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二字写在事业和家庭的“封面”上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校长的他,爱与学生在一起,经常与学生对话。他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作为家庭成员的他,有着独特的“教女经”,生活中的他有着诗意的浪漫和运动的快乐。10个字的人生哲学简单而丰富。作为学者的他,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首席专家,是中央和教育部多个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在顾海良看来,“躺在马克思主义的身上”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身边”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后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不同的角色,相同的成绩单——“丰收”!
  
  记 者:这一路走来,您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顾海良:父亲对我影响最大。我的父亲曾是上海纺织机械厂厂长,是搞技术出身的,母亲是普通的纺织工人。父亲为人坦荡、为事坚韧不拔,这方面对我影响很大。
  
  记 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事又是什么呢?
  
  顾海良:对我影响最大的事,应该是从大上海去安徽和县农村,当了9年的知青。
  
  记 者: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如果儿时的梦望没有成真是否遗憾?
  
  顾海良:小时侯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自然科学家,因为我数学基础很好,上海中学历史悠久,是全上海最有名气的中学,我是尖子生。如果不是“文革”,也许我儿时的愿望会实现的。
  
  记 者:能否透露一下,您的孩子是学什么专业的?受您的影响大吗?
  
  顾海良:我的女儿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目前在法国攻读这个方向的硕士。应该说,她受我和她妈妈的影响都大。我和我夫人的学术历程相同,都是从事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
  
  记 者:您作为一位教育家,您的家庭教育经能否介绍一下?
  
  顾海良:成功的“教育经”谈不上。我的家庭“教育经”说来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全面发展、自由选择,不注重分数排位。女儿在人大附中读高中时,全班40多人,我们希望她能够保持在第15名左右就行,不要求她一定名列前茅,成绩能在中等偏上就够了。这种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养成她爱好广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
  
  记 者:其实您给予学生、老师的空间也是很宽松的。
  
  顾海良:应当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尤其是学术研究,环境更要好一些,应允许探索,允许失败,以理解、宽容、保护的心态对待大家。
  
  记 者:听武大党委宣传部的同志讲,您的夫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你们是老乡加同学吗?
  
  顾海良:我夫人张雷声是在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我们是大学同学,不是老乡,她是安徽芜湖人,小我3岁。我们当年谈恋爱有些意思。在安徽读大学的时候,我学习成绩比较好,特别是外语老师知道我英语成绩比较好,就干脆主动劝我不用上英语课了,但每次考试我都是100分。当时,我经常不上课,选修了不少哲学方面的课程,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等。课尽管可以不上,但试是要考的。每到考试之前,我都必须找同学借笔记,慢慢地就逐渐固定在张雷声身上。时间长了,她就会主动帮我抄一份,或提炼出一些要点,以方便我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应付考试。就这样,一来二去,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便谈起了恋爱。这应该是“学为媒”吧!我们那个时候谈恋爱是“地下”的,不像现在的大学生这么自由、公开。哈哈……
  
  记 者:您的人生格言或座右铭能否向我们的读者透露一下?
  
  顾海良:我信奉的人生哲学很简单,那就是10个字:求真、求实、求新、求善、求美。
  
  记 者:在生活中或工作中,您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顾海良:我最不能容忍的是两种人:不学无术的人,文过饰非的人。
  
  记 者:您能否介绍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情趣和爱好?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什么?
  
  顾海良:由于工作繁忙,许多情趣和爱好都无从发展,渐渐地也少了些锻炼的机会。从审美情趣的角度看,我对于文学、戏剧(如话剧、歌剧)比较感兴趣。抽空也喜欢打打保龄球,与同事或学生唱唱卡拉OK。
  
  记 者:早年是否也是文学青年?
  
  顾海良:年轻人都爱文学,特别是诗歌,我也不例外。1966年5月,我还在念初二,在《萌芽》发过了一首短诗,歌颂英雄主义的,这可以说是我的处女作。
  
  记 者:现在您最爱阅读哪方面的书?
  
  顾海良:平时我看得比较多的书是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作为大学管理者,需要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我也看一些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大学治理等方面的书。
  


  我经常翻阅的两本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当我在学术上有疑虑时,我就查看《资本论》;当我生活和工作上有苦恼时,我就翻《约翰克里斯朵夫》。
  
  记 者:您上网多吗?
  
  顾海良:经常上网,了解时政信启、和教育动态,我乐于在线回答师生的问题。学校有BBS,我经常上,看看学生、老师们在关注些什么、有什么反响。网上有指名道姓地批评、甚至责骂我的,我要求网管全部保留,我要了解真实的情况。网上有我的网址,师生的提问我自己看,自己答复。我一直都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们产生真实感。
  
  记 者:从公开的简历上,我看到您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资本论》的?
  
  顾海良:《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毕生精力和心血写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马克思一生从事经济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著作。在安徽和县插队时,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也为了深刻地理解那一时代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17岁的我开始读起《资本论》来。对于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学生来讲,读《资本论》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冬去春来,我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写下了一本本读书笔记。在农村生活的9个年头,我不仅数十遍地通读了《资本论》原著,写了近40万字的笔记,而且还读了大量的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学著作。
  
  记 者: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100多年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这个理论遇到过什么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解释?
  
  顾海良:近年来,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过时”,说关于《资本论》的理论已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些说法不科学,甚至可以说无知。其实,马克思主义学说、《资本论》阐述的一系列理论结论,在现时代仍然是科学的,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不过,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身边,而不是 躺在马克思主义的身上。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以来,已经有100多年,它遇到了许多100多年前所没有见到甚至不能想像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能躺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它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马克思不赞成俄国革命者把《资本论》变成一种“历史哲学”,认为不同的历史环境得出的应该是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把社会演变中的特殊现象一个一个加以研究,就会找到理解这些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事变的“钥匙”。这就是说,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同它的科学精神联系起来,注重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形成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多维视界。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过程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着马克思经济学已有的理论结论和基本科学原理。所以,我们应该从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社会经济关系新的实际出发,破除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教条式”理解,并澄清附加在马克思经济学名下的各种偏颇理解和错误观点。
  
  记 者:这些年来,您曾获过大量的奖项。在所有的奖项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个奖?为什么?
  
  顾海良:我尽管曾经获过“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一些奖项,但是我比较看重的是与夫人合著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这部学术著作所获得的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毕竟这部书自己投入的精力太多太多。马克思留下了很多需要我们探讨的理论问题,为我们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展示自己的理论才华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陪同采访的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插言:顾校长早年作为第一主编和最终审稿人完成的《世界市场全书》,以市场和市场体系为切入点,多视角地展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全貌,曾被誉为展示世界市场的“清明上河图”,曾获“中国图书奖”。)
  
  记 者:听学校的师生讲,每年学生毕业离校您都要与他们谈谈心、讲讲话?
  
  顾海良:学生离校,应该说几句话。在毕业典礼上,和同学们分享桃李的芬芳,共话别离的眷恋。在临别之际,我作为师长,也作为他们的朋友,应当提出一些寄语和期望。
  
  记 者:一般具体谈哪些方面的话?
  
  顾海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持一颗进取之心,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同时,希望毕业生走出去后能够时刻坚守一份责任之心,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能够以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以宽容的性情对待人生的失落与坎坷,始终自信地去成就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的未来。我想:珞珈山是每一个武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希望武大走出的同学能常回来看看!母校会永远关注他们、支持他们、欢迎他们!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是学校的引领者、决策者和设计师。这位经济学教育背景出身的大学校长,有着人文知识分子典型的治校思路。“教育家办学”是顾海良的追求,他前瞻着,实践着。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正在他的执掌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开始焕发新的风采……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胡勇华、罗永宽、王怀民等同志对本次采访提供很大帮助,特此感谢)
其他文献
1996年初,顾海良被调到国家教委工作。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问:“你的特长主要是哪方面?”顾海良笑着作答:“我没有什么特长,不过值得骄傲的是我有着特殊的经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我都教过。在中国,我只知道吕叔湘先生有我这样的经历。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朱开轩含笑称赞他的传奇经历。  2001年底,顾海良调任武汉大学。临行时,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对他说:“武大不缺教授,你不是作
期刊
2001年12月13日,顾海良从北京到武汉就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次年8月,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作为党委书记的顾海良做思想政治工作细致入微。“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交互式、讨论式的对话,要让他们从你的表达中感受到他们自我成长,成才所需要的东西,把你的需要变成大学生‘我的需要’。”如今,作为校长的顾海良有着深邃而长远的战略眼光,瞄准世界一流名校而努力着。  大学特色,是大学的制度
期刊
在武大中文系79级的同学中,我应该算是毕业后际遇起伏较大的一个。回首毕业后走过的20多年,我认为,大学4年我们学得最多的是知识,而在工作与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智慧。    300个字改变命运    从大学到社会的第一重转换,是从“地图世界”到“实践世界”。也就是说,从“象牙塔”的人生转化为实践中的磨炼成长。这个阶段并不简单,往往充满挣扎与痛苦。而我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摔了一个大跟斗开始。  我可能属于
期刊
“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上世纪80年代,这一首流行于青年中的歌曲,让大学校园里多少莘莘学子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如今过去的不是20年,而是30年。那个年头的大学生们,无疑都进入了中年。30年,他们的人生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7本期《中华儿女》就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群体身上。  1978年12月18日,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时,各地的莘莘学子正在备战
期刊
2009年8月11日,温家宝总理会见新当选并获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时,引用《左传》引逸周书“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来勉励崔世安。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温总理引用经典勉励崔世安,显得那么亲切、自然;告诫是那么精准、到位。就像一位兄长亲切地嘱咐兄弟,听了让人心动、温暖……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意思是谨慎地开始,不怠慢地终结,就不会有窘迫之患。  温总理借古喻今,借古
期刊
过节回老家,听说一个不久前发生在邻县的悲剧,不禁心头一沉:年仅19岁的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李金川在学校服毒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高中生,却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着实令人嘘唏不已——  这个以全市前50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曾是父母的骄傲与希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乖巧听话,学习也好,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得的奖状贴了家里整整一面墙。在同学
期刊
“武汉大学现有的本科生有多少?研究生又有多少?”2004年3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时,侧过头来亲切地向时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询问。  顾海良一阵激动。早在几天前,他就听说总书记要来参加讨论,特意作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武汉大学地处我国中部,大学生就业相对沿海地区要困难一些,作为高校代表的顾海良觉得很有必要当面向总书记谈一
期刊
如果说官场有什么游戏规则的话,不管是潜规则也好,还是显规则也好,“新官上任三把火”应该算得上是主要的游戏规则之一吧!据说,这个游戏规则的发明者,还是堪称为官者楷模的诸葛亮哩!既然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并且它的发明者又有这么大的来头,为何还要提出该不该“烧三把火”的问题来呢?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官场在“烧火”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一些新官上任“乱烧火”,弄得劳民伤财,怨
期刊
笔者也算个准球迷。多年以来,我一直纳闷,在200多个现代体育项目中,为何足球被称为“天下第一运动“风靡全球。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能让整个地球癫狂。按进球数量,它远比不上篮球;按斗狠刺激,比不上拳击;按速度力量,比不上田径游泳,按健美优雅,比不上体操跳水。可人们对它就像神灵附体一样走火入魔,如痴如醉。  年过不惑之年之后,再欣赏足球比赛,有一种顿悟:足球的魅力不在其力量、速度、优美,而在比赛结果巨大的
期刊
18岁的那个秋天,我怀着激动、兴奋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的武大校园一座开启我生命新篇章的大学殿堂。那些浓缩在记忆中的学习生活情景,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但扳指一算,已经过去了30年。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迈进大学校门之时,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年。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的创业经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息息相关。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些年,无论身处何地,我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