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短短的儒家经典《中庸》里,“道”字不下50个,可见道在《中庸》里地位之高。现在的“道”字,是一个首加上一个“走”之儿,金文是“行”字中间加上一个“首”,有的还有动符“止”。不管是“行”或“走”之儿,还是动符“止”,皆是彰显道字的动态特征。
《说文》:“道,所行道也。”文字学家大都把“行”解释为十字路口,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思考、踯躅、选择,这解释了普通道路的道,和圣人信仰的无上大道,也不能说不沾边儿。晋代地理学家裴秀就把城内的路,称为“里”;把城外的路,称为“道”。这就是裴秀的“道里”。里,即理,是设计的、规矩的;而城外的道则就不然了,大家想像一下,那是无数双脚踏出来的,且是复杂的、无限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在定义中,也不在逻辑语言之中。那“道”难道就不能讲了吗?当然可以讲,但不能只有思而没有观、没有冥想,因而只能通过揭示道之核心原型的方式,才能在大家的心灵中把原型展示出来。
那道的原型又是什么呢?道字中间有“首”,看来道与首是相通的。《说文》:“首,百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又“巛,发理也。”发理是什么?民间有一句俗语:一个旋儿横,两个旋儿愣,三个旋儿打仗不要命。这是对头旋儿与性格关系的经验总结。我们先不管这个准不准,我想与大家探究的是头旋儿与头发的关系。
大家看首之造型与头旋儿像不像?曾多次问过朋友,头发有秩序吗?大都答没有。也问过几位画家,他们却都答有秩序。产生这样的差异,是发现美的能力不同。但头发之所以有秩序,是头旋儿造成的吗?这与道有何关系?请您再往深处想,每当面对看不清的复杂事物时,您会不会愁眉不展,如果在此时,发现了可以使复杂事物有秩序的背后原型,您会不会欢喜雀跃?此范式告诉我们,再复杂的事物,只要从整体的、运动的、秩序的观点看,从其更深一层状态看,都会有结构。当然这不是我的发现,是圣人三千年前就早已发现了的。
圣人发现原型,其目的就是透过原型模式看世界,看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为应付大尺度、大时空、大数量的复杂事物而做出的选择。此原型,此范式,用一个字表示的话,那就是“道”!讲到这儿,有人会说类似的原型多了,比如水之漩涡。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头发的吧。草有草根儿,树有树根儿,那人有没有根儿呢?《说文》:“发,根也。”在众多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变成了直立人,腾出双手的同时,使我们的头以及头发,也就直向天空了。行动起来是昂首挺胸的,头发的根儿是向上的,是长在天空里的。这在古人看来是极其重要的,是人的尊严所在。在古人的意识里,头发与身体一样受之于父母,除了胎发可以象征性地剪一下,头发是不能剪的。古人视发如命,道家有“齐万物以为首”的说法。《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这说明在古人眼里,头发与天上的星星,乃道之外化,万物之精华,可与神明与万物相通灵。
董仲舒《春秋繁露》:“发象星晨也。”看,发象与天象原来在此合一了。贯休有一诗句“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陆游也有诗句“腰下徒夸绶若若,镜中何止发星星。”“两鬓星星久倦游,凄凉况复寓南州。”古人把黑发与黑夜、白发与星光相连通。无数星系的动态模式,北斗的旋转模式与发旋儿,不是也很符合吗?《中庸》:“‘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就是对这秘密契合的描述了。古人也曾把头发比喻为百姓,从战国到汉代,即把百姓或民称作“黔首”。如《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吕氏春秋》:“事利黔首……禹尽为之。”
一定有人说,这样分析似乎把头旋儿看的太厉害了吧?其实也不是头旋儿厉害,而是其原型模式厉害,既合于天际斗转星移,亦合于现在可以直观的星云图,还合于海里河里的漩涡,这便是《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头旋儿与生命有何关系呢?也不是头旋儿和生命有什么神秘关联,而是我们的头顶上确实有一个神奇的气旋儿——百会穴。《针灸聚英》:“百会又名巅上。”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连线的交叉点上,此为百脉之会而通贯全身。最妙的是《黄帝内经·骨空论》中有非常重要的记载:“巅上一灸之。”医学家王冰注释:“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可陷容指的位置,再大一点、深一点就称为丘或屔。孔子之所以名丘,字仲尼,就是说他这个位置有盂顶。古人不管是道家、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重道的,宣扬圣人有如此之形态,不过是告诉世人,此人之道深矣。此乃道之所以从首的另一层境界了。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此境界中不能外观,只能内观,所以才称为内经。管子说道不可听、不可观,其实是不以耳听,不以目观,但不是不能观,是让心观,这才有“道心惟微”的真道所在。讲到此,您的心灵之道已显现了吗?
《说文》:“道,所行道也。”文字学家大都把“行”解释为十字路口,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思考、踯躅、选择,这解释了普通道路的道,和圣人信仰的无上大道,也不能说不沾边儿。晋代地理学家裴秀就把城内的路,称为“里”;把城外的路,称为“道”。这就是裴秀的“道里”。里,即理,是设计的、规矩的;而城外的道则就不然了,大家想像一下,那是无数双脚踏出来的,且是复杂的、无限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在定义中,也不在逻辑语言之中。那“道”难道就不能讲了吗?当然可以讲,但不能只有思而没有观、没有冥想,因而只能通过揭示道之核心原型的方式,才能在大家的心灵中把原型展示出来。
那道的原型又是什么呢?道字中间有“首”,看来道与首是相通的。《说文》:“首,百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又“巛,发理也。”发理是什么?民间有一句俗语:一个旋儿横,两个旋儿愣,三个旋儿打仗不要命。这是对头旋儿与性格关系的经验总结。我们先不管这个准不准,我想与大家探究的是头旋儿与头发的关系。
大家看首之造型与头旋儿像不像?曾多次问过朋友,头发有秩序吗?大都答没有。也问过几位画家,他们却都答有秩序。产生这样的差异,是发现美的能力不同。但头发之所以有秩序,是头旋儿造成的吗?这与道有何关系?请您再往深处想,每当面对看不清的复杂事物时,您会不会愁眉不展,如果在此时,发现了可以使复杂事物有秩序的背后原型,您会不会欢喜雀跃?此范式告诉我们,再复杂的事物,只要从整体的、运动的、秩序的观点看,从其更深一层状态看,都会有结构。当然这不是我的发现,是圣人三千年前就早已发现了的。
圣人发现原型,其目的就是透过原型模式看世界,看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为应付大尺度、大时空、大数量的复杂事物而做出的选择。此原型,此范式,用一个字表示的话,那就是“道”!讲到这儿,有人会说类似的原型多了,比如水之漩涡。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头发的吧。草有草根儿,树有树根儿,那人有没有根儿呢?《说文》:“发,根也。”在众多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变成了直立人,腾出双手的同时,使我们的头以及头发,也就直向天空了。行动起来是昂首挺胸的,头发的根儿是向上的,是长在天空里的。这在古人看来是极其重要的,是人的尊严所在。在古人的意识里,头发与身体一样受之于父母,除了胎发可以象征性地剪一下,头发是不能剪的。古人视发如命,道家有“齐万物以为首”的说法。《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这说明在古人眼里,头发与天上的星星,乃道之外化,万物之精华,可与神明与万物相通灵。
董仲舒《春秋繁露》:“发象星晨也。”看,发象与天象原来在此合一了。贯休有一诗句“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陆游也有诗句“腰下徒夸绶若若,镜中何止发星星。”“两鬓星星久倦游,凄凉况复寓南州。”古人把黑发与黑夜、白发与星光相连通。无数星系的动态模式,北斗的旋转模式与发旋儿,不是也很符合吗?《中庸》:“‘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就是对这秘密契合的描述了。古人也曾把头发比喻为百姓,从战国到汉代,即把百姓或民称作“黔首”。如《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吕氏春秋》:“事利黔首……禹尽为之。”
一定有人说,这样分析似乎把头旋儿看的太厉害了吧?其实也不是头旋儿厉害,而是其原型模式厉害,既合于天际斗转星移,亦合于现在可以直观的星云图,还合于海里河里的漩涡,这便是《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头旋儿与生命有何关系呢?也不是头旋儿和生命有什么神秘关联,而是我们的头顶上确实有一个神奇的气旋儿——百会穴。《针灸聚英》:“百会又名巅上。”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连线的交叉点上,此为百脉之会而通贯全身。最妙的是《黄帝内经·骨空论》中有非常重要的记载:“巅上一灸之。”医学家王冰注释:“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可陷容指的位置,再大一点、深一点就称为丘或屔。孔子之所以名丘,字仲尼,就是说他这个位置有盂顶。古人不管是道家、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重道的,宣扬圣人有如此之形态,不过是告诉世人,此人之道深矣。此乃道之所以从首的另一层境界了。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此境界中不能外观,只能内观,所以才称为内经。管子说道不可听、不可观,其实是不以耳听,不以目观,但不是不能观,是让心观,这才有“道心惟微”的真道所在。讲到此,您的心灵之道已显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