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孙: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岱孙先生是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他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这虽是陈岱孙先生的自谦之词,但观其一生,他的确把教书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陈岱孙在80多岁时还在讲台上讲课,90多岁时还能带研究生,95岁时依然在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难怪有人感叹,只这一件事,足以让人景仰百年。
  陈岱孙先生一生几乎述而不作,《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是其唯一的专著,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再重印,最近又被商务印书馆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14年11月15日下午,在首都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商务印书馆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专题讲座,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教授晏智杰和陈岱孙先生的家人刘昀,他们向听众讲述了陈岱孙先生的人生故事。
  陈岱孙先生在1900年出生于福州的一个书香家庭。1906年,6岁的陈岱孙进入私塾读书。虽然在陈岱孙进入私塾的前一年,清朝已经宣布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陈岱孙仍然在私塾里念了9年书。1915年,15岁的陈岱孙结束了私塾教育,考入福州英华学校上中学。福州英华学校是当地一所非常著名的新式学校,开设中文以及外文课程。陈岱孙直接插班考入初三,并且用两年半的时间念完了四年的课程。1918年,陈岱孙参加了清华学校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试,考入高等科三年级。两年后,陈岱孙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学校毕业。
  1920年,陈岱孙踏上了留学美国的道路。到了美国后,陈岱孙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读书。他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时成绩非常优异。刘昀在现场展示了几张陈岱孙的成绩单,上面没有低于80分的成绩。刘昀说:“陈岱孙先生之所以选择经济学作为终身的专业,是因为他在清华学校读书的两年间经历了五四运动,当时国内纷乱的局势使得他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无比渴望中国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为了使中国富强,他选择了经济学。”
  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陈岱孙顺利地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一共念了四年。1926年,陈岱孙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陈岱孙于1927年回国。陈岱孙在回国时曾经有个从政的机会,但是由于时局的原因错过了。此后陈岱孙接受了清华的聘书,到清华担任了经济学教授。1927年是清华校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改制成为一个正规大学,也就是国立清华大学。被清华聘用的陈岱孙,成为清华经济学系的筹建者与主要负责人。1928年,年仅28岁的陈岱孙担任了清华经济学系的主任。陈岱孙在清华教授三门课: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长达70年的教学生涯就此起航。到1929年,他担任了法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担任教授会、校务会议、评议会成员,开始参与校务管理。
  刘昀是陈岱孙先生传记的作者,他认为陈岱孙是一位“天生的教授”。在谈到陈岱孙先生讲课的特点时,刘昀说:“虽然有些做学问的大家个人学术成就非常之高,但其实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擅长讲课,比如说,曾经有些学生反映某位先生学问奇好,但讲课让人昏昏欲睡。陈先生则不然,首先他备课十分用心,下的功夫非常足,等到上台讲课时完全没有废话,他的课堂讲义就仿佛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教科书。陈先生讲课的时间也控制得非常好,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当天计划讲授的课程一定正好讲完。此外,尽管陈岱孙是福州人,但是他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听他的课不存在语言的障碍。”
  陈岱孙在担任教授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因此,陈岱孙要求学生在本系课程之外,大量在政治、历史、社会、心理、哲学、数学等领域选课。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从清华到西南联大,经济学系向来以理论、事实和技术三者兼重作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陈岱孙先生也是中国经济学课程“中国化”的先驱。尽管我国自古就有经济思想,但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陈岱孙是在美国接受的经济学教育,所读的都是英文版的经济学书籍。刘昀说:“陈岱孙先生在国内讲课时,有一个‘顽固’的理念,那就是他在课堂上从不讲英文。由于近代中国落后、被侵略的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一个中国的教师在中国的课堂上讲课,夹杂着英文讲,是殖民地形态的一种表现。”因此,陈岱孙要求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将他头脑中的经济学的词汇和术语全部译成中文,而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经济学名词,有很多都是陈岱孙在授课时翻译过来的,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学教材全部都是英文版的状况,陈岱孙曾经打算写一部《比较预算制度》,就当时各个主要国家的预算制度做比较研究。为此,他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而且也准备好了若干章节的内容。但是书还没有完成,卢沟桥事变爆发,陈岱孙在战乱中告别清华园,同清华师生一起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加入西南联大,继续教学。在这次搬迁中,《比较预算制度》一书未完成的书稿和参考资料不幸遗失,陈岱孙晚年时提起这件事,依旧遗憾不已。
  1979年,陈岱孙完成了《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一书的初稿,当时他已经79岁了。作为陈岱孙的弟子,晏智杰记得很清楚:“改革开放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第一个做学术报告的,就是陈岱孙。在这次学术报告结束后不久,他的书稿就出来了。然后他将书稿分成几部分,就交给我们这些学生、他的助手和其他的一些教授们传阅,请大家提意见。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给书稿提意见,不如说是拿着老师的书稿迫不及待地学习。”
  《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在1981年正式出版,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学界的历史性事件,晏智杰在讲座现场评价说“这本书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启了一个时代。”
其他文献
成都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李冰、文翁、杜甫……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在此吸纳、再造并反哺,不想离开,成为这中国文化后花园中的一景。  所以,“入蜀记”不仅仅是“来”的故事,还有关于包容和吸纳、融合和成长的故事。
期刊
在这个时间点重写中国抗战史,其意义对西方而言在于让中国的战时贡献被更多人认知;对东方来讲,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思考亚洲的未来。  70年前的中日战争,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一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虽然中国是二战时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开战的国家,其发挥的作用所获得的认可度,却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甚至是1945年8月才参与亚洲战事的苏联。很大程度上,二战结束不久,中国的贡献就被西方各国抛诸脑后,
期刊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他在新诗、戏剧创作,在古文字、历史研究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贡献。日常生活中的郭沫若又是怎样的呢?  人格风范  郭沫若天赋很高,又勤奋治学。跟他同在日本留学的钱潮回忆说:“大学时代的沫若,给我留下了永磨不灭的印象是好学深思。福冈是九州岛上的大都市,犬马声色,比比皆是,沫若从不问津。星期日,除了读书、上图书馆,最大的休息就是逛
期刊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  恩格尔巴特为王  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鼠标之父、人机交互大师。出版著作30余本,并获得20多项专利,其中大多数是今天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功能。他发明了视窗、文字处理系统、在线呼叫集成系统、共享屏幕的远程会议、超媒体、新的电脑交互输入设备、群件等。1959年到1977年,在他担任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创造了至今仍被人
期刊
由北京大学和赶集网联合发布的《2014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的大学生就业目的地排名,成都超过上海、深圳,位于广州和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位。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
期刊
在短短的儒家经典《中庸》里,“道”字不下50个,可见道在《中庸》里地位之高。现在的“道”字,是一个首加上一个“走”之儿,金文是“行”字中间加上一个“首”,有的还有动符“止”。不管是“行”或“走”之儿,还是动符“止”,皆是彰显道字的动态特征。  《说文》:“道,所行道也。”文字学家大都把“行”解释为十字路口,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思考、踯躅、选择,这解释了普通道路的道,和圣人信仰的无上大道,也不能说不
期刊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对汉人颁布了“薙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很多明朝的遗老遗少原想保住中原汉族的束发习惯,以身试法,却因此丧身殒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也照方抓药,倡导民众剪辫子,以此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  其实,在满清统治江河日下的20世纪初,知识阶层,甚至有些清朝宗室就自觉开始剪辫子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章太炎在上海当众剪掉辫子,举国轰动。1902年以后,清政府派往日
期刊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乱世容易成就英雄豪杰,却不能诞生稳定的政治世家。来自湖南乡间的曾国藩趁势而起,既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获取富贵,又在朝廷的猜忌之下保持势力。曾家繁衍富贵至民国时期,成为近代首屈一指的权贵家族。  曾国藩:褒贬不一的人臣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祖父曾玉屏靠勤勉耕种、勤俭持家让全家人过上
期刊
在战争史上,什么武器最具毁灭性与战斗力?答案并不是刀剑、机关枪、坦克或原子弹。另一种武器攸关更多人的生死,而且决定了无数冲突的结果。它如此明显,以至于很容易被忽视:那便是食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于食物供应的控制。自从远古时代以来,食物作为武器的力量便已得到认可。公元4世纪的罗马军事家维吉提乌斯指出:“挨饿比战役更易摧毁一支军队,而饥饿比刀剑还要凶残。”他也引述一句军事格言:“任何不提供食物和其他
期刊
APEC,全称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是亚太区域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国际论坛,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  从1994年的印尼峰会开始,峰会主办方几乎都会提供当地的民族服饰或是纪念衣物给与会的各成员方领导人穿着并拍摄集体合照,而每次峰会主办方会提供何种服装也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APEC峰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