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生活化探究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向课外生活中延伸,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教学实效性 课堂 生活化
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以农村生活事例为背景,让农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快乐的去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创设成功情境,启发学生成就意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在新课下,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生活练习题,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生活性的习题: 6个苹果、 5个梨、 4个桔子、3个桃、 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生活情境,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四、把课堂中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够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调查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各个商店去了解一些文具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怎样一个结论;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全班一起讨论可以怎样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亲自收集到的素材组成数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时,老师加以表扬和鼓励,那学生就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实践学习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R2。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它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推进和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固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坚持正确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言论并走出误区,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使学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就会使学生积极思维,但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利用问题情境把大量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探索中去,推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学而乐之,乐而知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教学实效性 课堂 生活化
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以农村生活事例为背景,让农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快乐的去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创设成功情境,启发学生成就意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在新课下,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生活练习题,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生活性的习题: 6个苹果、 5个梨、 4个桔子、3个桃、 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生活情境,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四、把课堂中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够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调查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各个商店去了解一些文具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怎样一个结论;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全班一起讨论可以怎样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亲自收集到的素材组成数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时,老师加以表扬和鼓励,那学生就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实践学习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R2。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它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推进和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固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坚持正确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言论并走出误区,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使学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就会使学生积极思维,但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利用问题情境把大量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探索中去,推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学而乐之,乐而知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