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艺术特征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内掀起了一番热潮,《大鱼海棠》从上映之初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这是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极大飞跃。电影以中国古典元素为基础,在画风、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国风设计,记录着国产动画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尝试。本文从动画电影的设计元素、背景文化、人物塑造、场景美术等方面论述了《大鱼海棠》的艺术特征,以求能够从中探究国产动画的未来设计风格,促进中国动画电影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动画电影 大鱼海棠 艺术特征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是一部具有浓烈中国风的电影,代表了国产动画的最佳创造,主创团队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将一部色彩鲜明、个性独特的动画电影呈现给观众,这就是中国团队的匠心精神。整部影片的美术设计、角色设定和内涵表达都能体现出团队的良苦用心。影片中对各种中国元素的精心设计,都让观众为此陶醉。
  一、国产动画电影的概况和发展
  對比国外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是稍落后的,动画的美术背景、场景切换等部分的处理还有待进步。动画电影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美术设计,从美术风格来讲,中国风是影片的基调,加入丰富的历史元素,细节化处理影片的每个场景,尽善尽美地做成国风动画是现在动画电影卖座的根本原因。这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中国风动画在结合了传统优秀文化后焕发新颜,展现出无限魅力与力量。国产动画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正是由于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蕴,才成就了美轮美奂的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从来都是刚柔并济的,动画电影更是注重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利用,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国际化市场开拓了一番天地。
  二、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构成元素
  1.场景建筑设计
  《大鱼海棠》中所使用的场景建筑,主要参考福建的居民建筑——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的生活住所,样貌宏伟壮观。客家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客家人的足迹,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人们被迫南下逃难,最后定居在现在的福建。因为战乱逃难时颠沛流离,远离故土又无法安稳地过日子,再加上不能适应南方的气候,于是客家土楼的建筑群便开始建立起来,一方面能够抵御外来侵扰,另一方面还能解决生活上的难处。土楼建筑外表的墙体主要用厚重的夯土与木料共同承重,而内在则主要用实木架构穿插在夯土墙体上。这两种建材都是平日随处可见的绿色环保材料,是我国土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可以说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大鱼海棠》中的场景借助了客家土楼的面貌特征,整个场景的设计风格都是中国文化元素的重现,不仅遵循了东方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力求将大自然与动画场景和谐统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有艺术审美的动画场景。
  2.人物服饰设计
  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形象在细节、风格上都有着十分微妙的设计,尤其体现在角色的服装方面。例如女主角椿的服装,主要借鉴于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椿留着整齐的刘海,红裙子配着黑布鞋,走起路来衣服飘飘而起。影片中角色的服装设计并不都是民国造型,有的是在民国服装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使角色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另外,椿只佩戴了一边的耳环,也能看出设计师的良苦用心,采用不对称的设计美学,更好地表现出了椿执着的性格和充满活力的一面。影片中还可以看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婆婆的造型是中国京剧戏服,还挂着玉佩。通过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让观众能真切感受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之美。
  3.色彩表达设计
  在艺术的美学里,色彩本身就是艺术的表现方式,色彩的不同代表着文化底蕴的不同,这给人们带来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感受与审美。《大鱼海棠》中除了服饰、建筑,最吸引人的还有那古香古色的色彩,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中国红。中国红有一种十分古老的韵味,这种颜色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同时也很符合影片剧情。在《大鱼海棠》中,色彩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它既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艺术冲击,又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动画场景,影片的色调就好像是古时用的画卷,给观众展示出一幅又一幅独具神韵的画面。动画设计师用红色来设计角色的服装,更好地塑造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在细节方面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设计师的用心,例如建筑上挂着的灯笼,这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经典画面。与此同时,色彩对比也十分突出,设计师将暖色调运用得淋漓尽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恬静、壮观的时空世界。影片的宣传海报,也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美学的手法,完美呈现出写意留白的特点,极大程度地表现出了浓厚的中国风。
  三、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艺术特征
  1.素材丰富,情节紧密
  《大鱼海棠》主要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的女孩椿,为了救助人类男孩鲲,用自己的性命与灵婆交换,椿与鲲二人生死相依,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是由于逆天而行触犯了天神,天神降灾于椿的村庄。最后椿的爷爷奶奶守护了村庄,椿失去法力变成了普通人,和鲲来到了人间。这部影片的灵感来自于《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以及女娲补天。动画电影想要成为优秀作品,首先要具备传递真善美的艺术价值。影片想要展现的是跨越种族的大爱之情,如果单纯以爱情来解读,就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哲学狭隘化了。椿和鲲的感情是一种超脱世俗、超出种族隔阂的大爱,是悲天悯人、大爱无私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椿的大爱无疆,让鲲和椿的生命得到延续。从道德层面来看,生命的道德追求、无私奉献在影片中得到完美呈现,这也是动画电影对艺术之美的别样演绎。
  2.托物言志,言以表情
  中国的动画电影历来都有托物言志的传统,就是通过影片中的固定场景来表达情感层次,通常以情与景的结合来烘托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思。例如,影片中湫向椿表白时,场景是在河边,湫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情,向椿表白。与这一情节对应,电影使用了“河”作为背景与意象,表达了湫对椿的心如水波的爱的情愫。但是椿对湫只有兄妹情谊,这也是影片中让人遗憾的部分。在动画电影中,创作者常选择用客观事物的反复出现来表达文化精神,影片以福建省为原型,在美丽的山水风景中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很多片段背景都是以磅礴威武的山、一望无垠的海为背景,加上传统文化中的麒麟、凤凰等意象,给动画增添了一份玄幻色彩,也同样展现了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现在动画人物的刻画已经非常细节化,从角色的头发、服饰、动作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创作团队在细节处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让观众在优美的场景中体会人生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公民凯恩》的叙事迷宫为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提供了可行性。童年凯恩母子分离的长镜头,强调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精神分析揭示了小凯恩只认同母亲而否定父亲及替身父亲的心理动机。潜文本分析出,小凯恩的童年境遇有导演自我投射的影子。小木屋回应了“从平民到总统”美国神话的想象。影片寓言性地描绘了失落的欧洲文明世界。  关键词:奥逊.威尔斯 《公民凯恩》 潜文本 精神分析 政治寓言  《公民凯恩》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华夏文明衰落、西方殖民者入侵等因素,使传统“华夷”观念发生了深刻嬗变。“夷”已经不再指称华夏族以外的国内各少数民族,而是转变成为—种对西方侵略者的界定概念。传统的“华夷”观逐渐走向淡化。魏秀仁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其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其华夷观的变迁。魏秀仁对“外夷”的态度由—开始轻视、排斥逐步转变为客观、平等地列待。  摘要:魏秀仁 华夷观 鸦片战争 转变  一、引言  魏秀
摘 要:通过《四川好人》 中的主人公沈黛这一艺术形象,布莱希特让我们去思考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沈黛(隋达) 通过作恶而扬善,恶的表象有着善的动机,善的动机需要恶的手段,沈黛在善恶之间纠结徘徊。可见,善与恶并不是界限分明的;相反,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善与恶在内部常常交织在一起,既然善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展现为恶,那么表现为善的恶更加危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识别出它的真正目的,反而更容易被它可人的
这些年,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空巢老人”,如今“空巢青年”也成为了当下一个高频词。那么“空巢青年”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就是那些离开父母亲人,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人生,一个人居住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与父母亲人分离分居,过着茕茕孑立的生活,他们看似是城市里的孤岛,一个人也生活出了一群人的模样。他们踌躇满志、心怀理想地在城市里努力生活,有些信念揣在他們心中,或许他
摘 要:悲剧的本质是φοβοc(恐懼)。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φοβοc不仅是道德情感,还是审美情感,只有综合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才能重新认识φοβοc,理解它的政治学、社会学价值。集体层面的恐惧,是一种积极资源,唤醒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认同感,促进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激活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恐惧
摘 要:在诗词中,“下”字由于形象性比较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其本身带有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使其常常在诗词意境构建方面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和比较,具体展示“下”字在诗词中的活法妙用。  关键词:下 力量 速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剖析了“木”字的语言暗示性在意境构建方面的特殊效果a,眼光是非常独到的,而且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木叶”的关注
摘 要: 对回忆和时间的关注构成了张曙光诗歌的特质之一。面对已经消逝的时间和生命,诗人感到无助、忧郁甚至恐惧。他试图凭借诗歌的力量,让现实与过去产生双向的联系,但这种努力带来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朗,因此在一种确定的枯燥、死亡和不确定的时间、回忆中,诗歌被染上了无法驱除的忧郁气质。  关键词:追忆 时间 死亡 忧郁气质  张曙光的《日子或对一位死者的回忆》是对其《1965年》 《岁月的遗照》 《给女儿》
摘 要:李商隐诗歌中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意绪,成为晚唐诗歌感伤意绪的代表。置身“悲涼之雾,遍被华林” 的晚唐,经历着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压迫,李商隐用一切无法常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盛衰和人世荣落,伤逝不仅以具体人事的方式大量出现在诗中,更作为精神意绪感染物态人情,使义山诗的情调充满了感伤。伤逝是构成义山诗感伤意绪的一部分,但程度往往更甚于感伤。  关键词:李商隐 伤逝 伤春  引 言  美好或有价值的
摘 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冲击了此前以政治事件划分文学史分界的文学史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提出的打通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思路激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肯定与质疑声随之而至。本文在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核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学的主心骨——鲁迅——为原点,以鲁迅研究脉络(1913—1989)为主线,以学界质疑的政治背景和世界性为切口,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部建构的合理性
摘 要:本文以电视剧《青岛往事》为例,通过对剧中晚清至民国时期女装纹样的对比,从青岛社会变革的角度探讨该时期女装纹样的传承与延伸以及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具体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特点以及纹样布局的比较分析,表明了晚清民国时期青岛女装纹样较多地受到西方影响,纹样造型由繁复具象趋于简约抽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中的兼容并蓄,又融合了西方纹样的个性之光与自然魅力。  关键词:青岛 晚清民国 女装纹样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