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源自于现代主义,但又与现代主义所相悖,排除了现代主义中的意义,例如现代艺术大师塞尚的形状意义与后印象派画家修拉的色彩。是对艺术中的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类社会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
关键词:后现代;未来;艺术;设计
后现代艺术的相关概述
1.1后现代艺术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通常指的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也就是以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尤其是国际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格,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作于七十年代,成熟于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现代主义设计以后的各种流派,狭义的是指名为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种设计流派。后现代主义产生为广义的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流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是这样一个多元、没有统一标准的时期被我们称为后现代。
1.2后现代艺术的特质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以下几两个个方面的特质:第一,后现代主义着重强调艺术作品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表现手法,是它有别于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否定装饰,一味强调设计形态简洁、明了,造成建筑形态的单一、乏味的效果,而后现代建筑注重装饰的手法,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艺术上追求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模棱两可的状态,反对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主张是又不是的设计样貌,强调建筑设计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统一。
第二,后現代主义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我们所了解到的现代主义风表现的十分严峻,又有着相对冷漠的面孔,形成了人类社会与艺术的壁垒。而后现代主义风格则是以人为本,能够充分探究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轻松浪漫、亲切怡人的建筑风格。强调人在现代科技中的主导作用,将人的诗意生活、存在意义、人与建筑的联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第三,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现代主义的产生当初是以反对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设计中主张与一切的传统样式、符号彻底割裂,以几何构成的形态重构建筑样式,割断了建筑与历史的联系。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中的历史文脉特征。
二、后现代艺术的涵盖
2.1后现代建筑
日本“物派”认为“物”创造整个空间甚至于整个宇宙,他们主张世上无废弃物,无浪费,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也是有用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用。日本“物派”使用艺术过程中的废弃物或无意义物重新赋予其有用的意义进行设计艺术。
后现代大师矶崎新表示建筑作品最重要的是结构的概念,例如它的建筑作品“筑波中心”,矶崎新认为可以通过中心开放、边界开放、本末颠倒、整合等方式进行解构,也可以学习艾森曼的空间的穿插的建筑设计方式,通过建筑材料的错落产生意识上的共识,从而进行建筑与意识的杂糅,也可以是通过迭代思维(个体生成)的无限思维。
时代的变化与材料得用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水泥、钢筋等材料进行位置固定,而后现代建筑竟采取“光”来固定位置,并且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关系设计。
2.2后现代服装
服装的艺术内涵在于将分散的部分结合成为一个作品,在后现代阶段采用一种互借方法进行服装设计创新。很多后现代艺术家认为重新创作是一种浪费,从而考虑到了“借”的智慧,这一概念认为“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可以”,将“零碎”的事物进行分析并再组织成一件后现代服装设计作品。
2.3后现代产品
“坐”是人类做重要的动作,在产品设计中,“椅子”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颠覆或是修正,“分离”“一分为二”甚至由于多种可能性“一分为三”、“一变多”。也可采用边角余料进行同构利用,“相同在不同时间下”表现出差异等。
社会可以用图形关系来解释,“反正一样”可以解释为越经典的越不能反正一样,越权威越强调单一性也就是古典主义。
三、后现代艺术影响未来艺术的三个方面
现代艺术的艺术作品大多体现材料、工具的创新性特征来创作作品,也就是制造艺术,而到了后现代艺术盛行的时期,已经不再是已经全部制造完成的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生物试验艺术形式、生成艺术,通俗讲则是会生长的艺术。强调艺术的“兆头”取代图形的外在形式,更能深刻表现作品内涵,从而触动观者的内心。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再强调作品的美观性和视觉效果,在抛弃艺术表现形式美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作品所要表现出的内在特征。
结束语:
后现代艺术包含后现代绘画、建筑、产品、服装等方面,后现代艺术充满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善于使用新方式来造物,也善于利用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体现艺术或设计作品的意义。从20世纪开始到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步由制造艺术转为生成艺术,用来解决问题。未来社会的艺术风格会有艺术“兆头”来取代图形的创造。
参考文献:
徐云祥,《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研究》,2016年3期
李倍雷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01
关键词:后现代;未来;艺术;设计
后现代艺术的相关概述
1.1后现代艺术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通常指的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也就是以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尤其是国际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格,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作于七十年代,成熟于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现代主义设计以后的各种流派,狭义的是指名为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种设计流派。后现代主义产生为广义的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流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是这样一个多元、没有统一标准的时期被我们称为后现代。
1.2后现代艺术的特质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以下几两个个方面的特质:第一,后现代主义着重强调艺术作品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表现手法,是它有别于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否定装饰,一味强调设计形态简洁、明了,造成建筑形态的单一、乏味的效果,而后现代建筑注重装饰的手法,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艺术上追求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模棱两可的状态,反对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主张是又不是的设计样貌,强调建筑设计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统一。
第二,后現代主义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我们所了解到的现代主义风表现的十分严峻,又有着相对冷漠的面孔,形成了人类社会与艺术的壁垒。而后现代主义风格则是以人为本,能够充分探究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轻松浪漫、亲切怡人的建筑风格。强调人在现代科技中的主导作用,将人的诗意生活、存在意义、人与建筑的联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第三,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现代主义的产生当初是以反对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设计中主张与一切的传统样式、符号彻底割裂,以几何构成的形态重构建筑样式,割断了建筑与历史的联系。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中的历史文脉特征。
二、后现代艺术的涵盖
2.1后现代建筑
日本“物派”认为“物”创造整个空间甚至于整个宇宙,他们主张世上无废弃物,无浪费,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也是有用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用。日本“物派”使用艺术过程中的废弃物或无意义物重新赋予其有用的意义进行设计艺术。
后现代大师矶崎新表示建筑作品最重要的是结构的概念,例如它的建筑作品“筑波中心”,矶崎新认为可以通过中心开放、边界开放、本末颠倒、整合等方式进行解构,也可以学习艾森曼的空间的穿插的建筑设计方式,通过建筑材料的错落产生意识上的共识,从而进行建筑与意识的杂糅,也可以是通过迭代思维(个体生成)的无限思维。
时代的变化与材料得用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水泥、钢筋等材料进行位置固定,而后现代建筑竟采取“光”来固定位置,并且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关系设计。
2.2后现代服装
服装的艺术内涵在于将分散的部分结合成为一个作品,在后现代阶段采用一种互借方法进行服装设计创新。很多后现代艺术家认为重新创作是一种浪费,从而考虑到了“借”的智慧,这一概念认为“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可以”,将“零碎”的事物进行分析并再组织成一件后现代服装设计作品。
2.3后现代产品
“坐”是人类做重要的动作,在产品设计中,“椅子”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颠覆或是修正,“分离”“一分为二”甚至由于多种可能性“一分为三”、“一变多”。也可采用边角余料进行同构利用,“相同在不同时间下”表现出差异等。
社会可以用图形关系来解释,“反正一样”可以解释为越经典的越不能反正一样,越权威越强调单一性也就是古典主义。
三、后现代艺术影响未来艺术的三个方面
现代艺术的艺术作品大多体现材料、工具的创新性特征来创作作品,也就是制造艺术,而到了后现代艺术盛行的时期,已经不再是已经全部制造完成的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生物试验艺术形式、生成艺术,通俗讲则是会生长的艺术。强调艺术的“兆头”取代图形的外在形式,更能深刻表现作品内涵,从而触动观者的内心。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再强调作品的美观性和视觉效果,在抛弃艺术表现形式美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作品所要表现出的内在特征。
结束语:
后现代艺术包含后现代绘画、建筑、产品、服装等方面,后现代艺术充满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善于使用新方式来造物,也善于利用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体现艺术或设计作品的意义。从20世纪开始到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步由制造艺术转为生成艺术,用来解决问题。未来社会的艺术风格会有艺术“兆头”来取代图形的创造。
参考文献:
徐云祥,《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研究》,2016年3期
李倍雷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01