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在我国非常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索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主人。“新课改”对学生们来说是福音,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老师应该有所为,应该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辩论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新课改”对学生们来说是福音,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对老师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既是教学方式的改良,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那么在初中历史(人教版)教学中,教师们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一些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分享给大家。
一、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就此问题积极发言、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勇敢“亮剑”
历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提升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熟练,进而学好历史。
如在讲解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中的《洋务运动》一节时,关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我先拟定出两个相反的观点:肯定观点——洋务运动值得肯定;否定观点——洋务运动是一场闹剧。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组,让他们分别支持一个观点进行辩论。第一组对洋务运动持肯定态度:洋务运动改变了清朝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开创了新型军事形式,使清政府开始开源广进、培养人才。第二组持否定观点: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强国的最后一张船票。就在两组同学“打得”不可开交时,老师出来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经过辩论后,学生们普遍感到对洋务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课堂也更加喜爱。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探索历史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也更加主动。教学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让学生“客串”老师
俗话说得好,教学相长。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和老师互换位置,借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预习、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上台“客串”老师,把内容讲出来。等学生讲完,老师再上台讲。经过如此过程,“客串”老师的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弥补这些缺点。而且,在同学上台讲课时,其他在台下听课的学生也会产生“攀比”心理:他能讲成这样,要是我上去,肯定会讲得更好,我可以弥补他的好多缺点!如此一来,在台下听课的学生也就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时应巧设“悬案”,多准备几个问题来“质疑”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不再盲目接受、学会独自思考
学贵有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老师们只知道向学生的大脑里“倾倒”知识;学生们只会乖乖地接受,往往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设计问题,激活学生们的质疑思维,开动他们的聪明的大脑。在预习前,老师们可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预习,并鼓励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质疑。当然,老师在安排问题时,应坚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教师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在讲解九年级历史课本(人教版)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就在学生预习前提了几个问题,如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内战各方的领导人、阶级基础、控制地区、关键战役分别是什么?通过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就会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本课的重点在哪里。课堂教学时,在预习的基础上,我继续给学生们“出难题”:谈谈对克伦威尔的看法?如果当时英国没有他,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就能很认真地进行预习,并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课堂上大家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的质疑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当然,教师得掌握好整堂课的气氛和价值导向,对学生们的观点给予及时的点评及“拨乱反正”。
通过以上方法,我的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为他们灵活运动历史知识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梧桐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辩论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新课改”对学生们来说是福音,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对老师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既是教学方式的改良,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那么在初中历史(人教版)教学中,教师们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一些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分享给大家。
一、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就此问题积极发言、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勇敢“亮剑”
历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提升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熟练,进而学好历史。
如在讲解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中的《洋务运动》一节时,关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我先拟定出两个相反的观点:肯定观点——洋务运动值得肯定;否定观点——洋务运动是一场闹剧。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组,让他们分别支持一个观点进行辩论。第一组对洋务运动持肯定态度:洋务运动改变了清朝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开创了新型军事形式,使清政府开始开源广进、培养人才。第二组持否定观点: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强国的最后一张船票。就在两组同学“打得”不可开交时,老师出来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经过辩论后,学生们普遍感到对洋务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课堂也更加喜爱。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探索历史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也更加主动。教学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让学生“客串”老师
俗话说得好,教学相长。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和老师互换位置,借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预习、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上台“客串”老师,把内容讲出来。等学生讲完,老师再上台讲。经过如此过程,“客串”老师的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弥补这些缺点。而且,在同学上台讲课时,其他在台下听课的学生也会产生“攀比”心理:他能讲成这样,要是我上去,肯定会讲得更好,我可以弥补他的好多缺点!如此一来,在台下听课的学生也就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时应巧设“悬案”,多准备几个问题来“质疑”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不再盲目接受、学会独自思考
学贵有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老师们只知道向学生的大脑里“倾倒”知识;学生们只会乖乖地接受,往往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设计问题,激活学生们的质疑思维,开动他们的聪明的大脑。在预习前,老师们可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预习,并鼓励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质疑。当然,老师在安排问题时,应坚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教师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在讲解九年级历史课本(人教版)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就在学生预习前提了几个问题,如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内战各方的领导人、阶级基础、控制地区、关键战役分别是什么?通过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就会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本课的重点在哪里。课堂教学时,在预习的基础上,我继续给学生们“出难题”:谈谈对克伦威尔的看法?如果当时英国没有他,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就能很认真地进行预习,并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课堂上大家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的质疑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当然,教师得掌握好整堂课的气氛和价值导向,对学生们的观点给予及时的点评及“拨乱反正”。
通过以上方法,我的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为他们灵活运动历史知识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梧桐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