心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提供少量补贴外,4/5以上的经费将通过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来实现。
话题二:“奇妙”的人体——婴儿体内水的含量占体重的4/5;成年女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2/5;成年男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1/5。
按照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当场自由编组,然后在讨论完题目发表见解。这两个话题一个是国家的大事,一个与人的健康有关,学生都十分感兴趣,所以现场的学习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而且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外还说了许多与这两个题目相关的事,有的说奥运会需要的钱很多,所以打算拿自己的压岁钱去赞助,有的说婴儿体内水含量比例最多,可见平时要注重及时补充水份,等等。原本一堂单一的数学课,结果被学生用一双双“生活的眼睛”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研讨会,自然学生也把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其运用学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课堂上擦亮学生那双“生活的眼睛”,关注分数所对应的大千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常识,同时调动他们的思维,对实际生活中的分数进行理解、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应用数学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学生会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这样,数学的课堂数学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三、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节外生枝
生活是多样的。学生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一旦“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几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原因,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蓬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四、课堂作业: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一方面能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可以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让学生有目的地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这不正是一个课题研究吗?稍加整理,便是一篇出色的数学小论文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需要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擦出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教师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一、课堂:大胆地向生活开放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呢?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用这样一首小诗作为开场白:《可爱的数字!》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你们——可爱的数字。
钟表上,有你们;
日历上,有你们;
纸币上,有你们;
温度计上,有你们;
电脑键盘上,有你们;
电话号码上,有你们。
在数学课上,我更是不断思考和探索你们的奥秘。
啊!小小数字,你真是无处不在呀!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离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二、兴趣:带着学生跑的“火车头”
对小学生来说,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将所学的知识把握得迅速而牢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有关《分数的意义》的公开课,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拿出事先策划好的两个话题题目。
话题一:2008北京奥运——根据申办预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经费为16.25亿美元,除中心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提供少量补贴外,4/5以上的经费将通过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来实现。
话题二:“奇妙”的人体——婴儿体内水的含量占体重的4/5;成年女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2/5;成年男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1/5。
按照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当场自由编组,然后在讨论完题目发表见解。这两个话题一个是国家的大事,一个与人的健康有关,学生都十分感兴趣,所以现场的学习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而且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外还说了许多与这两个题目相关的事,有的说奥运会需要的钱很多,所以打算拿自己的压岁钱去赞助,有的说婴儿体内水含量比例最多,可见平时要注重及时补充水份,等等。原本一堂单一的数学课,结果被学生用一双双“生活的眼睛”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研讨会,自然学生也把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其运用学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课堂上擦亮学生那双“生活的眼睛”,关注分数所对应的大千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常识,同时调动他们的思维,对实际生活中的分数进行理解、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应用数学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学生会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这样,数学的课堂数学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三、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节外生枝
生活是多样的。学生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一旦“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几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原因,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蓬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四、课堂作业: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一方面能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可以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让学生有目的地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这不正是一个课题研究吗?稍加整理,便是一篇出色的数学小论文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需要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擦出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教师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