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意识发展程度低,生活在一个自由、梦想的王国里。他们能够整天做游戏而不知疲倦;能整天涂画依然兴趣盎然;整天说唱还是兴致勃勃。他们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其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恰好成就了他们表达的诗意。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那些我们成人不屑一顾的游戏、说唱乐此不疲。小学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作文就应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就如春风吹过,冰雪就融了、原野就绿了、桃花就红了。
一、纪实:有外观的俗气,无内在的气韵
1.“图式语言”多于“儿童语言”。
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习作的重要手段是“例文”,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图式语言”的构建。“图式”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做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例文”实际上就是将抽象的习作知识技能形象化、具体化、操作化。可是结果往往是学生只关注于作文的格式,“例文”成了模版,就连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大致相同。
2.“胡编乱造”代替“亲身经历”。
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一,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这种自然现象变化的特点写下来。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那需要耐心与细心,很多学生并没有花时间细心观察,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
有一个同学在描写雪花时这样写道:雪的形状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菱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是六角形。
3.“流水叙述”多于“生动描写”。
在描写活动的习作中,学生的大多数记叙活动的过程,很少有细节生动的描写。偶尔有生动的地方,那也是受例文影响摘抄的结果。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二《拔河》,写作时学生把拔河的过程记录得很详细,把每个比赛环节都写了出来,但没有详略之分,有的连神态、动作描写也基本没有。
如:“嘟”的一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绳子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向对方那边移。我们拉拉队为他们加油。随着那响亮的哨声,我们班终于赢了。
4.“意义”大于“意思”。
现在学生都喜欢在作文的结尾部分写几句或收益、或赞美、或学习之类的话。例如拔河本是一件让孩子兴奋的活动,可孩子在写作时往往会加上“团结就是力量,要维护班级荣誉”等句子。
其实真正问问每一个孩子,他们在拔河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赢,能体会到的只是当时激动的心理。当孩子眼中只有意义时,我们便会丢失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实践:自由地表达,心灵的放飞
1.多维视角→开辟思路。
学生由于心智水平、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的不同,也决定着学生习作的迥异。习作教学绝不能齐步走,一刀切,不能让学生在一个框框里打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爱护学生个性化情态,鼓励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在话题作文中,我往往会先让孩子在心里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简单了解之后先写出文章,再交流评价。
例:公园立刻变成了焰火的世界,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盛开的菊花、美丽的杜鹃、可爱的喇叭花……各种花儿争奇斗艳。花丛中还不时地飞过几只“蝴蝶”。
例:爷爷包的汤圆又大又圆,可好吃了。看着锅里飘着的一个个饱满的汤圆,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爷爷真能干,他除了用糯米面包了白白的汤圆,还加了玉米面包了黄黄的汤圆,加了蔬菜汁包了绿绿的汤圆,各种颜色的汤圆真好看。
在评价时,我让学生思考:两则例文都是写元宵节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它们的选材视角不一样,一个写元宵节的焰火晚会;一个写包汤圆。知道了元宵节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除了写焰火晚会、包汤圆,还可以写元宵节一家人的团聚场面,可以写妈妈准备晚饭的忙碌,可以写猜谜语等等。
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看,把已有的习惯性思维进行转换,开辟出另一条新思路,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2.就地取材→启迪童真。
孩子们的想象仿佛是童话中的宝库,丰富而神奇。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就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
在学习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学生都被书中不断变化的情节吸引住了,随即我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夏天来了,你想变点什么?可以仿照课文内容来写一写。”
例: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你想变点儿什么?”我想变飞舞的蜻蜓,在荷叶上跳舞;我想变蹦跳的青蛙,在荷叶上唱歌;我还想变飞翔的小鸟,带着蚂蚁看看白云。最后我来到了森林,我真想变成参天的大树,让小鸟在树上安家;让蚂蚁在树下乘凉;让小朋友们在树下游戏。
还有的学生甚至变成飞机,变成大海,变成空调。
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让语言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就有多奇妙。
3.观察生活→流淌童趣。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生活在真空中,他的周围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求新奇,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只是一个小片段也可以。
例:晚上我写日记的时候,一时不知道写些什么,妈妈看我犯愁,就安慰我,让我慢慢思考。在我思考的时候,我看到妈妈不停忙碌的身影,一会儿洗碗,一会儿拖地。看得出来妈妈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尽量轻轻地,怕影响我学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是孩子自己观察后写出的真实感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动。
4.原汁原味→润育童心。
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用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即使内容并不具体,但只要是孩子自己亲眼观察到的,就应该鼓励。
有时我也提倡孩子用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文体来表达心中的情思。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的诗歌体裁的课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让他们也尝试着自己写诗。
例:假如我有了翅膀,我要飞向蓝蓝的天空,和飞机比赛;假如我有了翅膀,我要像蝴蝶一样,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让学生拣自己最拿手的文体,记下自己的奇思妙想,体现表达自由,必能放飞心灵,展现个性风采。
三、优化:儿童语言表达的环境
孩子在写作文时,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机会,经常性地去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抒发真实的情怀。
1.做好写作过程的“向标”。
学生写作文就好像旅行,游客有游玩的冲动,于是直奔景点。旅程开始,看一路风景,享一路快乐。可以在景点内欣赏想欣赏的景色,当不清楚方向时,参考景点内的向标,就能依靠向标走到目的地。习作教学就需要这样的自由和惬意。
“向标”就好比习作教学中的谋篇布局的技能和习作要求。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当自己有了想写作文的冲动,于是开始在大脑里搜集素材,根据习作要求,用一定的方式把内容重新组合。让学生先尽情地发挥,而后根据习作要求导向,最终达到目标。老师无需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否则又会是千篇一律的范文。
2.构建动态的写作状态。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只要儿童有新鲜的故事发生,写作生活就可以拉开序幕。上学期末,一个同学在教室打球,把墙壁上的一幅画弄掉了,其他学生到我这儿来告状。看到学生个个有话要讲,干脆让同学们动手写写,题为《教室墙上的画》。习作中同学们对这次事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动态”的写作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促使儿童的写作课程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构建状态,不断地召唤儿童生活,不断地让儿童从中找回自己。
四、记忆:让童年成为永远的精神原乡
心贴在语文上,一个语文老师才能读出母语里最温润的感觉,才能敏锐地洞悉那些来自童年的想念,那些属于生命的心意,而不是被过多的玄思和追问遮蔽了内心的直觉。
童年的生活一切都是故事,都是语文。放一次风筝、捉一回蜻蜓,童年的心里没有小事,让童年留下故事。作文是孩子成长历程的记录本;是伴随孩子的成长袋;是儿童倾吐烦恼的百宝箱。透过那些童言稚语,都可以触摸到儿童的心灵,并据此对孩子施以有益的影响,让他们像一株向日葵一样时刻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绚丽多姿的童年,在儿童精神中种植一颗童年的种子,让童年成为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原乡。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那些我们成人不屑一顾的游戏、说唱乐此不疲。小学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作文就应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就如春风吹过,冰雪就融了、原野就绿了、桃花就红了。
一、纪实:有外观的俗气,无内在的气韵
1.“图式语言”多于“儿童语言”。
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习作的重要手段是“例文”,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图式语言”的构建。“图式”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做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例文”实际上就是将抽象的习作知识技能形象化、具体化、操作化。可是结果往往是学生只关注于作文的格式,“例文”成了模版,就连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大致相同。
2.“胡编乱造”代替“亲身经历”。
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一,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这种自然现象变化的特点写下来。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那需要耐心与细心,很多学生并没有花时间细心观察,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
有一个同学在描写雪花时这样写道:雪的形状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菱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是六角形。
3.“流水叙述”多于“生动描写”。
在描写活动的习作中,学生的大多数记叙活动的过程,很少有细节生动的描写。偶尔有生动的地方,那也是受例文影响摘抄的结果。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二《拔河》,写作时学生把拔河的过程记录得很详细,把每个比赛环节都写了出来,但没有详略之分,有的连神态、动作描写也基本没有。
如:“嘟”的一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绳子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向对方那边移。我们拉拉队为他们加油。随着那响亮的哨声,我们班终于赢了。
4.“意义”大于“意思”。
现在学生都喜欢在作文的结尾部分写几句或收益、或赞美、或学习之类的话。例如拔河本是一件让孩子兴奋的活动,可孩子在写作时往往会加上“团结就是力量,要维护班级荣誉”等句子。
其实真正问问每一个孩子,他们在拔河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赢,能体会到的只是当时激动的心理。当孩子眼中只有意义时,我们便会丢失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实践:自由地表达,心灵的放飞
1.多维视角→开辟思路。
学生由于心智水平、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的不同,也决定着学生习作的迥异。习作教学绝不能齐步走,一刀切,不能让学生在一个框框里打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爱护学生个性化情态,鼓励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在话题作文中,我往往会先让孩子在心里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简单了解之后先写出文章,再交流评价。
例:公园立刻变成了焰火的世界,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盛开的菊花、美丽的杜鹃、可爱的喇叭花……各种花儿争奇斗艳。花丛中还不时地飞过几只“蝴蝶”。
例:爷爷包的汤圆又大又圆,可好吃了。看着锅里飘着的一个个饱满的汤圆,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爷爷真能干,他除了用糯米面包了白白的汤圆,还加了玉米面包了黄黄的汤圆,加了蔬菜汁包了绿绿的汤圆,各种颜色的汤圆真好看。
在评价时,我让学生思考:两则例文都是写元宵节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它们的选材视角不一样,一个写元宵节的焰火晚会;一个写包汤圆。知道了元宵节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除了写焰火晚会、包汤圆,还可以写元宵节一家人的团聚场面,可以写妈妈准备晚饭的忙碌,可以写猜谜语等等。
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看,把已有的习惯性思维进行转换,开辟出另一条新思路,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2.就地取材→启迪童真。
孩子们的想象仿佛是童话中的宝库,丰富而神奇。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就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
在学习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学生都被书中不断变化的情节吸引住了,随即我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夏天来了,你想变点什么?可以仿照课文内容来写一写。”
例: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你想变点儿什么?”我想变飞舞的蜻蜓,在荷叶上跳舞;我想变蹦跳的青蛙,在荷叶上唱歌;我还想变飞翔的小鸟,带着蚂蚁看看白云。最后我来到了森林,我真想变成参天的大树,让小鸟在树上安家;让蚂蚁在树下乘凉;让小朋友们在树下游戏。
还有的学生甚至变成飞机,变成大海,变成空调。
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让语言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就有多奇妙。
3.观察生活→流淌童趣。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生活在真空中,他的周围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求新奇,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只是一个小片段也可以。
例:晚上我写日记的时候,一时不知道写些什么,妈妈看我犯愁,就安慰我,让我慢慢思考。在我思考的时候,我看到妈妈不停忙碌的身影,一会儿洗碗,一会儿拖地。看得出来妈妈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尽量轻轻地,怕影响我学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是孩子自己观察后写出的真实感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动。
4.原汁原味→润育童心。
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用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即使内容并不具体,但只要是孩子自己亲眼观察到的,就应该鼓励。
有时我也提倡孩子用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文体来表达心中的情思。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的诗歌体裁的课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让他们也尝试着自己写诗。
例:假如我有了翅膀,我要飞向蓝蓝的天空,和飞机比赛;假如我有了翅膀,我要像蝴蝶一样,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让学生拣自己最拿手的文体,记下自己的奇思妙想,体现表达自由,必能放飞心灵,展现个性风采。
三、优化:儿童语言表达的环境
孩子在写作文时,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机会,经常性地去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抒发真实的情怀。
1.做好写作过程的“向标”。
学生写作文就好像旅行,游客有游玩的冲动,于是直奔景点。旅程开始,看一路风景,享一路快乐。可以在景点内欣赏想欣赏的景色,当不清楚方向时,参考景点内的向标,就能依靠向标走到目的地。习作教学就需要这样的自由和惬意。
“向标”就好比习作教学中的谋篇布局的技能和习作要求。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当自己有了想写作文的冲动,于是开始在大脑里搜集素材,根据习作要求,用一定的方式把内容重新组合。让学生先尽情地发挥,而后根据习作要求导向,最终达到目标。老师无需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否则又会是千篇一律的范文。
2.构建动态的写作状态。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只要儿童有新鲜的故事发生,写作生活就可以拉开序幕。上学期末,一个同学在教室打球,把墙壁上的一幅画弄掉了,其他学生到我这儿来告状。看到学生个个有话要讲,干脆让同学们动手写写,题为《教室墙上的画》。习作中同学们对这次事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动态”的写作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促使儿童的写作课程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构建状态,不断地召唤儿童生活,不断地让儿童从中找回自己。
四、记忆:让童年成为永远的精神原乡
心贴在语文上,一个语文老师才能读出母语里最温润的感觉,才能敏锐地洞悉那些来自童年的想念,那些属于生命的心意,而不是被过多的玄思和追问遮蔽了内心的直觉。
童年的生活一切都是故事,都是语文。放一次风筝、捉一回蜻蜓,童年的心里没有小事,让童年留下故事。作文是孩子成长历程的记录本;是伴随孩子的成长袋;是儿童倾吐烦恼的百宝箱。透过那些童言稚语,都可以触摸到儿童的心灵,并据此对孩子施以有益的影响,让他们像一株向日葵一样时刻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绚丽多姿的童年,在儿童精神中种植一颗童年的种子,让童年成为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原乡。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